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研究
2019-06-24向师师
向师师
(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市,412000)
1 瓷业 复兴 : 生产 环境与瓷业改造
1.1 瓷业复工与团队组建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瓷业恢复首先是从“工艺技术”团队的重新组建开始的,其中包括复工学习班、老艺人传授技艺、培育技术新人、组建研发机构和开办国营瓷厂等方面。在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醴陵瓷业从创作队伍的组建开始逐渐复苏。其瓷业复工与团队组建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自发组建的复工学习班。1949 年,醴陵组建了“瓷业复工促进会”2,进行生产自救,并分为东门、姜湾、渌口、黄泥坳、沩山、青泥湾、中和、邓家渡八个分部。1951 年,在育婴堂文化馆内成立了“工人夜校业余绘画训练班”3,为瓷业技术的复工创造了条件,培育了早期瓷绘技术的工艺技师。
第二,召回老艺人,组织技术团队。1956 年,政府在听取意见后颁布“就保护民间老艺人、建立机构和院校等方面作出了政策,保护传统手工业”的指导方针。由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恢复传统工艺的浪潮,“召回老艺人、培养技艺人员,恢复传统产区和古代名窑的生产技术”5。在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恢复与团队组建中,醴陵瓷业的发展迎来了工艺复兴的新契机。1953 年,林家胡请出原湖南醴陵瓷业学堂的学员吴寿祺6老人,组织醴陵釉下彩绘技术的培训教学。为恢复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生产技术,举办了多次技术培训班,并请来景德镇瓷业大师7传授技艺,另外还招收了温月斌、唐锡怀、王希怀、汪桂英等学员,之后对醴陵釉下五彩瓷技术的传播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由此,新兴的醴陵陶瓷创作的队伍日渐成熟,停烧已久的醴陵釉下五彩瓷重获生机。
第三,组建研发机构,开办国营瓷厂。为了恢复手工艺的产业发展,国家还制定了“艺人、工艺美术工作者和科学技术人员三结合”8。1955 年醴陵筹建了陶瓷科研单位“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新材料的研发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50 年代至 80 年代,其团队的技艺水平代表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生产的最高标准,为后来研发精密的国家领导人用瓷提供了技术条件。1958 年,从醴陵陶瓷研究所选调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艺技师,组建了“醴陵艺术瓷厂”。由此,醴陵陶瓷研究所的技术研发与国营瓷厂的瓷器生产结合起来,创造了建国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发展的技术高峰。其中,技艺精湛的技师到国营瓷厂从事釉下五彩瓷的设计与彩绘工作,随后国光、星火、永胜、力生、全胜、新民等各大瓷厂出现了专业的设计部门,涌现出陶瓷设计创作和艺术职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1.2 体制重组与定 购包销
醴陵瓷业在完成了技术恢复与创作团队的组建同时,其产业重组与企业改建对醴陵瓷业的组织结构带来较大的调整。基于建国初期工业大发展时期,醴陵釉下五彩瓷传统手工艺的体制重组与产业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生产模式上的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利刀斩断私有制,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口号下,逐步将分散的个体手工作坊改为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和“公司合营瓷厂”等形式。1952 年开始,市郊农户的手工作坊合并为新生、建新等瓷厂和生产合作社,而后又改造为建设、湘醴、力生等八家企业和陶画加工厂。其瓷业体制的重组步骤分为:1、恢复个体手工业窑户的瓷业生产;2、组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3、将个体的手工作坊改造为集体制的国营企业。至此,醴陵陶瓷的产业由分散的家庭作坊转向集体的经营模式。在集体合作的规模化生产中,醴陵瓷业走向了现代产业化的发展模式9。
其次,在销售模式上转为定向的“定购包销”制度。基于计划经济的生产背景,国家推行了“定购包销”的生产和销售模式。1953 年,湖南瓷器公司也实行了这一产销模式,用于协调产品的流通等问题。在定购包销的生产模式下,公司与厂家签订了收购合同,采取先付款后收购的方式,实行“产供销”的公司组织管理。这种定向收购的销售模式,与建国前熊希龄创办的醴陵瓷业公司曾实行的“包工制度”相似。而建国后的“定购包销”制度疏通了商品的购销渠道,有助于促进彩瓷的批量化和工业化的生产。同时,醴陵成立了“湖南省土产公司醴陵瓷器公司”,配有专人负责联络全国各地的产品供需。在上海、沈阳、西安、郑州等地设有推销员,由此形成了全国销售的瓷业系统。
图 14 :建国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复工培训班
有一文记载了当年的瓷业盛况:“瓷器堆放在姜湾新街和车顿桥、魏家湾附近的街道两旁,渌江沿河及码头上也堆满了瓷器。醴陵航运公司有 300 多条船运输瓷器。姜湾的三角坪码头十分繁忙,日常装卸瓷器的搬运工达 200 多人。姜湾新街上还有许多专门的瓷器包装队和彩绘加工作坊”10。由于湖北和安徽省的水运便利,可在当地长期囤放瓷器,芜湖和汉口等地是醴陵瓷器向全国销售的集散点。并且集散点设有常驻人员负责联络和销售,这也加强了与景德镇等地的产品流通。
1.3 瓷业生产与专项定制
