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排卵周期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药物减量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019-06-24刘琨张学红贾学玲马晓玲石馨赵丽辉张瑞
刘琨,张学红*,贾学玲,马晓玲,石馨,赵丽辉,张瑞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兰州 730030;2.甘肃省生殖医学与胚胎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30)
IVF/ICSI-ET促排卵周期中,由于降调节药物的使用及取卵后颗粒细胞的大量丢失,容易导致黄体功能不足。因此,取卵后一般常规予以黄体酮类药物进行黄体支持。目前对于黄体支持的药物类型、剂量研究较多,但黄体支持应该持续应用多长时间,何时可以开始减药或停药则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IVF/ICSI-ET助孕妊娠患者黄体支持药物的停药时间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以期对黄体支持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行IVF/ICSI-ET助孕并获得临床妊娠的6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00个周期)。根据妊娠后黄体支持减药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早期减药组(296例)和常规减药组(304例)。
纳入标准:(1)取卵周期采用标准的黄体期长方案、拮抗剂方案、改良超长方案行控制性超促排卵,行常规IVF或ICSI授精;(2)完成新鲜胚胎/囊胚移植;(3)女性年龄<38岁;(4)黄体支持遵从两个分组用药;(5)确定临床妊娠。
排除标准:(1)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PGD/PGS)周期;(2)自然周期;(3)宫外妊娠/宫内外同时妊娠者;(4)生化妊娠者。
二、研究方法
1.促排卵方案:按照本生殖专科常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超促排卵方案,包括黄体期长方案、改良超长方案及拮抗剂方案。
2.胚胎移植:按照Peter卵裂期胚胎评分系统[1]评估第3天(D3)胚胎质量,1级、2级和3级胚胎为可移植胚胎,2级及以上胚胎为优质胚胎;采用Gardner评分系统[2]对D5囊胚进行评分,3-4BC及以上为可移植囊胚,3-4BB及以上为优质囊胚。所有周期均移植1~2枚胚胎/囊胚。
3.妊娠的判断及监测:胚胎移植后14 d检测血清β-HCG、E2、P,血清β-HCG>5 U/L为生化妊娠;生化妊娠者于移植后30~35 d行阴道B超,可见明确的宫内妊娠囊者确定为临床宫内妊娠。
4.黄体支持方案及分组:取卵当日术后开始给予口服地屈孕酮(达芙通,雅培,上海)10 mg,tid,取卵第2日阴道放置黄体酮软胶囊(安琪坦,Utrogestan,法杏公司,法国)200 mg,tid,部分患者因检测血清β-HCG日的β-HCG不足100 U/L,补充添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珠海丽珠)2 000 U/次肌肉注射,每3日1次,共3次;和/或血清P不足31.8 nmol/L时,补充黄体酮(黄体酮注射液,浙江仙琚)20~40 mg肌肉注射,qd,直至临床妊娠检测日。黄体支持减药方法为:早期减药组在移植后35~42 d(孕7~8周)减药;常规减药组在移植后65~70 d(孕11~12周)开始减药。均先减口服地屈孕酮,3~5 d后减阴道用药安琪坦,每3天减单个药物总量的1/3。
三、评价指标
胚胎种植率=宫内孕囊数/移植胚胎数×100%;早期流产率=孕12周以内胚胎停止发育例数/临床妊娠例数×100%;中期流产率=孕12~28周流产例数/临床妊娠例数×100%;早产率=孕28~37周例数/临床妊娠例数×100%;活产率=分娩存活胎儿例数/临床妊娠例数×100%。
四、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基础资料比较
早期减药组296例,添加HCG者21例,补充黄体酮者6例,黄体支持药物全部减完(即停药)在移植后47~59 d(孕9~10周)。常规减药组304例,添加黄体酮者23例,黄体支持药物减完(即停药)在移植后77~82 d(孕13~14周)。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等各参数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1)。
二、两组患者的胚胎发育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获卵数、MⅡ卵率、2PN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
