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健身休闲空间建设布局与实现路径
——基于浙中生态廊道的调研*
2019-06-27查春华陈金龙林晨健
查春华, 陈金龙, 杨 灿, 朱 徵, 林晨健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水环境历来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它不仅是生态保护与整治的对象,滨水空间也逐渐成为城乡建设发展的黄金区域和文明形象的重要节点[1].2016年,中共金华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综合交通廊道、金义科创廊道、浙中生态廊道“三大廊道”,浙中生态廊道重点以“美丽城防”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金华江流域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构筑起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带.浙中生态廊道建设是金华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力实施都市区带动战略、积极推进空间发展格局创新的关键举措.
“浙中生态廊道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人居文化提升行动,其中把量身打造公共健身休闲空间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拓展健身休闲场所、增设健身休闲设施、创建休闲运动品牌项目等具体任务.将健身休闲空间融入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城乡宜居品质和人民健康生活的关注,也体现了对将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同时还展示了各级相关部门对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达成的重要共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城乡健身休闲空间建设布局为研究对象,基于浙中生态廊道的调研,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探讨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实现路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SCI,SSCI)、EBSCO、Elsevier和Wiley等英文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成果,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政策法规、规划、实施意见等,特别是浙中生态廊道概念规划及其农业、水利、林业、绿道、体育等专项规划.
1.2.2 访谈法与实地调研
走访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金华开发区、金义都市新区管理委员会、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等区、市(县)相关负责人;实地调研相关的建设项目.
1.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移动网络问卷和面对面问卷调查,对人们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出行方式、项目选择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对群众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的相关建设项目,并进行分类统计.
2 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规划布局阐释
2.1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目标定位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2].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健身休闲空间的建设目标是突出保护与利用并举,依托生态资源,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岸线格局,使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具体目标是兴建健身休闲场所,增设健身休闲设施,将体育元素融入生态廊道,优化完善生态廊道的功能体系.
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功能定位为服务于全民健身、体育休闲活动及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供需平衡,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为广泛开展健身休闲活动、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创建健身休闲产业品牌和赛事活动品牌提供基础保障.
2.2 基于都市区格局的空间结构
浙中地区水系发达,城镇大多临水而建,不同区域的滨水资源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水平等也有所差异.长期以来,金华市域范围内体育设施的建设大多以行政区划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布局与服务能力已经不能适应都市区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功能互补和空间联系较为薄弱、规模效应不够等问题.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促进资源的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健身休闲空间布局既要考虑浙中生态资源的分布,还要深入到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各个层面,全面考虑金义都市区的整体规划发展格局.
基于金义都市区空间规划格局和浙中生态廊道概念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结合金华市域主要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基础的现状(见表1和图1),综合多方面因素,提出“一轴、两带、多个板块”的健身休闲空间布局结构(见图2),倡导“一轴引领、两带融通、多块聚合、四位一体”的布局思路,即以金义主轴线上的健身休闲空间建设作为发展重点,提升体育休闲服务品质,引导健身休闲消费,增强核心区的竞争实力,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并实现金、兰、永、武和义、东、浦、磐两条发展带的协同发展与融通,构建集“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为一体的、多个特色板块聚合的健身休闲生态圈.
表1 浙中综合体育场馆基础现状
注:1)调研数据截至2016年8月;2)核心区:以河流水系及沿线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直接相连的风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型功能区也纳入核心区;3)缓冲区:按核心区以外200 m左右控制,由河流、水库沿岸的城乡居民点和生态基质(农田、林地等)构成;4)协调区:即核心区以外1 000 m范围,县乡镇级河道的两侧功能协调区可适当减小;5)*表示武义、磐安的场馆还未达到一般概念上的综合体育场馆(体育中心)的规模;6)**表示分阶段建成逐步投入使用.
图1 金华市域主要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分布现状示意图(调研截至2016年8月)
图2 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规划总体布局结构及主要项目分布示意图(2017—2021年)
2.3 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布局体系
2.3.1 项目层次与范围
人们的出行方式限制了其活动范围,居民在工作日空闲时间一般选择离住所较近的区域开展健身活动,步行能到达的范围最佳,日常活动空间的建设一般应集中在居住人口密集的城镇中心区域.人们对较远区域的活动计划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活动的内容也倾向综合性休闲活动,通常选择自备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而对休闲服务品质与特色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特色化的休闲场所考虑的用地需要一般选择在城郊、乡村或景区附近.调查显示(n=809人),居民抵达健身休闲场所较多采用的方式依次是步行、自备汽车、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公共汽车/BRT、出租车和其他类.