醴陵釉下五彩瓷传统手工艺的技术复兴、创作团队和研究机构的设立,以及体制重组与生产销售等系列举措,为醴陵瓷业的国家礼宴用瓷、中南海用瓷等生产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之后的十大建筑室内用瓷、国宴用瓷、三馆瓷等大型展馆的大量需求,促使了醴陵釉下五彩瓷批量定制的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由此醴陵瓷业转向了规模化、系列化的日用瓷生产,其销售地区面向全国且逐渐扩大也为日后新兴的现代日用瓷的生产提供了参照。到 60 年代至 70 年代以后,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醴陵釉下五彩瓷呈现出政治教化与社会功利的趋势。
建国初期醴陵瓷业的生产状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其一,国家日用瓷的定制和生产,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规模化、标准化日用瓷的生产。在国家经济逐渐转好的情形下,1953 年,郭沫若提议“新中国使用自己的庆典专用瓷”,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宴会定制国宴用瓷。醴陵产区也承担了国宴瓷的生产,为人民大会堂各厅生产日用瓷和陈设瓷。1954 年举办了“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醴陵釉下五彩瓷参展并被广泛地认可。1958 年,十大建筑室内用瓷、人民大会堂国宴用瓷、出国展览瓷等专项定制的项目先后开展起来。1959 年,湖南醴陵群力瓷厂参与了建国十周年“三馆瓷”的制作。1964 年醴陵群力瓷厂又为人民大会堂生产了一批“139 号”的国宴瓷器。在这一时代发展的契机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将成型、彩绘、烧成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现代陶瓷产业。
其二,国家领导人用瓷的技术研发。由于中央委派定制高精密度的产品,使建国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制瓷技术上登峰造极。这一批国家精密陶瓷的生产包括:“毛瓷碗”、“人大杯”、“常委杯”、“118 厅”用瓷等精密陶瓷。1972 年中南海又订制了主席生活用瓷 1210 多件,其所追求的卓越品质促进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生产技术的研发。由此,受中央定制高精密度产品的需求带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并没有受到建国初期政治环境的阻碍,反而在其生产品质上有所突破。
其三,“文革瓷”政治符号化产品的生产。由于文革时期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醴陵瓷业的生产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符号。这一时期的工艺产品用于思想教化和政治文化的宣传,成为国家政治的文化图解。此时的产品形式以政治化、符号化为特征,其内容包括政治题材的画面、语录和文字等装饰图像,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时期的生产范式使日常消费的审美价值发生断裂,人们对审美生活的需求被隐藏在政治符号的标准下。总体而言,建国初期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国家日用瓷的大批量生产,以及高档精密瓷的专项定制两方面都有所发展。且传统手工艺的恢复与生产,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由此,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体制下,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人、技术、组织、产销”等方面的瓷业发展,逐渐完善了现代瓷业的生产体系。其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文化产品,也充当了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2 多元形式:醴陵釉下五彩瓷的 现代产业与多元文化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历了解放思想和工商改造,而后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和文化改制的新时代。在开放性的市场化格局中,美术理论空前活跃、美术思潮勃然兴起。人们开始从个体的角度关注本体生存的价值,取代建国初期集体化的思维模式。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呈现出图像的符号化、从图案装饰到绘画表现、从工笔描绘到兼工带写的多元形式。其瓷业体系在形式演进、社会组织和生产观念等方面显现出时代的新风貌,表现出跨越的文化包容空间和越来越丰富的社会文化层次。
2.1 图像的符号化
图 2 :建国初期彩瓷图像与符号寓意(作者自绘)
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图像呈现出“专款专用”文化形象的传达,并趋向于“符号化”、“制度化”的图像特征和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文化特征。这一时期产品特定的图像符号不仅指代不同的文化寓意,一些图像的使用还有特定的场所,而这种文化符号的建立实际上是社会制度和文化身份在器物形式上的表现。具体来说,其图像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使用者的专款专用与精神象征。建国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发展迅速且社会关注度较高,这与国家领导人用瓷的“专款定制”有关。在图像符号上的寓意传达具有标志性的特征,常常运用与使用者精神品格相匹配的图像,以象征其使用者的文化身份。这些符号的图像指代意义,实际上指向了与图像相同的文化含义。当使用者占有了同等意义的符号时,就是对原有意义的再次诠释和传播。由此,这种制度化、程式化、象征性的图像特征,是使用者与器物图形“专款专用”的文化关联。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中南海“毛瓷碗”11中四季花卉纹图案的运用。“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此外,毛瓷碗以正德
