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分层序列化教学的途径探究
2019-07-01刘欢李丹
刘欢 李丹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的礼仪,更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是小学生德育法治教育的引导者和教授者,必须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即分层教学制,在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学生品德;分层教学;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3-0080-02
一、引言
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对学生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纵观当下大部分的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育人作用方面不但没有成为培养学生品德的有效课程,反而成为学生作业增负的课程之一。
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上课模式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往往只专注于备课、授课以及成绩考查的整个模式化的过程,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的吸收及实际运用上面,学生之间的品德差异、学习效率及理解运用程度之间的差异也往往被忽略。“一刀切”的授课模式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中非常普遍。
二、分层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依据
(一)分层教学的历史渊源
纵观国内外的教育发展史,分层教学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早在1868年,分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就被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之中。发展至今,分层教学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接受并逐渐得到了普及和运用,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潜力倾向性的不同,提供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理解接受能力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分层教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和一步步的完善等都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同等重要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不仅具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更能全方位地指导小学生的意识行为,增强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深度认知。因此,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灌输知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就会固化和僵硬,而形式丰富的分层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调动小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相关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的道德法律实践,让他们自主地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等品德固化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充分彰显德育教育的育人意义。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学生个体动态学习水平的层次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更是因人而异高效率开展教学的关键。因此,要想开展小学生道德法制的分层教学,首先要从学生层面入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线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思想品德行为以及心理层次,并将这些指标一一归拢,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类层次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责任心强,行为举止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人礼貌谦逊;B类学生学习成绩平稳,课堂参与性一般,行为举止与待人接物的表现平庸,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C类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消极,行为举止与思想品德较差。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现有的调研资料,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育和课后辅导。并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时刻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成绩、行为举止与内在的心理表现情况,并将有所进步的学生进行调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层次化
作为教学活动中期待得到的教学成果,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也应实现层次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和外在品德行为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學目标,一方面可以让教育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前文的学生层次的分类制订三类不同的学习目标:A类学生在掌握运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实践心得分享给大家,这在加强自身道德法制修养的同时可帮助更多的同学共同进步,起到良好的学习效应和宣传效果;B类学生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和教师、父母、同学甚至陌生人的反馈深刻了解到道德与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效用,同时加强学习,主动培养自身的责任感,让自己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更成为思想道德实践行为中的参与者和主导者;C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产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行为规范的引导逐步纠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思想道德水平。
四、分层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实践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分层
不管是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是语数外等其他课程,都遵循了由浅及深、从简到繁的变化过程,学习知识水平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对A类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增加高层次的道德法治教育,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道德、法律知识;对B类的学生,科学安排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吸收程度、学习特征以及兴趣点等,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独特魅力,将其吸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对C类的学生,积极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步明白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习以及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可以作为教学分层的参考界限,重点难点内容着重考查A类学生的掌握理解能力;并有顺序、有层次性地向B类学生普及;需要掌握的普通内容以及部分重难点内容可以向C类学生慢慢推介,并要求他们逐步理解掌握。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实施动态的调整,最终可推动全部学生对思想品德、法治理论知识和实践行为的理解和掌握。
(二)道德与法治授课过程中的分层
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的建设,也可以推动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品德行为。因此,在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分层,将其划分为课堂导入、新课教学、讨论提问、作业反馈等几个重要部分。如在课堂导入阶段,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具有悬念且有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在上课之初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并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在新课授课环节可以加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让课堂知识更加具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实践能力;在讨论提问环节多提问学生,尤其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答案的对比,为其他的学生提供更多方法论方面的参考;在作业反馈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找到契合理论知识的具体案例,从而有所收获、有所思考。总之,我们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课所独有的特征及理论实践相联系的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体系的层次化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和运用,尤其是道德法治相关理论体系,只有被切实运用到实际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呈现出来。小学阶段作为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不仅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期,更是最佳的知识学习期和吸收利用期。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重要的学习特征,制订丰富多样化的评定表扬办法。譬如,对A类学生,在检验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保持现有的学习热情和积极高昂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其理论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并引导他们积极帮助别人,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体验愉悦高尚的情感回应,并且可以适当采取竞争策略,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更高的情感体验;对B类学生,在检验其学习成果的同时多进行夸奖和鼓励,让他们在回应过程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优点,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通过引导的方式推动他们持续进步;对C类学生,对其建立基本的学习台账,将他们的进步之处一点点罗列出来,并通过沟通和夸奖的方式让他们不断认可自己,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并进行放大,让他们的学习成果不断得到肯定。
五、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课程,不但能为小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与法治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能助推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分层还有利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积极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平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学,2008.
[2]刘文川.思想品德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1):36-39.
[3]孙元春.浅谈思品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2):49-51.
[4]刘桂玲.新课程下如何优化课堂提问[J].现代教育,2011(Z1):82.
[5]黎雁飞.论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