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关注“一带一路”国际园区合作
2019-06-28
1. 苏州工业园 图︱图虫创意
为了让大家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园区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了解“走出去”战略对政策沟通、设施连通、经贸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深远意义,本刊访谈并摘录了研究该领域的资深学者与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园区建设的实践者的观点。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东南大学教授王兴平,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袁锦富,邦城规划顾问(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宁,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褚以卫,埃塞俄比亚投资委员会工业园区部副局长Temesgen Tilahun Woldetsadik,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焦永顺。
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发展?
林毅夫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平均每年9.5%的经济增长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以这么高的速度保持了持续时间这么长的经济增长。历经40多年的发展,中国也由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一带一路”作为新中国倡导的一个国际发展合作框架,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我国的条件和“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较为相同,来自于我国的经验、理论和思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动员资源、克服困难、抓住发展的机遇将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中国文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实现中国民富国强,我们也希望其他跟我们有同样历史、同样命运的发展中国家,同样能够快速发展、摆脱贫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观点根据林毅夫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上的演讲内容进行整理)
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多的出现中国开发区的身影,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王兴平
中国境外投资“走出去”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商品输出,第二层是资本输出,第三层是品牌和平台模式输出。境外产业园区是中国境外投资平台模式输出的主要形式。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地域不断扩大,已覆盖至世界各大洲。在对境外园区投资开发上,目前仅在亚洲范围内,境外合作园区已达50多个,覆盖了2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与东南亚地区,主导产业以机电、机械加工、商贸物流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居多。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国的境外产业园区建设需要科学布局和系统谋划,一方面,要对既有园区升级,同时要丰富境外产业园区的类型,在一般工业园区基础上建设科技园区等;另一方面,要优化地域布局,在非洲内陆、中东资源和门户型区域、欧洲腹地、南美地区等适当加密布局;第三,要加强境外产业园区与国内开发区的协同发展,共同形成覆盖全球的新的国际化工业布局体系,引领新一轮全球工业化,并为 “海外中国”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贡献。
袁锦富
开发区的本质可以凝练为4点:产业全球转移的产物、因地因时制宜的特殊政策、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制造业为核心的功能集中建设区。制度创新是中国开发区模式成功的秘诀,可以将其归纳为“政府支持、市场主导”八个字。中国开发区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可总结为“五个顺应”——顺应规律、顺应形势、顺应国情、顺应趋势、顺应目标,开发区“走出去”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要以造福世界人民为发展目标。
2. 埃塞俄比亚华坚园区
陈启宁
开发区发展的背后实质是制度创新,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创新是开发区的灵魂,开发区的开放和创新永远在路上。面向新时代,“新路论”是中国开发区必须长期秉持的理念。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的发展历经了1.0、2.0、3.0阶段,实质是开发区在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环境,不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新的出路、新的升级曲线的创新过程。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很好的国际合作开发案例,是新加坡经验和中国体制碰撞的结果。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创立以来,GDP增长200倍,人口增加近10倍,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开发区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准与国际接轨,这些都归功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借鉴新加坡公共行政管理经验,树立“亲商”理念,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与民间资本合作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吸引投资和人才,实现园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同沿线众多国家的政策完善和产能合作,中国开发区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所形成的一套管理模式可作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供发展中国家参考,并推动更广泛的国际产能合作和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不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他们已经拥有成熟自由市场,可以强调用“看不见的手”来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更强调政府特别是欠发达东道国政府的初始推动作用,在一个还没有完善市场的地区,以基础设施投资、公共设施投资和政策环境营造来吸引企业进入,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导入人口,促进市场的形成和民生的改善,这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可以为国际新兴开发区所借鉴。中国开发区走向世界,也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能力,推动了中国开发区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因此,中国开发区“走出去”,既是我国开发区不断寻找自身新的成长曲线,更将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沿着从1.0到3.0的多条成长曲线不断地创新升级,实现东道国开发区持续发展。
褚以卫
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园区设计“走出去”。海外园区作为中国规划设计的海外实践样板,充分体现了中国规划的技术与理念。
以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技术总承包和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埃塞俄比亚规划建设的系列园区为例,我们的技术团队长期驻扎非洲前方,提出“共性”与“个性”并重的方案,将国内园区规划的经验技术模式化,在外观上体现工业园群共性的同时注重个性的融合,通过标准化厂房外观的共性处理,使每个园区的工业厂房均呈现出现代、简约、秩序、高效的外观效果,打造海外园区的品牌样板,并对代表性的建筑进行个性化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特性。在技术上展示中国园区质量,参考国内技术规范与实践经验,应用建筑体型系数控制技术、景观绿化属地化技术、电信安防控制系统技术等先进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借鉴中国苏州昆山物流园区的先进设计理念与开发管理经验,打造高质量的海外园区样板。
3. 首钢与中土公司合作建设的工业园 图︱http://m.sohu.com/a/14 1295800_684576/?pvid=0001 15_3w_a
园区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园区的实践者,请结合园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谈谈您的心路历程。
Temesgen Tilahun Woldetsadik
目前,埃塞俄比亚2个自治行政区和9个民族州都设有工业开发用地,其作为联邦政府所拥有的工业园区,归联邦政府管理,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着实推动了埃塞俄比亚工业化的发展。在联邦工业园之外,各州政府也拥有自己的土地,可自行建立工业园区并分配给投资者。联邦政府并不干预国际投资者对于工业园区的选择,当投资者遇到问题或纠纷时,埃塞俄比亚投资委员会(EIC)负责协商谈判并保证各方的利益。目前,埃塞俄比亚诸多工业园区集中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皮革产业或其他加工制造业,工业园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产效率低下和配套服务不足。面向未来,每一个工业园区均应配备一站式服务区,为入园投资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营业执照、海关服务甚至签证服务等。
焦永顺
2008年,东方工业园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投资建设,由于工业园当时在埃塞俄比亚尚属新生事物,埃塞投资法并不包含对工业园的相关支持政策,园区建设初期基建材料的进口免税、入园企业土地证办理等都无先例可循、无成法可依,只能通过和埃塞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采取特事特办的形式加以解决。后来园区开始运营之际,营业执照和免税手续的办理等又遇到类似问题,这些问题让埃塞方面也意识到必须制定园区法。
东方工业园的建立带动了所在地区城镇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众多的工作岗位。许多埃塞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提高了对工作的积极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进一步助力了东方工业园的发展,越来越多中资企业与地方政府来到东方工业园考察,园区招商工作也更加顺畅,同时也促使埃塞政府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支持。东方工业园区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