根据健身休闲项目服务范围与服务对象的差异,结合居民出行习惯和活动范围,将健身休闲空间划分为城镇中心区、城镇边缘和乡村/郊野/景区3个层级范围,依据健身休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层次关系[3-4](见图3),不同区域健身休闲空间建设应考虑服务对象层次,确定功能定位、规模、数量等,从而形成消费层次与服务品质从低到高、需求数量与覆盖人群从多到少的渐变层级体系.
(a)层级范围
(b)服务供给与需求层次
城镇中心指城镇居住人口较集中的区域;城镇边缘指偏离城镇、无人居住或无生产活动的区域且离这些区域1 km以内的范围;郊野指远离居住区或生产活动区1 km以外的区域;景区指风景区、度假区
图3 健身休闲空间布局层级示意图
2.3.2 项目类型与规模
从运动项目的分类上考虑,将健身休闲空间建设项目划分为普及健身类和特色休闲类[3]:
普及健身类包括专项场地、健身休闲公园(或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身中心、综合体育场馆等[5].普及健身类项目建设体现的是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广泛性、便捷性,场地设施功能的设置应考虑群众能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调查显示(n=809),居民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依次为步行/跑步、羽毛球、篮球、健身操/舞/太极拳、自行车、游泳、排球(气排)、其他、乒乓球、器械健身、棋牌、网球、门球等.
特色休闲类项目包括运动休闲项目、运动休闲基地、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基地等.特色休闲类项目选择与建设需依据社会需求、市场环境,以及相关指导意见和要求,可结合地方资源与产业优势,开发特色运动休闲项目,并注重差异化发展.应关注服务对象广、市场空间大的特色运动项目,如:自然水域游泳、龙舟、皮划艇、滑水、游船、垂钓、全地形车、越野摩托车、卡丁车、滑雪、热气球、滑翔伞等[6].
统计显示(见图4与图5):浙中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中涉及健身休闲场所、健身休闲设施建设的相关项目共计249项,总投资约186.7亿.其中:涉及普及运动类建设项目共205项,共投资约105.5亿,约占总投资的56%;涉及特色休闲类建设项目的有44项,共投资约81.2亿,约占总投资的44%.
从地区分布上看,义乌、浦江、武义投资总额居前3位,分别为约52亿元、50亿元和13亿元;项目规模上,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项目共有5个,投资总额在1~10亿之间的项目共有25个,投资总额介于0.5~1.0亿元的项目共有11个,其他为0.5亿元以下项目.
从项目规划情况上看,各地除了建设公共体育空间外,还积极拓展休闲体育空间,利用浙中生态自然环境的优势开展特色休闲项目的建设.相关部门加大了扶持力度和财政投资力度,同时也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健身休闲产业项目的建设.
a表示普及类;b表示特色类
图4 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相关项目分类示意图(2017—2019年)
1)a表示普及类,b表示特色类;2)本研究将涉及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的项目纳入统计,由于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的明细投入难以统计,投资额指整体项目的投资,不局限在健身休闲场所和设施专项投入;3)绿道另有专门的建设规划,在此不纳入统计范畴
图5 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建设相关项目投资额示意图(2017—2019年)
2.3.3 项目选址与分布
普及健身类项目服务于普通群众的日常健身活动,并与浙江省体育局提出的“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相衔接,致力于构建城市社区15 min健身圈,提升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实现便民体育设施全覆盖[7-9].普及健身类项目一般选择滨水社区和生态公园进行建设,场地的选址主要考虑可达性、人口分布、群众需求,以及周边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特色休闲类项目应按照产业发展规律,遵循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具有时尚性、创意性和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的发展.特色休闲项目一般依托地方生态资源或产业优势,场地的选址较为宽泛(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建设主要项目分布见图2).
无论是普及健身类还是特色休闲类项目,都应明确体育服务供给层次,把握特定人群的健身休闲需要,优化功能配置,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健身休闲服务,科学构建健身休闲网络体系.
