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的哈默比 共生的理想城
2019-06-28文图郑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图|郑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默比生态城鸟瞰 图|https://xn--vxer-loa.stockholm/projekt/
¹“共生”的传统定义是两种或多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各种因素存在着相辅相成、共生同存的共生关系。瑞典的建筑师引申这一理念,首先提出了共生城市(SymbioCity)的概念。共生城市是一种跨学科的整体性方法,对城市而言,共生意味着寻找城市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一种节省自然资源并为我们提供更多资源的方法。城市内部的各个因素,既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制度等“软”因素,也包括与城市物质空间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如城市功能、交通、建筑、景观、能源、废物和水等七大方面,他们相互交织构成整体,最终实现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综合效益,这就是“共生城市”。
最近一部《流浪地球》火遍了全国,与以往飞离地球寻找新家园不同,这一次人类带着地球一同奔徙,地球成了中国人笔下的“诺亚方舟”。一时间,人类与地球共命运的价值观在大众心目中迅速建立起来。从“家国”到“家园”,从“流浪”到“回家”,一直与我们不离不弃,共生共荣的,就是我们土身土长的地球。与地球共生,与我们生活的城市共生,减少生态足迹,营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要求全人类必须采取更加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智慧的解决方案,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生态环境。
瑞典的生态智慧
作为北欧的代表国之一,瑞典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家,其生态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共生城市”¹,是瑞典生态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大集成。2001年的《瑞典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即明确了全社会的生态发展共识;2010年,斯德哥尔摩被评为欧洲第一个“绿色首都”,其首要经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不可相互对立,必须互相兼顾、紧密相连,即所谓的“共生”。
当你亲身踏入北欧土地的那一刻,相信会立刻被其朴素的绿色发展观所折服。建筑既现代又简洁,特别注重低碳理念和人的体验,而建筑、交通、能源、垃圾和废水处理等则巧妙有机的统筹在一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北欧向你表露更多的是一种生态发展的观念,其次才是技术,她让人看到未来城市发展的缩影。
“共生”的哈默比
哈默比生态城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东南部地区,以“共生”为理念,是最具代表性和最为著名的“共生城市”案例,也是我心中雄安新区的样板。从生态观念到系统性的实施策略,哈默比提供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作为斯德哥尔摩哈默比湖周围的一个新区,哈默比生态城占地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其中20%是水域。这个地区过去是破败的港口和工业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土壤遭受严重污染,但是现在已经发展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态友好型地区,老工业港区已变成一个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住区。
哈默比新区的愿景是打造一个绿水环绕、聚焦环境的城市新区,通过连接封闭的传统老城与开放的滨水新城,将老城的街道尺度、街区大小、房屋高度等元素融合,成为斯德哥尔摩老城的自然延伸。20世纪90年代,这里曾为申报2004年奥运会而划定为奥运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最后申奥未能成功,但却成就了这里可持续的生态规划。
哈默比生态城在瑞典乃至整个北欧都算得上是相当大规模,拥有自身定制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计划,包括能源供应、水和废水处理及废物管理等等。一共规划有11,000套公寓,其中约45%出租、55%出售,可容纳约35,000人居住和工作。
建设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生态发展社区是新区一开始就定下的目标,将老工业港区改造成现代城区,营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和氛围,同时按照这个目标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区从规划伊始就对建筑物、技术装置和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严格的环境要求,目的是将之前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影响减半。新区对自然保护因素的考虑至关重要,清理污染土壤、改造棕地成为拥有精美公园和开放空间的迷人住宅区,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绿色空间。可持续的建筑、交通、能源废弃物和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等成就了哈默比的“共生”。
建筑可持续
简洁、现代、低调是哈默比建筑给人的表观感受;可持续“共生”才是哈默比建筑的本质。哈默比生态城采用高效、节能措施,如采用三层玻璃窗、绿色屋顶等最先进的隔热技术,也称为被动能源建筑措施。同时,采用环保、健康的建筑材料,并鼓励使用回收材料。建筑物内外所有材料的选用原则是使用经过认证的可持续材料和产品,避免使用含有害物质的化学产品或建筑材料,真正体现了绿色、环保与人的“共生”。
