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019-06-26张东华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期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赏识教育师生关系

张东华

【摘 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班级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同时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对小学生表现出好学、有爱、自立等面貌去赏识和肯定。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样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收获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能帮助小学生健康地成长;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说,利用赏识教育可以使班级秩序更加有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生环境;从师生双方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概述,并分析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学 班主任管理 赏识教育 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已经成为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并且成为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模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在接受班主任的管理过程中,迫切希望得到班主任的理解与、关爱和赏识,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合理地利用赏识教育使班级管理效率有得到提升。在利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提醒、宽容、理解和尊重等原则,对小学生出现的错误行为说“不”,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竖起大拇指,使小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的可行性

小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社会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是小学生毕竟对社会缺乏认识,不能有效分别是非曲直、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利用赏识教育可以很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时发现自身思想和行为存在的不足,并且得到纠正。小学生的内心是纯洁的,但是由于内心不够健全,更加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去明白是非曲直,让小学生在错误思想形成的初期就能“悬崖勒马”。

二、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

1. 赏识方式多样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班主任可以采用不同的赏识策略进行班级管理。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语言进行赏识教育。语言鼓励是进行班级管理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班主任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行为要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鼓励,比如说:“你做得对!”“你做得真棒,大家也要向你学习。”这样学生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就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自身也会牢记教师的鼓励与期盼去不断进取;其次,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小学班主任通常除了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还以任课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视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比如起身回答问题时即使语言没有组织好或者不能有效作答,教师也不可用冷酷的目光凝视学生,应该用温暖的、鼓励的和赏识的目光来为学生感受自己还有进步空间。比如小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分角色朗读时,有的学生会因为胆怯读错字或者没有丝毫的感情,学生往往会偷瞄教师是否在关注自己。这时如果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并点头示意学生继续进行阅读,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关爱,学生自然会在目光中感受到老师传达的信任和赞许的信息,接下来的朗读中会调整情绪,注意呼吸的调整和断句,同时也会注入丰富的情感在其中;最后,对小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还包括对学生作业的批阅,以往的作业批改中教师基本上用“√”和“×”形式进行作业的批改,但是小学生通常对作业中的评价效果更加重视,因此遇到“√”时会短时间沉浸在喜悦当中,遇到“×”时往往会一扫而过。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作业评改需要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亮点和进步给予赏识性的评语,当学生看到教师用心的评价时也会在以后的作业中更好地完成,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赞扬。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更加注重如何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赏识教育大力倡导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班主任在教学和管理中是自己的老师,那么他们也十分希望在课余时间班主任成为自己的朋友或者知己。因此,和谐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首先,给予小学生尊重。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看待事物也不会像班主任那样通透,但是小学生的自尊心早已形成,必须得到班主任的关注,不可对小学生的感受漠视。因此,班主任不论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还是在教学中都要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和认识。比如学生由于自身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天马行空,甚至完全没有契合问题的出发点,即使这样教师也不可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而应对学生的联想力赞扬,同时引发学生把思想回归到问题上来;其次,班主任要对小学生有足够的爱。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赏识教育同样出于对小学生的爱,是让学生逐步成长并且懂得关爱别人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需要从学生的思想出发,分析学生性格内向或者进入学困生行列的原因,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结,使他们变得自信开朗、愿意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开始去主动思考和分析問题。当学生收获成功的那一刻,也必定对班主任长时间的付出感激,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自身会逐步发生蜕变,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会更加轻松。

3. 全面多方位地对小学生评价

当前的小学班主任评价手段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很少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关注,这就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相悖。同时,只关注成绩的评价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班主任要对小学生开展全面的评价。首先,班主任需要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清晰的认识。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兴趣、爱好、学习水平、认知能力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班主任都不可一视同仁,但是出于对学生的发展考虑,教师仍需要合理利用赏识教育。具体说来,班主任要时刻察觉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比如学生以往见到班主任会低头走,现在会主动上前和班主任问好;学生以往在共同值日时会做很少的事情,现在愿意帮助其他学生一起打扫。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取得的小小进步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赞扬,使小学生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其次,评价角度多样化。在学生的期末测评中,教师不可只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的测评标准,更需要把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题回答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取得了哪些成绩,因何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赏识。测评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践行。

三、运用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赞扬要恰到好处

班主任对学生的赏识教育要利用得恰到好处,小学班主任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如果赏析教育只流于形式,简单地理解为对学生夸奖与赞扬,经常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夸奖,也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学生将滋生自大狂妄的心理。当学生突然遭受困难和挫折时心理素质较差,使赏识教育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赏识需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恰到好处的赞赏。

2. 注意因材施教

部分班主任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时会采用统一的标准,虽然做到了公平、公正,但是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班级的后进生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很多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得到班主任的赏识,但是后进生的努力很少被提及,这正是对“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踏。

3. 避免放纵与骄纵

部分班主任还存在对班级中的优等生和班干部特殊照顾,对他们好的方面大加赞扬,而不团结同学、性格高傲等问题却很少提及,这样就会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十足的优越感,与赏识教育的初衷相背离。赏识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价值,并非优越感的培养。因此,班主任必须避免放纵与骄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赏识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取得的进步会鼓励和肯定,作为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使赏识方式多样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全面多方位地对小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赏识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秀峰.小学班级管理中赏识教育的应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188-188.

[2] 陈建英.赏识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积极应用[J].教育,2017(2):00105-00105.

[3] 窦海涛.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教育艺术[J].新课程(中学),2016(4).

[4] 田玉明.浅谈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小作家选刊,2017(31).

猜你喜欢

班主任管理赏识教育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性结合
探究班主任管理中对轻与重的把握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