APP下载

高校世界历史通识教育必要性探析

2019-07-01潘晓伟

学理论·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学校

潘晓伟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对世界历史重视不够,涉及世界历史的课程较少且内容单一。这一状况与当前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如火如荼开展的趋势相悖,也与世界历史一级学科地位不相符,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有了解世界各国之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们的现在。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明和传统是我们提高认知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世界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142-02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型期。近年来,高校通过各种途经对通识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内容渐趋丰富,课程几乎涵盖各个学科,然而通识教育中涉及世界历史方面的课程的数量较少。这一状况与当前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如火如荼开展的趋势相悖,也与世界历史一级学科地位不相符,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现笔者不揣浅陋,就高校通识教育中世界历史课程设置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历史学通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人文素质则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既包括对生活的看法,也涵盖内心的道德修养和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1]。在大学通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无疑是必须和急需的,而作为人文科学基础的历史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因而探索包括世界历史在内的历史学课程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方法,及它对当今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是一门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学科,拥有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关于历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学的特点使它成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作为提高年轻人人文素质重要阵地的高校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的职能。历史学通识课程应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

大学历史通识课程不同于中小学的历史课,它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地学习历史知识,而是从多个角度拓展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利用历史方法来诠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历史类课程应占有一席之地。

二、世界历史通识教育是加强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的需要

当前学界对区域与国别研究在学科定位、内涵、外延等方面存在分歧:从学术角度看,区域与国别研究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领域,不可能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它需要综合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环境学等等,均构成这一领域的学科基础[2]。区域国别研究,是针对特定国家或者区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进行的全面深入研究[3]。国别和区域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4]。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还是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属性:其一是地区国别的专门化,即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历史、社会和文化的一般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其二是学科专门化,即在一个或一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论上加以装备[5]。尽管学界在区域与国别研究某些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认识到历史是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重要对象是毫无疑义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可谓恰在其时,中国正在从一个区域性国家转变为一个世界性国家,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迫切需要增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这要求学术研究从“关注自己”向“关注世界”转变,需要对外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在向国内外阐释和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中区域历史和国别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区域国别研究,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异域”研究和“外国”研究,而“世界历史”或者“区域史”、“国别史”、“民族史”是我们了解“异域”和“外国”的前提和基础[6]。

高校是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同时也肩负着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重任,是高校主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迫切需要。为了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教育部高度重视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其中将培养区域与国别问题人才作為一项重要内容。201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列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四类人才”中;2016年,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中提出: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及与对象国合作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研究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性举措;2017年,在首批37家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基础上,再次增加147家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2018年,教育部再次重申:继续深化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加大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人才等的选派和培养力度。

在教育部支持和指导下,高校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机构陆续成立,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学也正在酝酿这方面的机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需要和学校实际选择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的领域,建立相应的学科平台和研究机构,增设包括通识课在内的相关课程,助力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的开展和深化,达到服务国家利益和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目标。

三、当前高校世界历史通识教育不理想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等学校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