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初探
2019-07-01刘红霞
刘红霞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农村小学如果能创编出学生们喜闻乐见又易于理解与表达的儿歌形式,创造性传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施这种传承策略需要在理念上积极引导、在内容上回归本源、在传播上创新手段。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3-0010-02
一、在理念上积极引导
(一)上承天气,把握傳统文化创编的战略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秉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各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经验做法,湖南省冷水江市中连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承担了“基于儿童本位的传统文化序列化创编研究”课题研究任务。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是决定学生一生命运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固本铸魂工程。传承中华文明从孩子抓起,一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二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三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实践要求,四是化解负面冲击的时代要求。
(二)下接地气,遵循农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要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引导农村孩子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立足于儿童立场,体现游戏精神。教师要蹲下来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思维去发现,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成儿童自己的文化样态,使之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养料。
(三)凸显人气,彰显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自觉
凸显人气体现在尊重需求、顺应人性与注重价值引领。对处于心智完全没有成熟的小学阶段的农村孩子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最大的需求是资源。我们主张用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梳理、甄别、遴选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再把传统文化内容分成三大类:基础类,意在打好底子;结构类,意在润好底色;装饰类,意在蓄好底蕴。在形式上进行儿歌式嵌入创造、编写,让传统文化的理性光芒与儿童文化的灵性神韵有机结合,从而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认同,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动。如学校通过国旗下传颂经典来推送,通过课前诵读、午间阅读、课后服务及乡村少年宫、家校联动等方式进行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尽可能用人性化的管理来涵养学校的文化与生态,使人不断向好、不断向善,不断激发内心正能量。
二、在内容上回归本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停留在背诵朗读、磕头作揖、唐装汉服这种浅显的学习层面,而要深入文化精神与灵魂之中去。
(一)传承与遴选
传承国粹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早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5年3月,在政协会议上,赵朴老、冰心、曹禺、夏衍等九位文化名人提出了传承文化的紧急呼吁。时值当下,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是新时代的最强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刚需。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学资源,准确理解其再创作价值,发挥文学就是“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如对华夏名人,我校遴选了华夏百杰,根据其生平、特长及贡献进行分类,如老子等圣哲先贤、屈原等文学泰斗、秦始皇等政治英才、王羲之等艺术大师、孙武等军事将领、李冰等科学英杰、王昭君等巾帼英贤。
(二)改造与创编
结合当代语境,对国学进行现代化改造,形成新国学,进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才能使国学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组织相关成员对遴选的资源进行了改造与创编。首先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教育、现代文明的最佳融合点,将适合儿童的中华传统文化嵌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歌谣之中,以诵读传承,以游戏传颂,以生活浸润。其次把遴选出的内容作为创编的资源,结合学校童化教育的办学思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儿歌式嵌入创编。如圣哲先贤篇中的《老子》:“老子骑青牛,来到函古口,遇到喜关守,拉住不让走,写本《道德经》,永在世间留。”再如艺术大师篇中的《王羲之》:“王羲之,爱写字。拜卫烁,当老师。学张芝,研墨池。一幅《兰亭序》,天下第一书。草书《十二帖》,精美传后世。”
(三)实践与干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序列化创编研究,是对儿童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和生命意义的探寻。实践即儿童文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融合了包括理念、文化、兴趣、思维、方法、技巧、策略、情感等在内的诸多因素,而形成一种品质性的东西。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是:文化熏陶,亲身体验,善于反思,融入生活。目前的课程干预主要是提供哪些实施平台,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的序列化创编作品成功应用到课程计划,供常规学习;引入乡村少年宫,供日常活动;引入校园文化艺术节,供展示表演;引入家庭教育,供家校联动;引入联盟共同体,供相互交流。
三、在传播上创新手段
(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学校常规传承。
(1)国旗下诵读传承。我校改变国旗下讲话传统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站在舞台的正中央,通过一个个任务驱动,每周让一个班的学生在国旗下诵读、表现、推广。全校学生在本周之内利用课前两分钟诵读、午间讨论、课后服务的方法达到了传承的目的。
(2)课间操律动传承。我校借鉴高校与中小学在国学方面的协作研究方式,邀请国家一级编剧申大局先生对课间操律动内容进行创编。在大课间活动中创编了传统文化花样跳绳操,通过活动中的吟唱,不仅树立了榜样,而且发挥了优秀人物的引领作用。
(3)乡村少年宫主题传承。每周三下午是学校的乡村少年宫活动时间,乡村少年宫项目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让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道德建设的窗口、素质教育的载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二)地方课程的本土化开发
浙江大学教授刘正伟曾说:“地方文化既是个体接受民族、国家主流文化的背景及媒介,其中又无不渗透着民族及国家主流文化。”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他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所属的文化,会深深地打下这个文化的印记。显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地方文化的滋养不可或缺。它对个体认知和接触主题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曾组织学校师生开展了一次以“认识脚下热土,了解家乡人文”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认知、理解及体验本地的文化,以增强其自豪感和使命感。我们又与湖南省娄底市波月诗社的诗人一道从冷水江自然风光儿歌、精英人物儿歌、工业赞歌儿歌、器具忆旧儿歌、美丽传说儿歌、乡土人情儿歌等几方面进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编与传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进行冷水江传统文化儿歌创编,对保存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来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能打破时空阻力界限,使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全角度的感知与传承。为此,在2018娄底市冷水江市课题成果推广活动中,笔者面对全市的与会教师,在红日实验小学亲自上了一堂“吟唱地方童谣 传承中华经典”的示范推广课,获得了好评。尤其是参会的相关市领导评价说:“地方传统儿歌化,通过音画,借助童声的纯真、童心的纯洁,能打造出当地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新名片,以此向全世界发出邀请,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推进
在主题活动中,还可以结合课外活动编排文艺节目,与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得体实施,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经典的深刻内涵,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儿歌进校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总书记不仅强调了德育的极端重要性,还全面阐述了德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这对我们学校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创编了133首儿歌,如“富强”从以下十二个主题进行创编:祖国在腾飞、中国彻底变了样、追赶强国梦、两条龙、高速公路、立交桥、妈妈的花、中国在领跑、网络时代、小康生活、天堂是家乡、小鼠标。儿歌的创编让富强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可视化与具象化。诵读中,学生爱国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2)金融儿歌进校园。我们从货币的故事、亲近人民币、假币是个害人精、走进身边的银行、从小学理财、诚信伴我行等幾个方面进行创编。如货币的故事中:“《货币是什么》,货币就是钱。吃喝拉撒睡,都和钱相干。世界五大洲,没钱玩不转。上下五千年,货币相陪伴。远古用实物,上古用铸件。后来用纸钞,今日用卡片。一部货币史,绵延几千年。”
(3)法治知识进校园。我校是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的基地校,笔者作为娄底市首批名师工作室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为了培养工作室所有成员及全校师生的法治意识,落实国家法治精神,又组织相关成员进行了法治知识进校园儿歌创编。从记住这些标志、了解这些常识、懂得这些知识、具备这些胆识、别干这些囧事等几个方面创编了100首儿歌。
参考文献:
[1]钟永圣.传承与复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冯志英.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J].人民论坛,2017(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