通勤多元化
2. 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默比生态城一角
3.4. 哈默比生态城的可持续“共生”建筑
绿色的交通理念是可持续的重要保证,多元化的通勤方式“共生”形成了有序的交通网络。哈默比生态城建立了完备的大范围现代化公共交通网络,包括轻轨列车、地面公交线、地下快速线以及轮渡服务,并与市中心及其他地铁线路连接,有效消除了老城与新城的交通壁垒。同时,新城规划关注商住建筑的混合建造,通过合理规划尽可能缩短居民上班、上学的距离,以降低出行压力。这种混合式通勤方式,使得利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及步行的比例达到了居民和工作者通勤出行的80%。此外,面向居民和在该地区工作的人群还建立了公用汽车联盟和推行了共享汽车制度,提高运载效率,减少交通出行的碳排放,平均每一户居民仅有0.7辆车。
资源再利用
“哈默比模式”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环境整合解决方案是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主要包括能源、垃圾和水处理三方面,形成资源再利用的环境“共生”。
按照规划,当地居民所需能源的50%都可以自给自足。用可再生燃料、再利用的废热、沼气等进行采暖,重点提高家庭能源效率。用相邻的热电厂从处理过的废水中提取热量,为区域冷却网络提供副产品能源。
哈默比变废为宝,将废弃物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日常生活中也极少有废弃物被掩埋,绝大部分都会被回收再利用,所有废弃物中75%可收集并重复利用或者作燃料,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达到95%。垃圾会被分到不同的专用真空管道滑槽,采用封闭式全自动地下废物收集系统,通过真空输送到中央收集站的容器中。热电厂利用可燃垃圾为生产发电,为区域供热;还能从污水处理厂输送处理的废水中回收废热;食物垃圾和污水经生物降解产生沼气;腐烂的淤泥用作城市绿地的肥料;大部分建筑墙壁和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使用光伏电池充分利用太阳能加热。此外,所有雨水和融水也都在考虑范围之类。雨水就地处理,不进入排水净化厂,通过土壤净化、沉降后,进入引水沟,最后流入哈默比运河。
社区人性化
所有的可持续创新归根结底其核心还是为了人,城市应该让人充分感受到她的吸引力和现代化程度,拥有全面和优质的服务,以及多元的文化及丰富的娱乐活动等。因此,新城的规划设计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公共设施的可用性、安全性,以及各类服务和娱乐设施的可达性,引导城市为人们创造健康、休闲等人性化“共生”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相应保障,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环境,为锻炼、运动和丰富当地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机会。这就是以人为中心社区人性化“共生”的规划与设计。
5. 哈默比生态城的轻轨站
哈默比生态城的成功,为斯德哥尔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模式框架,新的技术、新的解决方案可以不断补充到模式框架之中,再应用到新的片区。然而,即使哈默比生态城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沿,但是其设计也还局限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意、知识和技术。在吸取哈默比经验的基础上,斯德哥尔摩另一个正在进行的皇家海港项目,进一步从被动式建筑、智能电网,以及实现更加复杂、有效的生态循环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突破,计划将在2030年前后建成。相比之下,皇家海港地区是一个更加新颖的生态型街区,项目对“共生”理念做了进一步延伸,并提倡通过智能化设计与技术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更加容易实现。
迈向未来理想城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快速发展带来的可持续性挑战,往往很难通过技术革新或技术引进来解决。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价值观,是一种你打算如何与地球相处的价值观,是从决策者到市民的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我们在地球上生活,是把自己当作地球的主人,所有的资源都为我所用?亦或是想着我们仅仅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和其他生物一起和谐生活在地球环境中?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便会生长出怎样的城市,城市终究会是价值观的物质空间呈现。
6.哈默比生态城的公交枢纽图|https://xn--vxer-loa.stockholm/projekt/
7.哈默比街头上下学的少年
8.瑞典皇家港一角 图|www.stockholmroyalseaport.com
“共生城市”的理念和视角对于资源的利用持极为谨慎的态度,对于“共生”发展的解决方案包括从资源利用到出行方式等都是系统性的。低密度、“摊大饼”式的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以及消费主义至上观念对物质的消耗,是对地球资源极大的浪费。从价值观层面有所革新,从技术层面有所突破,心中装有未来理想城市的范本,在做每一个决策、在规划蓝图上画每一笔的时候,心中都有强烈的生态指引,我们的城市建设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
天人合一,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与锤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早已植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村,我就是这个村里土生土长的人。We Are Family,共住地球村,不管地球流浪与否,我们注定要与她“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