官窑的器型为蓝本,其图形绘制工艺严谨。要求其内外色彩一致且图像精准,甚至透光下要求瓷器内外的图形和色彩完全重合。据《陶雅》记载:“成化彩碗表里各绘葡萄一枝,内外彩色一致,不走一丝,映日照之,不知为两彩”,毛瓷“双面芙蓉花”碗即运用到这种“内外施双彩”的陶瓷工艺。
第二,社会政治秩序的符号指代。建国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图像的“专项定制”不止局限在个人,还被广泛运用在国家各项政治文化的活动中。其中包括中南海餐会用瓷、人民大会堂用瓷、国宴用瓷等。并且,不同的图像样式用于专设的文化场域,构建了社会秩序的符号化特征。其中包括:“蝴蝶兰”12的图形纹样专用于主席台的常委杯;“古松”图形纹样专图用于周恩来的瓷器,象征总理所崇尚的苍劲有力、挺拔向上的精神。而醴陵群力瓷厂生产的《釉下蓝彩牡丹纹中西配亭餐具》中的“蓝海棠”,几乎是一个时代的图像记忆。可见,建国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呈现出特殊时期的“文化图景”,实际上是时代文化的精神产物。
第三,国家文化形象的树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图案分类和象征指代,除了在社会制度层面的秩序规范以外,还表现在运用图像符号来树立国家的文化形象。特别是在“建国瓷”、“十大建筑用瓷”、“三馆瓷”等国家大型文化活动场所中的使用。通过“蝴蝶花、菊花、牡丹、翠竹红梅、月季”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图像符号,树立了国家的文化自信。此外,“出国展览瓷”前往苏联、东欧十国、印度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展现出新中国的文化面貌。醴陵釉下五彩瓷还用于外交政治的“礼品瓷”,其中包括赠送日本天皇裕仁的《松鹤文具》、赠送英国撒切尔夫人的《天鹅彩瓷盘》、赠送美国克林顿的《红山茶咖啡具》等。这些用于外交文化的礼品瓷,以塑造“国家文化形象”为目的,呈现出新时代下醴陵釉下五彩瓷“图案符号”与“文化象征”的相互关联。
2.2 从图案装饰到绘画表现
1979 年祝大年先生为首都机场创作的陶瓷壁画《森林之歌》,是将陶瓷材料与壁画形式结合起来的成功案例,其对改革开放后陶瓷美术的创作有极大的启发。1985 年 8 月,美籍陶艺家李茂宗首次在国内访问,对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做了全面的介绍,在中国陶艺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推进了陶瓷艺术创作走向现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也走向从民俗图案到现代绘画表现形式的演进过程。
在以“传统图案”和“工艺美术”为主的彩瓷装饰时期,传统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图像表现是以民俗化、生活化和情感化为造型依据,以适应民众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限于其生产者大多为本土的制瓷匠人,对图案的绘制以“意匠化”的经验和习惯来表现抽象的民俗图形。而后,醴陵釉下五彩瓷从对传统民俗图像的挪用,转向对现代绘画图谱的表现。在现代陶瓷的生产环境下,由于工艺美术师的创作参与,以及日本技师对西方绘画理念的传授,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构图和题材设色有了新的发展。并通过对国画、版画等其它画种在陶瓷装饰上的移植,呈现出从图案装饰到绘画表现的新形式。
由此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美术思潮的影响下,激发了醴陵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醴陵釉下五彩瓷逐渐融入到多元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并且,醴陵釉下五彩瓷多元形式的艺术拓展,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和陶瓷产业的发展而演进,多种装饰题材和绘画语言不断涌现,赋予了新时代的特征。
2.3 从工笔描绘到兼工带 写
在思想自由和艺术创作多元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对绘画情感的表达日渐兴盛,其作品追求创作观念的革新和个人思想的解放。醴陵釉下五彩瓷也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完善其艺术精神的载体语言,逐渐走向艺术创作的“自我实现”。其中,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装饰形式由工笔勾勒走向兼工带写的绘画表现。由于醴陵釉下五彩瓷“墨线分水”传统工艺的限制,其装饰图形趋向于结构严谨、色块分明工笔式的图像描摹。而现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常借鉴中国画的写意画法,运用分水的层次、浓淡的变化等,在形象处理、虚实关系和色彩处理上表现出丰富的绘画效果,并以兼工带写等多种途径表现艺术家的个人理想。由此,这一时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追求工艺技术的艺术性,凸显美术创作和绘画精神,并逐渐发展为凸显“美术创作”来取代“工艺图案”。
