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6-30曹高飞崔娟肖楠
曹高飞 崔娟 肖楠
【摘 要】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需求上出现了矛盾,而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人才培养和用人标准上的相互协调。文章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轨道交通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轨道交通;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U239.5;F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7-0240-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省市大力推动交通跨越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继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后的基础设施投资新热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轨道交通类院校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调整,注重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上的成绩显著,但因各种原因,导致城市轨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查阅中国轨道发展方面的文献和对从事轨道交通行业的人员及订单班学生进行访谈,对城市轨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与建议。
1 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轨道交通院校和相关企业在追求共同利益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双方达成协议,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通过考核、面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选拔,组建“订单班”,再由学校和企业抽调出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校企合作的教师团队[1]。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学业效果的测评,学校和企业对“订单班”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监督,毕业时,再由企业按照自身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最终筛选,择优录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量身打造“准员工”[2]。
高职院校在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预期及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观念滞后
高职院校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时间比较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在管理观念上还处于滞后状态,没有真正理解人才培养的意义。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订单班在教学和管理上与非订单班无异,学生管理方面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学生片面地认为进了订单班,就业就有了保障。同时,教师授课仍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实习和实训基地授课次数较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还不够,不能够很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3]。
1.2 人才培养模式管理的方法缺乏技巧
“订单式”人才培养管理观念落后,没有突出特色。在办学、育人、就业和发展上,以学校为主,而学校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中,偏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在教学管理上,“订单班”与“非订单班”只有班级上的区别,教育内容依据的都是传统教育方式的要求[4]。对学生而言,反而强化了他们心理优势,好像进了“订单班”只要不挂科,都能有工作。这种消极心态不利于“订单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中,校企共同施教的力度不够大,企业专业技术教师因企业的工作周期和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上课时间不一致,无法在计划内有效地完成课时,大多数教学还是以学校教师授课为主。
1.3 “订单式”人才培养导向存在偏差
企业的需求会影响学校办学的方向和导向,使高职院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重技术轻人文,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放低了“高素质”的标准,盲目扩招,导致师资严重不足,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被操作技能培训课程替代,导致“订单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最终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2 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在城市轨道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下,要与时俱进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培养出地铁企业满意和社会赞誉度高的高素质人才。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2.1 学校在轨道交通类“订单式”人才培养上要打造特色
第一,学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做好培养人才的工作,严格按照签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将招生、组建班级和制订教学方案等工作做好。第二,“订单班”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保证每一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订单班”的特色。第三,在“订单班”中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订单班”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对所属企业文化、制度和福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2 “订单式”人才培养中要保证校企运行机制的畅通
第一,根据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混编教学授课时间,保证授课的可实施性。第二,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中,需要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详细说明在人才培养中的工作责任和任务,将授课团队教师的教学任务具体到个人。运行机制在运行中如果出现漏洞,可经双方商议进行改进。第三,要建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运行机制办公室,对教学团队进行监督,通过召开定期会议进行意见反馈,同时将纸面签订的协议转化成实际中人才培养的推动力。
2.3 在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招生和就业方面把好关
第一,招生上要求严格公正,体現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严格落实招生制度,规范招生程序,在组建“订单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优秀的学生。第二,就业方面实行淘汰和补录制,每学年进行综合测评,对考核不达标的学生进行淘汰转至普通班级的处理。对普通班学习优秀的学生想要进入“订单班”,可进行个人申请,通过校企综合考核成绩合格者,也可进入“订单班”。这样可改变学生认为进了“订单班”,工作就有了百分百的保障的错误观念,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论
本文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与时俱进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培养出地铁企业满意和社会赞誉度高的高素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招晓菊,李健艺.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29-31.
[2]胡宏亮.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3]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39-40.
[4]韩增盛,吕维勇.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215-216.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