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基于制度和社会价值的视角分析
2022-10-08李松杰祝阳蕾
李松杰 祝阳蕾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0 引 言
近年来,“工业遗产”的相关话题不仅成为学术界理论研究的热门领域,也在遗产保护探索和利用的领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现实因素来分析,由于中国工业化的程度晚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因此,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工业遗产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各地探索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但总体而论,在学习借鉴其它国家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基础上,中国形成了两类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保护。一种是与商业开发紧密结合的文创产业园的模式,即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创新性改造,引入时尚元素,在保护工业遗产原有状态尽量不改变的基础上,实现遗产保护和经济利益的有机结合;另外一种是建立工业博物馆的模式,通过引导观众的参观与体验,感知工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两种模式均昭示了工业遗产的时代价值,但也各自具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承载了各具特色的内涵,如何更好地展现工业遗产时代价值,避免过分商业化带来的肤浅化、静态化的问题,是当下工业遗产保护在理论探索和实践路径中面临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为个案,从制度优势和社会价值的视角,厘清其发展脉络,发掘其时代价值。
1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景德镇瓷业发展历史悠久,到了明清时期,在御窑分工协作生产模式的影响下,景德镇形成了手工精细化的生产体系。近代以来,在西式大工业生产的影响下,景德镇也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晚清末年,由于景德镇在对外竞争中遇到的不利局面,在中国全方位学习西方企业模式的背景下,景德镇也尝试设计新式瓷业公司,进行现代生产体系和新式教育的尝试。“现拟集股兴办,惟成本钜而运费多,必须官为扶持乃能兴鼓舞,拟请除中式瓷器经行关卡仍照例完税抽厘外,其有创造洋式瓷器统归九江关出口,援照烟台制造外洋果酒之例,暂免税厘数年。”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开设新式瓷业公司步履维艰。随后,时任江西巡抚的柯逢时提出以官商合办的形式建立新式瓷业公司,但依旧没有取得突破与进展。通过1908年关于江西瓷业公司设立的记述,也能了解到新型瓷业公司创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艰辛。“(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禀经前暑抚夏咨送,商部三十年接准咨复,饬按公司律更正,又经电复,以瓷器公司设于未定商律以前,故条款未能尽合,章程久定,更改不易,其时孙道回鄂委办要差,且远在宜昌,恐难兼顾,改派候补道蒋辉接充,会同本局司道及各绅,集股筹办。三十一年四月,又准商部咨催,蒋道考察之后,股本已否筹足?章程已否改良?屋已否布置妥恰?如其开办有日,应令遵章来部注册,经前抚宪胡以飭,据蒋道迭次禀称,前赴景镇调查情形,随往上海考查办有成效之各公司章程,病体纠缠,一再辞差,自应另行遴员接办,先行咨复。嗣于八月,改委候补道李嘉德接办,因未筹有切实办法,迄未咨报。”直到1908年,该新式瓷业公司才最终成立,但设立总厂和分厂,总厂在景德镇,主要从事手工仿古瓷生产;分厂设在鄱阳,采用新式机械生产模式。换言之,经过长期筹备成立的新式瓷业公司并没有设在景德镇,其原因是景德镇瓷业生产保守。“瓷工之把持骄蹇,顽陋蛮横,实大阻瓷业之进步。”如果依据此进行分析和探讨,新式瓷业生产体系并没有在景德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力和作用。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景德镇建立新式瓷业生产体系依旧是执政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以江西瓷业公司为代表的新式瓷业发展步履维艰。“公司开办数载,前总理倍历艰辛。……又适遇景饶两厂被兵匪盘踞……。虽明知办事人员之腐败,亦不能强起督责。公司经壬子之变,劫后余灰,本无改良之能力。其时惟仰赖江西政府拨款维持得以恢复。嗣遭癸丑政变,续请拨款中止,饶厂因此停工。” 公司成立以后,经历了火灾、兵乱、工厂艺徒解散、董事会解散等诸多内外事务,公司生产难以为继。随后,尽管在景德镇总厂还在进行相关的生产,但总体上已经很难具有自身的优势。1928年以后,随着国内政局稳定,江西地方政府再次进行了多样化的瓷业改革。1929年1月,江西省政府同意设立江西陶务局,主要从事瓷业生产改良、景德镇瓷业社会管理与生产情况调查。在瓷业技术改良方面进行了新式煤窑烧造与科学釉料配制的尝试,在瓷业管理等方面对景德镇瓷业原料等进行了普查,了解瓷业发展的信息,制定新的税收策略,加强对景德镇瓷业行帮的约束,调解行业纠纷。但由于景德镇复杂的区域形势,到了1931年2月,陶务局就被撤销,并入江西工业试验所,成立窑业。但由于瓷业在江西的重要象征意义,1932年再次在南昌成立江西陶业试验所,试验所在瓷业生产试验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努力,但由于远离景德镇生产中心,难以服务产业发展,不久后再次停办。“案查十八年间,曾于景德镇设立陶务局专员,指导改良制瓷之责,嗣因经费支绌,经第三十七次省务会议决议将该局并入工业试验所窑业部内,此后对于制瓷技术之研究改良诸端,尚可循序渐进,颇具成绩,但于指导方面则付阙如。兹为研究技术,指导改良便利起见,拟请将工业试验所之窑业部重新划出,设立陶业试验所,以收改进之功。”