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保田村的耕读文化与村落人居

2019-06-28文图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人类居住 2019年1期
关键词:玉竹民居建筑

文图|柳肃(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1. 辰溪五保田村

2. 村口的耕读所

3. 耕读所门额

远远望着五保田村,山坡上一片青瓦屋面,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走进湖南辰溪县这个偏远的村落,古朴的建筑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组成一幅恬静的山村画卷,让人感觉仿佛脱离了喧闹的现实世界,回到了古代。最让人惊艳的是村前的田野之中矗立着一座古代学校——耕读所,庭院围合着中间一座两层木雕花格的宝凤楼,不仅建筑精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偏远的山村田野之中,它散发着一种特殊的书香气。“宝凤楼”显然是取了一个吉祥美好的寓意,“耕读所”则是真正的本质含义所在。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而同时又重视文化教育,于是便有了一个常被人谈及的名词——“耕读”。人们不仅仅注重于“耕”,同时还必须要“读”,即使是种田,也要有文化。清朝乾隆年间大学者纪晓岚有一副名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道出了中国古人的价值取向。

耕读所入口大门上一幅匾额“三余余三”,意思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告诫人们学足三余,珍惜时间;三年之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之耕而余三年之食,教育人们勤俭持家,以备饥荒。寓意深刻,不做专门解释的话一般人都看不懂。这就是中国古代千年延续的“耕读文化”。“读书耕田”“晴耕雨读”这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文人和农夫都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我们平时或许只是听说,或者是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但是在五宝田村,它就通过古村落建筑,通过这些建筑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活生生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4. 宝凤楼

5. 村中巷道

耕读所是一座由砖墙围合,木屋架木板壁构成的三合院落,三方建筑,一面围墙,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主楼(宝凤楼)与厢房均为两层,主楼为歇山顶,厢房东侧山面的屋顶以悬山式挑至围墙外,造型精致。主楼二层用作教书的场所,村中学童在此读书;下层则是村中公用的粮仓、牛栏、农具房等,一座建筑里也体现了“耕”和“读”两种功能。二楼教书的房间建筑装饰精致细腻,厅房开有装饰花边的圆洞门;窗户花格做的团花和卡子也尽显工艺之精美。

五宝田村居民以萧姓为主。据萧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萧氏祖先迁来此地,开荒造田,子孙繁衍,逐渐发达。经过了历代的战乱,萧氏族人选择了留在这大山里读书耕田,过着世外桃源般平静的生活。三百多年中,修建起一座座高墙院落,至今村中保留的数十栋民居全部为清朝至民国初年的建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当地盛产的一种石材,因其质地细腻如玉,颜色青绿如竹,因而得名玉竹石。玉竹石初采时质地松韧,易凿刻,随着时间的推移质地会日趋坚硬,是用于建筑的上佳材料。在五宝田村里,铺道路的石板、庭院的宅门、院墙的基础等均大量使用了玉竹石,也为青砖黛瓦的大宅院增添了一抹色彩。建筑各处细部采用玉竹石装点,雕花刻字,处处透着艺术气息。

宅院大门均以玉竹石做成,精雕细琢了各式吉祥图案。门楣上的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太极八卦和蝙蝠等,以及石雀替、门槛和门枕石上雕的凤穿牡丹、天官赐福、喜鹊画眉、野鹿含花、麒麟送子及寿桃之类图案生动逼真。大门上方的门楣均为木架披檐,挑檐枋后端直接插入门墙里与厢房的木构架连接。各家门楣下有匾额题字,显示了萧氏一族悠久的历史和社会身份,例如“兰陵别墅”“兰陵门第”“衍派天潢”“干国栋家”“庆衍兰陵”“儒学名家”等等。

6. 玉竹石装饰

7. 雕花窗

8. 民居正堂

9. 西洋风格的拱形窗

民居建筑多为二进三开间的木质穿斗式二层楼房,两侧厢房各一间,高两层。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当中的天井比较狭长,地面用玉竹石板铺地,缘边有水沟。虽有两层高,但二层一般仅用作储藏功能,人们主要的生活起居都在底层。正屋明间为堂屋,正门两侧抱柱内和横披都装有平棂隔窗,并在窗棂格子间嵌有花、鸟、鱼等节点,极具装饰性。几乎在所有的正门门扇外都装有两扇高约1米多的矮门。平日里大门敞开以方便通风采光,关闭矮门一方面可以保护隐私,另一方面将家禽挡在屋外,保证屋内清洁。由于正屋进深不大,堂屋中不设太师壁,而做成一个中间高两边矮的大神龛,背靠后墙,两边通向卧室、厨房。神龛的高位上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在其正下方,贴地面的位置有个神座,设有隔扇柜门,用于供奉土地菩萨。屋内用玉竹石板铺地,并在堂屋中间的位置,即全宅风水的“穴眼”处雕花纹,如太极八卦等。前后屋虽有较大的高差但距离却很近,在狭小的天井内,人们还是会养一些常青植物或盆景来点缀有限的空间,体现了人们向往自然的心愿。

五宝田村中典型的住宅形式一般为一座三间两搭厢的房子,四面高墙的三合院形制。高墙用玉竹石条、石片作基础,上面以一层眠砌砖、一层陡砌砖的“空斗墙”一直到顶。正面两端高起作马头墙,为左右两厢房的山墙。由于地形与相邻建筑空间的关系,有的仅砌半片向中间叠落的马头墙,侧面两组马头墙位于两进正屋山墙处。正面墙上开设漏窗,虽然漏窗花心图案较为简单普通,但均为湖南地方传统民居的典型做法。另外还有一些宅院外墙面开设了一些狭长的“凸”字形小窗洞,除了采光通风外,主要目的是为了在遭受匪患时可以进行防御和抗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宝田村典型的清代南方封火山墙式民居中,有少数几栋民居明显带有西洋建筑风格。村边位于玉带河边上的一座巴罗克风格的门楼十分醒目。其上方反曲线的三角形门楣做法与中式民居的飞檐翘角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中西混合的风格,反映清末时代外来文化已经影响到了这些偏远地区。这些西洋风格的建筑往往只是在入口门楼造型上采用西式装饰手法,有些窗套做了优美精致的西洋式拱券,而在内部仍然采用中式建筑做法,表现出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这本身也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知识与文化的表现。

很多村落传统民宅都喜欢用“耕读传家”作大门上的匾额。古代很多读书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而当他们在外做官遭遇挫折的时候,最终的选择往往是归隐田园,回到老家,以耕读为乐,同时也由此带动起农村的文化风气。村居的宁静是读书的好去处,中国的古人深谙此道。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古村落、古建筑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最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也是最真实的历史,它比文字记载的历史更真实。今天各地保存下来的古城镇、古村落和古建筑,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天很多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有的在我国传统社会里是已经解决了的,但是随着传统的丧失,有些问题又浮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传统村落并不只是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开发旅游,发展经济,而是保护文化,保护一种能让我们这个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对于古村落的研究和保护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猜你喜欢

玉竹民居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滋补佳品说玉竹
建筑的“芯”
编竹篓
玉竹(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