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青年学生与校外青年艾滋病疫情特征比较分析
2019-07-01胡荣罗莉许骏曹琳谢年华吴斯周旺王夏
胡荣,罗莉,许骏,曹琳,谢年华,吴斯,周旺,王夏
目前,我国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传播以性途径为主,青壮年是主要的感染人群之一[1]。学生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受多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性观念开放,但该人群性健康教育落后,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尤其是近年来同性性行为以及互联网等新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该群体艾滋病的传播[2-3]。为了解武汉市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流行特点,本研究对武汉市2001—2016年间报告的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和校外青年病例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制定针对性的高校艾滋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1—2016年武汉市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HIV/AIDS 病例报告数据。数据库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样本来源、确证时间、传播途径等信息。本研究选择年龄为15~24岁HIV/AIDS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职业为学生的病例即青年学生病例348例;职业为非学生的病例即校外青年病例1 189例,共计1 537例。
1.2 研究方法
根据职业类别将纳入的1 537 例青年HIV/AIDS病例分为青年学生病例和校外青年病例。采用描述性比较分析,研究青年学生病例和校外青年病例在基本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样本来源、传播途径构成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人口学特征
2001—2016年期间,武汉市累计报告15 岁及以上学生HIV/AIDS病例401例,去掉港澳台病例和外籍患者23例,共378例。378例报告病例平均年龄为21.54±2.51岁,其中15~24岁青年学生占比92.1%。武汉市累计报告的15~24岁青年学生占所有报告15~24岁病例的22.6%。比较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HIV/AIDS病例的基本特征发现,两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存活状态、民族及文化程度分布上均存在明显差异(P<0.001)。在性别分布上,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均以男性病例为多,但青年学生病例中的男性比例远高于校外青年病例中男性的比例。在文化程度分布上,青年学生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主,而校外青年病例学历分布较为均衡。见表1。
2.2 时间分布
武汉市首次报告15岁及以上学生HIV/AIDS病例的时间始于2001年,为1 例外籍人员。2008年之前新增病例数较少,均为0~2例。每年新发现15~24 岁青年学生病例从2008年的6 例上升到2016年的62 例。15~24 岁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占所有15~24岁HIV/AIDS病例的比例从2008年的12.8%上升至2016年的26.2%。见图1。
表1 武汉市2001—2016年期间15~24岁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基本人口学特征比较 n(%)
图1 武汉市2008-2016年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历年新增变化情况
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段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发现,19~24岁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历年新增病例数均最高,均呈现出增长趋势。15~18岁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历年新增病例数均较少,呈平稳态势。见图2。
2.3 样本来源构成
青年学生病例和校外青年病例,来自于专题调查所占比例均最高。青年学生病例中,其次为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nsultation test,VCT)和其他就诊者检测;而校外青年病例中,其次为其他就诊者检测和VCT;两者样本来源构成存在差异。此外,无偿献血人员检测在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阳性发现中均占有一定比例。见表2。
图2 不同年龄段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历年新增病例变化情况
表2 武汉市2001—2016年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样本来源构成比较 n(%)
2.4 传播途径构成
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均以同性传播途径为主,但两者的传播途径构成分布存在差异。2008年之前,同性途径传播病例较少,仅2005年和2006年分别报告3 例和2 例同性途径传播病例。2008—2016年青年学生病例中同性传播途径比例分别为50%、87.5%、90.9%、92.3%、93.9%、81.3%、98.4%、98.4%、88.7%。2008-2016年校外青年病例中同性传播途径比例分别为31.7%、62.7%、59.8%、73.9%、83.7%、76.0%、85.3%、87.6%、80.0%。见表3。
表3 武汉市2001—2016年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传播途径构成比较 n(%)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均以男性为主,但青年学生男性比例远高于校外青年男性比例,累计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37.7∶1和9.1∶1。韩梅等[4]对重庆市1999-2015年各年报告的青年学生病例男女性别比分析为22.5∶1,与该研究结果相近;而王岚等[5]在全国2006-2009年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分析中报告男女比例为5.9:1,远低于本研究与重庆市研究结果。因此,武汉在校男学生疫情感染严峻。
不同年龄段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疫情时间分布特征显示,19~24岁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疫情呈明显增长趋势。19~24岁青年为艾滋病主要的累及人群。研究显示,2011-2015年期间,我国15~24岁青年人群的检出率约以13%的比例增加,而青年学生检测率增幅更大[3]。处于大学期间的青年学生,受多种文化思潮及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具有性活跃和思维活跃的鲜明特征[6]。而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大学生普遍缺乏性健康知识,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导致性观念日益开放的大学生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概率增加,从而面临性病/艾滋病、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等风险[7],对性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较早接触社会环境的校外青年来说,更是如此[8]。因此,有必要在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中普及性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传播途径构成比较发现,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均以同性传播途径为主,但历年青年学生病例中同性途径传播构成比均高于校外青年中同性途径传播构成比。2015和2016年青年学生病例中同性传播比例接近100%,同期校外青年病例同性途径传播比例也超过了80%。该结果与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等地区的发现一致[9-11]。可见,男男同性传播途径对艾滋病在青年人群,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的蔓延值得关注。
样本来源构成比较发现,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均主要来源于专题调查。专题调查主要包括中盖艾滋病防治项目和武汉市政府购买服务等,主要支持男男同性人群(men who having sex with men,MSM)的检测动员和干预。专题调查的开展,引入了社会组织参与MSM 人群的动员检测和干预,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工作方式灵活、易于深入目标人群并获取目标人群信任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13]。其次,青年学生报告病例来源于VCT,而校外青年病例来源于其他就诊者检测,说明青年学生主动检测咨询意识要强于校外青年,可能与两者的文化程度有关[14],提示在增强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意识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校外青年的关注。此外,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病例中均有一定比例经无偿献血人员检测发现,提示在引导青年学生和校外青年无偿献血的同时,也需要做好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工作,保证血液的安全。
综上所述,中盖艾滋病防治项目、武汉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专题调查是武汉市青年病例阳性发现的主要来源,同性传播是青年病例的主要感染途径,19~24岁青年人群是主要的累及人群。与校外青年病例比较发现,青年学生文化程度、同性传播比例及VCT 检测比例均较高。建议在青年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相关的网络宣传和干预,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行为意识和HIV 主动检测意识。同时,有必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的监测,积极探索针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干预模式,预防和控制HIV 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