1934年,在时任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的支持下,陶瓷实业家杜重远到景德镇进行瓷业改革。同年12月4日,江西省政府同意在景德镇设立陶业管理局,任命杜重远担任局长。为了彻底改变景德镇原有的瓷业生产体系,杜重远从社会改革入手,试图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推进新型瓷业技术改良。为此,杜重远通过设立露天演讲场和书报阅览处,宣传新的知识体系,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此外,为了提升瓷业的生产技艺水平,陶业管理局设立工人训练所,全市共分为四个训练所,分区域晚上进行培训,既不影响工人工作,又能不断提升工人的生产技能。在广泛宣传基础上,通过设立陶业人员养成所培养新式瓷业改良人才,养成所由杜重远任所长,聘请张浩任筑窑教师、邹如圭讲授陶瓷分论、程柏卿讲授陶瓷工艺、王丰亭担任陶瓷总论教师等,希望通过对青年群体新式知识体系的培养,改良景德镇传统的瓷业生产体系。但如前述的多次瓷业改良群体类似,杜重远也对景德镇瓷业保守势力采取了怀疑态度,认为这个群体很难改变,加之景德镇受到交通区位的不利因素,改革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光大瓷厂就设在九江,这种理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清末分区域设立瓷业生产体系的延续,但随着日本侵华和杜重远离开景德镇,自近代以来景德镇这一最具影响力的改良也陷入停滞。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以后,整个瓷业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了恢复瓷业生产,景德镇成立国营景德镇市瓷业公司和瓷业工会,有条理地指导瓷业生产。1951年8月,人民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提倡私私联营企业,并成立浮梁专区景德镇窑柴公司,统一窑柴供应。随后,通过组织人力进行现代化的技术改良,加快瓷业现代化的历程。到了1958年,在原有公私合营基础上,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原有的第一到第九瓷社更名为第一到第九瓷厂美术合作工厂,更名为工艺美术彩绘工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至此,景德镇持续千余年的私营生产体系终结,景德镇迎来了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近五十年的瓷业大工业生产历程中,景德镇在技术改良、生产规模、产品种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整体性技术改造方面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化的转变,原料开采、加工领域采取雷蒙粉碎工艺后,按工艺流程经过搅拌池双缸隔膜泵、振动筛、吸铁器、榨泥机、练泥机、球磨机等一系列操作,保证了原料的质量。在烧造技术方面,景德镇也实现了从柴窑到煤烧,再到焦化气和煤气的转变。从1956年第一座倒窑煤窑试烧成功,景德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从柴窑到煤窑窑炉技术的转变。与此同时,连续隧道窑烧造技术的发展和环保需要,景德镇再次实现了从煤烧到重油烧造的转型,1987年随着景德镇焦化煤气厂建成投产,景德镇开启了气烧技术的转变。仅从1979年到1985年,景德镇窑炉烧造就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8项等300多项各类科技成果奖。在产品生产规模、产品类别和产品质量上,景德镇也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1950年,景德镇全市日用瓷产量为6 918件,其中出口473件,出口瓷交货32万件。到了1995年,江西瓷业公司年产日用瓷、陈设瓷3亿多件,产品结构发展到20个大类,200多个系列,2 000多个器型,7 000多个画面,形成了日用瓷、陈设艺术瓷、仿古瓷、工业瓷、旅游瓷、建筑瓷等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产品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从产品数量、种类和质量方面,景德镇瓷业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此外,在瓷业工人权益保障、社会公平和男女工待遇等方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缩影,景德镇也取得了各方面可喜的成就,在景德镇瓷业发展史和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均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2 从制度视角看景德镇工业遗产的历史意义
从晚清开始的以推进瓷业现代化为圭臬的改良运动,并未对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体系带来根本性的变化。诚然,景德镇瓷业自身结构性的特点以及近代中国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也是影响其现代转型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确立,景德镇瓷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化的转变,生产模式也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构了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实现了近代景德镇瓷业先贤们追求的改良梦想。
