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研究

2019-06-25顾雪李国金藏威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

顾雪 李国金 藏威

摘  要:本研究在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走访调查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针对河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河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模式,提高居民体质,全面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公共体育服务  非均衡  场地设施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b)-0187-02

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财经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型改革”,在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型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6年4月,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要推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不断挖据和充分的发挥市场作用,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逐步的构建参与主体、供给渠道、供给内容及供给模式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新格局。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社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省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导致了社会公共服务供应总量不足,与群众需求之间形成矛盾的激化。因此,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公共服务产品的种类,可以提升社会服务体系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使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辅相成,真正做到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协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而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明确表示要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当作大事来抓,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升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质量。目前,由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供给量不足、主体单一以及体系结构失衡等问题,所以在这种资源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优化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结构,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量,如何提高供给的效率,同时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成为需要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现状,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路径,提高供给效果,为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1  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分析

1.1 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公共体育服务数量的多少关系到大众可以享受到公共资源的多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据调查显示,河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每年呈上升趋势,河北省各城市立足于广大群众,建设了部分“小型、多样、实用”型的运动场地,满足了一部分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通过访谈得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北省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从体育事业投入总量占公共财政的比重来看,其比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对体育事业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城市由于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现有的场地设施远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疏于管理,一部分场地设施和器材处于维修状态,更加剧了供求的矛盾。此外,由于河北省体育健身社会指导员总量不足,对体育健身社会指导员的组织力缺乏,很多具有资格的体育社会健身指导员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人才的利用和培养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出现非均衡特征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大众平等的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是实现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让人民群众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才能够保证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北省公共体育服务非均衡性发展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不均衡,对于群众体育的投入比重最大,而对于健身指导员的培养、投资力度不够,造成了健身指导员的总量不足,不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对于体育指导服务的需求。第二,地区之间的供给不均衡。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导致了区域城市发展的非均衡特征,各城市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上的投资也呈现出了较大差异。经济发展好的城市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投如较多,其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较好。

1.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单一

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结构上来看,长期以来,主要是以政府的公共部门为主,供给结构单一。在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上也以公共部门决策者为主,在具体的供给过程中忽略了民众需求的选择性。公共体育服务是面向全体群众的公共事业,仅以政府公共部门“平均需求”的方式供给,必然造成了群众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与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同时,由于政府对于体育资源和供给的垄断,也限制了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供给的积极性,政府单一供给由于缺乏公平竞争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效率较低。

1.4 现有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

据调查显示,河北省各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各社区、街道、公园等公共区域都设有简易体育健身场所和器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但是由于这些器材的功能较单一,一些器材在使用过程中损坏未能及时的维修,同时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使部分器械和场地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如一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场地器材只对于本单位内部人员开放,普通民众无法使用,这些具有多功能的体育资源并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尤其是一些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场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场地设施的利用率较低。

2  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探讨

2.1 以社会服务为导向,逐步的建立健全各项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制度

我国目前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制定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上,政府职能部门应以服务为导向,要把政府决策和市场相融合,需要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运用政策手段做好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供给方式呈现多元化,具体化,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政府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开放市场,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去各家之长,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各社会团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同时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从而保障非政府主体的合理、公平竞争,提升服务产品的质量。

2.2 大力推广PPP模式,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

PPP模式是是政府将公共服务的经营权授权给社会组织或者企业,建立起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共同承担责任的全程性合作关系。要进一步加大PPP模式的推广力度,盘活现有场地资源,增加供给,吸收社会各界有效资源,为大众提供更多、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PPP模式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体育场馆建设中被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他们对场地的建设、利用、管理等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中吸取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方法,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主体作用,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全民健身事业中,群策群力、资源共享,对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大众的体育参与和发挥民众的人力资源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盘活现有资源,增加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2.3 加快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制化建設

法制是保障公共体育服务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问责制度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使政府在供给的质量上明显的滞后于民众的需求,主要是责任追责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问责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督过程的主体单一性导致了在问责过程中由于政府“保护主义”而表现出的“问责真空现象。因此,建构多元主体的问责制度是加快公共体育服务法制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问责体系,必须要将新闻媒体、企业主体及社会公众纳入到监督主体的范畴中,实现问责制度化。要致力于建立程序规范、方式灵活、标准明确、动态调整的购买机制。加强对服务提供的全过程的监管和跟踪,对最终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验收,化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洪波.价值与困境: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刍议——兼谈协同学原理下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36-39.

[2]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72-475.

[3] 任春香,李红卫.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内容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32(9):40-44.

[4]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5] 张纳新,姜美玲,常朝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历史特征与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2):164-170.

[6] 姜同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1-7.

[7] 罗浩.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现状与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7.

[8] 吴友良.DIM分析方法:基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供给机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6):3-7.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
老龄化背景下提升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意义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关键绩效指标构建研究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