由此,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艺术创作转向个人观念的表现,且尝试陶瓷材料、工艺技术与现代绘画方式的结合。同时,致力于材料语言的探索以绘画观念的差异性,来表现釉下五彩瓷现代绘画的新形式。在这一时期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作中,由于职业画家和工艺美术师的参与,使得彩瓷从工艺图案的装饰逐渐走向了现代绘画形式的新风貌。并在吸收西方绘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后,激发了陶瓷工艺的审美形式和艺术语言的探索。在现代工艺技术的介入下,又出现了贴花、刷花、金水、重复合彩及釉上彩等综合技法,催生着醴陵釉下五彩瓷现代艺术多元形式的表达。由此,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现代形式逐渐转向对绘画题材的多样性和绘画表现艺术形式的拓展,以及现代手艺品在日常生活审美中的回归。
综上可见,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烧之初是“工艺在先”制约着装饰表现,而之后转向“绘画在先”,以绘画的表现为导向选择不同的工艺形式,并且绘画的现代性驱动着工艺的现代性。并且,现代绘画性的个人表达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手工艺”遭遇了“现代艺术”之后多元化的现代转型,并将持续影响“现代手工艺”艺术形式发展的未来。
3 结语
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艺的复兴与现代产业的发展,反映了由中国社会的变迁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其将产品的材料、技术、功能、形式等作为设计的要素来进行生产,呈现出对日常器物审美的设计改良。同时,醴陵釉下五彩瓷“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兼具了“用”和“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形态”的发展,以产品的设计制造来融入现代的生活;另一方面是“艺术形式”的多元创作,并通过传统手工艺的改造来应对现代手工艺的生产,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与此同时,为平衡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关系,醴陵釉下五彩瓷日常用品的生产方式,转向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机制的建立,并为大众的日常审美生活提供便利,由此缓和现代工业的生产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矛盾。并且,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图案转向树立“国家文化形象”的符号化特征,之后又从图案装饰转向现代绘画的艺术表达,以及从工笔的描摹转向兼工带写的艺术创作。
在醴陵釉下五彩瓷手工艺的现代转型发展中,所涉及的“工艺与工业”的问题,是探讨手工艺与机械生产、技术与艺术、文化与社会中价值主导的问题。并且,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瓷业体制和艺术形式”的转型发展中,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多元文化价值的探骊。
注释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株洲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株洲文史 第 19 辑[M].2.1996.12:32.
③1958 年瓷业学校创建后才停办,期间共举办了 13期培训班,有 300 多名陶画工人。
④照片来源于丁汉华提供的网络图片
⑤李正安编著.1949-1976 年间中国陶瓷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09:06.
⑥1886 年出生,醴陵八步桥人,1900 年 14 岁学徒。1906 年醴陵瓷业速成班学习八个月,参与了巴拿马瓶绘制。1928 年到南京工学院中央陶瓷实验场工作,1935 年回家务农,1954 年出山教授画瓷技艺。
⑦青花技师宋成仁、瓷雕徐协和、琢器拉坯胥发旺、利坯傅玉才、圆器拉坯巫冬生、修坯肖帮雪、良雪、釉坯汤正富、王国全、刁削梁明仁、沈明扬等人。
⑧赵玉晶主编;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编.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06:94.
⑨1956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准,并随后由国家财政拨专款 800 万元,在原醴陵瓷器公司的基础上成
立了“湖南省工业厅瓷器工业公司”,负责统筹釉下五彩瓷器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醴陵瓷业公司先后建成国光、星火、群力、永胜、力生等 5 个出口瓷厂,加上新民瓷厂、渌江电瓷厂、陶瓷机械厂和瓷泥矿厂等共 9 个企业。在 20 世纪 60 年代-80 年代的企业有:国光、群力、陶瓷研究所、永盛瓷厂、建湘瓷厂、力生瓷厂、新民瓷厂、星火瓷厂、新生瓷厂、界牌瓷厂、洪江瓷厂、新化瓷厂等。
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醴陵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醴陵文史 第 3 辑[M].1986.12:312-317.⑾1974 年毛泽东 81 岁生日时湖南醴陵群力瓷厂为其生日定制的一批生活用瓷。
⑿主席杯的图像符号为“蝴蝶花”的图案,由于主席曾在韶山使用此种图案的茶杯,此杯型也称为“韶山杯”。之后由于在常委会议上也用此花色的杯型,将其称作“常委杯”。为纪念抗战胜利,这种器型也称为“胜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