三、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早期减药组和常规减药组胚胎移植后14 d血清HCG、E2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部分患者血清P>187 nmol/L不显示具体数值,故没有纳入统计。两组患者的胚胎种植率、胚胎停育率、中期流产率、早产率、活产率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3)。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基础资料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胚胎发育情况比较(-±s)
表3 临床妊娠结局比较[(-±s),%]
讨 论
早在1949年,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月经周期缩短会因P生成不足而导致黄体缺陷,增加早期妊娠流产率。而外源性补充黄体酮可以纠正黄体功能不足,改善妊娠结局[3-4]。随着IVF技术的出现,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IVF刺激周期都可能发生黄体缺陷[5],对于其可能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最初,研究认为因为取卵导致大量的颗粒细胞丢失使得合成P的黄体来源不足[6]。后来,Smitz等[7-8]研究认为为了抑制自发的LH峰而使用GnRH-a降调节,使得垂体功能长期被抑制而无法恢复,从而导致黄体功能不足。也有学者认为IVF刺激周期使用HCG扳机促进卵母细胞成熟的同时,可能通过短反馈途径抑制LH生成继而导致黄体缺陷[9]。由此可见,LH在黄体支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拮抗剂的临床应用普及,垂体功能得以迅速恢复,有学者甚至提出可以不需要给予额外的黄体补充[10]。近年来也有研究认为,新鲜周期给予GnRH-a非但不会影响助孕后的妊娠结局,反而具有黄体支持作用[11]。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LH而实现;另一方面GnRH-a可直接作用于胚胎,调控种植后胚胎和胎盘合成、分泌HCG[12]。近来还有研究通过予以小剂量HCG(125 U/d)模拟生理性的LH波动以刺激黄体的生成[13]。
对于黄体支持药物使用的终止时间目前临床上尚无定论。理论上,黄体酮只会“填补”外源性HCG清除和内源性HCG增加之间的空白。一旦内源性HCG产生增加,黄体就会分泌适量的孕激素。因此,目前国外普遍认为试管婴儿周期中黄体支持至外周血检测HCG阳性即可[14-15],国内多数中心则用药持续至胚胎移植后70 d左右。Schmidt等[16]首次回顾性分析了IVF/ICSI-ET患者在测定血HCG阳性3周后停用黄体酮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否继续给予黄体支持,活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63% vs. 64%,P>0.05)。随后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也得出同样的结论[17]。2012年一项针对全球82个国家408家生殖中心的284 600个IVF周期的网络调查发现,15%的IVF周期在生化妊娠确定后就停止黄体支持用药;13%的周期黄体支持使用至超声可见明确的胚芽及胎心搏动,即明确的临床妊娠;44%的周期则使用至妊娠8~10周,28%的周期黄体支持至妊娠12周以上[18]。生理情况下,妊娠6周胎盘功能开始逐渐建立,至妊娠10周可以完全替代黄体功能维持妊娠状态。因此,本研究早期减药组在明确临床妊娠后35~42 d(相当于妊娠7~8周)开始减药,结果显示早期减药组和常规减药组的妊娠结局没有显著性差异,早期减药并未明显增加流产率。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是一项回顾性分析,且没有统计两组妊娠期间阴道出血的发生率。
目前用于临床的黄体支持药物共有4种给药形式:口服、阴道给药、肌肉注射和直肠给药。国内多数中心一般联合应用2种药物以确保妊娠维持,减少早期妊娠阴道出血发生率[19]。口服用药具有一过效应,高浓度被传送到门静脉循环,进而导致许多孕酮肝脏代谢产物的产生,其中一些可能是致畸的。阴道给药相对舒适,患者能够耐受,但价格相对昂贵。此外,口服和阴道用药在一些偏远城市常常不容易获得,药店和医院都无法购买,如果长期持续用药,使得部分患者依从性差。直肠用药目前尚未在国内使用。肌肉注射黄体酮则常常伴有疼痛、炎性反应、过敏、局部硬结等不良反应,研究显示长期反复注射黄体酮油剂可能导致延迟形式的过敏反应,白细胞增多、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肺活动受损等[20]。因此,从患者安全性考虑,有必要减少黄体支持的用药时间。另外,从医疗经济学角度考虑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减少长期用药对妊娠妇女造成的心理压力。综上所述,目前对于黄体支持用药的持续时间,以及停止黄体支持用药时间的研究较少,尚无统一的结论,有必要进行多中心的临床前瞻性队列研究,为临床规范化用药予以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