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白塞氏病1例临床分析
2019-06-27张卜天薛凯明
郑 倩,张卜天,薛凯明,柳 林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放射线科,吉林 长春130033)
1 临床资料
主诉及病史:患者,女,42岁,因反复发作口腔溃疡12年,发热20天,加重3天入院。12年前出现口腔溃疡伴大腿内侧丘疹,此后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多次,外阴溃疡2次,7年前出现眼葡萄球膜炎,反复发作。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高热,自测体温38-39℃,头痛呈胀痛感,为阵发性,持续几分钟,自服退热药后缓解,缓解数小时后再次出现高热,病程中患者伴有意识障碍,表现为神清语明,但答非所问。
体格检查:血压:121/67 mmHg,神志清楚,答非所问。双眼各向运动自如,左侧瞳孔1.0 mm,右侧瞳孔3.0 mm,双眼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等深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引出,感觉系统未查及异常。
辅助检查:脑脊液蛋白463 mg/L。
入院当天行头颅MR检查:平扫示双侧丘脑、基底节区、右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区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FLAIR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双侧基底节区部分病灶呈轻化强化(图1)。
激素及支持治疗半年后行头颅MR检查:平扫示中脑、双侧丘脑、基底节区、右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区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FLAIR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左侧基底节区病灶呈轻化不均匀强化(图2)。与入院头颅MR检查比较:双侧丘脑、基底节区部分病变范围较前略减小;左侧基底节区部分病灶强化明显;新增中脑病灶。
图1 入院头颅MR检查
入院头颅MR检查:双侧丘脑、基底节区斑片状异常信号影,边界模糊,T1WI(1A)呈低信号,T2WI(1B)呈高信号,FLAIR序列(1C)呈高信号,增强扫描(1D)双侧基底节区部分病灶呈轻化强化。中脑(2A-2D)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及异常强化影。
激素及支持治疗半年后行头颅MR检查:中脑、双侧丘脑、基底节区斑片状异常信号影,边界模糊,T1WI(3A、4A)呈低信号,T2WI(3B、4B)呈高信号,FLAIR序列(3C、4C)呈高信号,增强扫描(3D、4D)左侧基底节区部分病灶呈轻化强化。
图2 激素及支持治疗半年后MR检查
2 讨论
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并可累及皮肤、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等[1,2]。当白塞氏病引起神经系统受累时,则称为神经白塞氏病,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以中枢神经受累多见。神经白塞氏病是由于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所致的脑组织灶性坏死。急性期、亚急性的病理基础以脑实质的血管周围炎为特征,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晚期,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出现灶状坏死,以脱髓鞘及神经胶质增生为主[3]。神经白塞氏病依据受累部位可分为实质型和非实质型[4]。MRI是目前观察神经白塞氏病脑损害最敏感的方法[5]。实质型神经白塞氏病MRI表现以脑干受累多见,通常累及脑桥,病灶向上累及中脑、基底节及间脑,锥体束通常受累。孤立性脊髓病变较少见,脊髓病变通常合并有脑干、基底节区病变。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灶通常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可见强化,与炎症破坏血脑屏障有关。慢性期,可见斑片状小病灶,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病灶可完全消失。非实质型神经白塞氏病MRI表现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强化,静脉造影可见静脉窦血栓形成。本例患者入院时头颅MR检查示病变主要累及双侧丘脑、基底节区、右侧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区,激素及支持治疗半年后复查头颅MR,双侧丘脑、基底节区病灶范围较入院时略减小,提示头颅MR表现具有一定的可逆性,而病损的可逆性是神经白塞氏病MRI表现的一个特点[6]。同时,本例患者左侧基底节区病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处于活动期,可能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有关[7],因此可见观察到病灶处于活动期表现。本例患者入院时无脑干受累表现,半年后复查病变累及中脑左侧,提示病变累及锥体束,而锥体束征也是神经白塞氏病在MRI表现的一个重要特点[8]。文献报道神经白塞氏病早期通常以脑干受累多见,病灶向上累及中脑、基底节及间脑[9],而本病例早期病灶主要位于双侧丘脑及基底节等中线结构,并未累及脑干,病变进展,向下累及中脑,与文献报道不同。此患者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但头颅MR检查主要累及中线结构,范围较广泛。头颅MR检查能够动态观察病变进展情况、是否处于活动期,评估治疗效果。神经白塞氏病在影像学上需要与多发性硬化进行鉴别。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部位为双侧脑室旁,病灶长轴与脑室垂直分布,其次为胼胝体、颞叶、脑干及脊髓,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半环形、线样强化;而本例病灶主要分布于丘脑、基底节区,且病灶强化程度较多发性硬化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