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溶栓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2019-07-01孙科
孙 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青岛 266035)
在终末期肾脏患者治疗中血液透析室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患者在血液透析中需要建立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对患者生命安全及治疗效果都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1]。如动静脉内瘘闭塞,则会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使治疗费用增加,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要维持动静脉内瘘通畅,应做好闭塞后再通工作。本组就对我院58例血液透析患者在动静脉内瘘闭塞后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我院血液透析患者30例进行评估,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48.69±2.81)岁;维持性血液透析2-8年,平均每周2-3次,每次3-4h。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均发现有瘘管堵塞情况,回院处理。经检查发现,瘘管无杂音,无震颤,无波动,血液无法通过,给予溶栓处理。
1.2 治疗方法
采用尿激酶100000U加10ml生理盐水,采用头皮针从动脉端离心方向,在30min缓慢泵入注射泵,再给予尿激酶500000U加50ml生理盐水,在10h缓慢泵入注射泵,对患者穿刺部位用轻柔的手法进行按摩,在血管有血流后,采用尿激酶200000U加100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给予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明确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时间,评估患者血栓长度,采用彩超明确栓塞位置,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关于血栓发生原因及其溶栓治疗方法,并发症及其注意事项等,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患者在血栓形成后会存在一定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还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安慰,观察患者血小板、血常规,凝血时间等,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对患者血压变化进行密切观测[2]。
1.3.2 溶栓护理:①建立溶栓通道:通常内瘘血栓在动静脉吻合口处,以内瘘动脉侧作为穿刺部位,靠近血栓近心端,在动脉侧可触及脉搏搏动,在护理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确保穿刺一次成功,缓慢推注尿激酶稀释液,需要注意的是一次药液退主梁不可过快,避免造成穿刺部位局部肿胀,在注射近心端扎止血带,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副作用,节省费用。②并发症护理:在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容易出现自发性出血,因此在用药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牙龈及口腔黏膜等有无出血点,采用局部TDP照灯,沿内瘘血管血栓进行手法按摩,扩张患处血管,减轻患肢胀痛[3]。对患者穿刺点有无血肿和肿胀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料及患者主诉和内瘘的通畅情况,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的变化,警惕颅内出血。③溶栓后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控制在血液透析期间体重变化。同时还要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因穿刺不当或是多次穿刺导致内瘘再次闭塞。正确压迫内瘘穿刺点止血,保持适当的按压力度,同时应积极预防透析中低血压,低血压会造成内瘘处的血流缓慢,在脱水后血液浓缩,导致内瘘再次闭塞。在治疗后常规扪测内瘘是否有震颤、杂音等,如发现震颤或杂音消失或减弱,则提示有血栓形成,应立即处理[4]。
2 结 果
2.1 本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在给予溶栓治疗再通处理动静脉内瘘后,25例患者再通成功,成功率为83.33%,治疗效果较满意,未发生牙龈、黏膜和皮下出血现象,血流量为250ml。有5例患者由于瘘管堵塞时间较长,超过24h,溶栓失败。总体来看,治疗效果满意。
2.2 治疗前后各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患者SCr、BUN、PT、Fib等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详见下表:
表1 治疗前后各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
3 讨 论
在动静脉内瘘溶栓处理中应确保在最佳的溶栓时机进行处理,明确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时间,进行针对性处理和治疗,如动静脉内瘘闭塞时间超过12h,则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在动静脉内瘘发生闭塞后应立即进行溶栓处理,提高再通成功率。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每天对瘘管震颤情况进行观察,确保动静脉内瘘尽早得到处理[5]。通常血栓发生常见原因是由于患者在血液透析后发生低血压,或是在护理操作中由于操作不当,如反复穿刺等,导致局部瘤样扩张或隆起,内瘘上端较狭窄等,在血液透析完成后纱布包扎太紧等。为此在动静脉内瘘穿刺前,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评估,找到最佳的穿刺点,确保一次穿刺成功,在血液透析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总之,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溶栓处理中尿激酶的效果良好,同时还要做好预防血栓工作,提高溶栓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