3 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建设实现路径
3.1 增进合作:促进“多规合一”与共建共享
浙中生态廊道健身休闲空间建设需注重规划衔接,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遵循《金华义乌都市区规划纲要(2014—2030年)》《浙中生态廊道概念规划》及其各专项规划的指引与要求,实现统分结合,市、县(市、区)联动,推进“多规合一,共绘一张蓝图”.为实现建设目标,主管部门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提升部门与县域间协同合作的工作成效,建立健全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会商与决策制度.当前,健身休闲空间建设项目的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大部分项目并非体育部门能主导的,体育部门应积极与“廊道办”、规划、建设、水利、国土、农业、旅游、文化、交通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推进工作进程.同时,要求各区、市(县)相关部门统一认识,积极探索健身休闲空间的共建共享模式,推进空间一体化建设与协同发展.
3.2 强化服务: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
在健身休闲空间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增强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体育部门应动态关注建设任务的执行与进展情况,协助解决或排除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因素,监督建设用地、建设资金的落实,促进建设规划的实施.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同时,科学引导体育产业的布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加快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引导体育产业的内部整合,不断优化健身休闲产业的结构.支持体育企业的成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完善培育扶持和奖励补助政策,并执行或落实好相关政策.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资模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10],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3.3 研判供需:引导资源与服务有效配置
为防止盲目效仿或过度追求标新立异等问题,相关部门与机构应注重对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研究,应加快建立公共体育需求的表达机制,了解群众意愿,把握健身休闲社会需求及其动态趋势,关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应定期发布调研报告,实现供需对接,引导社会资源与服务的有效配置.同时要求加强项目的前期策划,提倡项目规划建设之初就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把握体育消费的发展动向,考虑选址布局、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建设规模等的科学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部门应该注意到人民群众的健身休闲愿望在不断地提升,需求也已经从单一性、低要求向多元化、高品质转变,体育与休闲设施的建设发展思路也应有所转变和调整.人们的体育健身需求逐渐与休闲、旅游、养生、文化等综合体验融合在一起.
3.4 拓展思路:促进产业联动与融合发展
健身休闲空间不仅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健身休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社会的产业,应以产业的理念引导健身休闲项目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倡导建立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平台,建立共商合作机制,应为企业的合作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牵线搭桥,引导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发展思路.
发展健身休闲产业不仅要拓展健身休闲产业的门类,开发时尚的健身休闲项目,丰富健身休闲产业的内容,更需要考虑地方产业的特色,积极探索“体育+”模式,推进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发展.特别是特色运动休闲项目的建设应紧密结合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热点,盘活浙中生态廊道的空间资源,打造特色化发展的健身休闲产业体系.结合产业优势,可引导健身休闲产业与旅游、体育产品制造、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制造业、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5 着眼利用:推进项目建设与空间优化
承载群众性体育活动、休闲活动与体育赛事是健身休闲空间利用的重要形式,健身休闲空间建设成效最终体现在利用上,体现在促进健身休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上.项目建设坚持“建”以致用,立项之初就应将规划设计、建造、利用、运营管理与发展进行全盘考虑,合理确立场地设施的规模与功能定位.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可分阶段、分步骤地建设,逐步投入使用,通过实践检验并优化调整空间格局与发展定位,提升健身休闲空间的建设质量和利用效率.
相关部门应完善健身休闲空间建设与利用的相关政策与管理措施,将赛事活动与体育文化的推广、体育消费的引领等目标紧密结合,营造支持、鼓励体育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励群众参与健身休闲活动.同时,应加大赛事举办与承办活动的支持力度,优化赛事运营市场的竞争机制,鼓励创建赛事品牌,树立健身休闲产业的品牌形象,促进健身休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立足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将健身休闲设施融入到可兼容的自然生态空间中,或许是通过集约利用、补齐体育场地设施短板和提升城乡宜居品质的有效途径.让绿色、低碳化的健身休闲活动回归自然生态岸线,是实现生态环境造福人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益探索.然而,将科学的发展理念与规划付诸于实施,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与困难需要解决.健身休闲空间的建设行动应从审视当前的现状与困境出发,在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布局及努力探寻实现路径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随着浙中生态廊道各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金华将高水准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身休闲空间建设布局也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