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巨大成就,昭示了后发展国家的独特发展模式,探索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势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下,历代改良群体均采取了追随性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学习英国还是美国,还是向日本学习,均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从根本上讲,近代中国国家威权的丧失,使得中国失去了主导现代化的根本性力量,近代中国国家的衰落让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大打折扣,难以实现既定的改良目标。无论是江西瓷业公司的设立,还是景德镇诸多的改良运动,并未从根本性改变景德镇原有传统瓷业的生产模式,也没有实现瓷业复兴的目标,其关键性的因素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推进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在强大的行政能力的组织下,重构了景德镇传统的瓷业社会组织体系,并通过调整、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在前述的瓷业发展历程中,景德镇通过加强对原料加工、生产合作等形式,调整和重构了生产体系,迅速实现了产业调整,保证和维系了瓷业生产的需要。
具有先进理念的强力政府,是景德镇瓷业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根本保证,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一百余年景德镇瓷业现代化生产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社会体制,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阶段,才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历程。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巨大的政治组织能力和社会调动能力,保证了瓷业改良各种举措的有序推进,实现了近代其它政权无法达到的瓷业现代化目标。“与近代历届政府相比,共产党领导的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具有最强的财政整合能力与经济动员能力,简言之,其优势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一系列棘手的经济重建问题。”在近代景德镇百余年瓷业改革历程中,遇到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瓷业发展中的技术与经济问题。传统瓷业生产多为小型、手工化的生产体系,生产组织者只要有技术或者人力就可以组织生产。如果经营得当,即可实现甚或富足。“窑户不须大资本,有数百元千元即可,开办而获利厚且速,一二年间千金可立致。”而近代瓷业改革技术动辄需要数万元的投资,生产者无力也不愿意承担,而政府没有能力进行投资。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生产技术无法推进也在情理之中。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进行渐进性的改革模式,不断解决财政上的问题,从根本上实现了面临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提升生产技术,推进瓷业生产体系不断优化。景德镇瓷业改良的个案,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诚然,在景德镇现代瓷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并非政府的力量越大、越集中越好,但百年景德镇瓷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迅速解决,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历程,折射了传统与现代发展模式的有机融合,彰显了社会主义发展制度的延续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吸收学习苏联大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瓷业手工业城市,其机械大工业发展之路也是景德镇瓷业改良的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景德镇迅速建立了陶瓷大工业生产体系。1964年10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江西省委决定成立江西瓷业公司,公司管理范围包括9个国营瓷厂、6个原辅材料企业以及四个瓷土矿,成立了体系完备的瓷业生产体系。正是依托强大的社会调动能力和组织系统,景德镇迅速确立了工业化生产体系,形成了人财物、产供销为一体的统一管理体系。也正因为如此,景德镇对整个工业生产企业进行了组织和协调,1949年创建的建国瓷厂以生产颜色釉瓷器为主,1956年组建的人民瓷厂以生产青花瓷器为主,1956年组建成立的新华瓷厂以生产民族用瓷为主,1958年组建成立的红旗瓷厂以生产釉下彩瓷为主。此外,红星瓷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华风瓷厂等以生产中西餐具和茶具为主。此外,在长期的瓷业手工生产体系中,手工艺术瓷是景德镇瓷业生产的重要标识,在全世界享誉盛誉。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保存传统和对外贸易需要,通过组建艺术瓷厂、雕塑瓷厂,景德镇保存了手工生产技艺,通过系统性组织,传承了手工生产。此外,1954年轻工业部成立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在吸收优秀陶瓷手工艺人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检测等方法传承了陶瓷手工技艺。正是依托景德镇厚重的手工技艺传统和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景德镇陶瓷大工业生产体系展示了中国大工业的优势和特色。
3 从社会价值视角理解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意义
陶瓷工业遗产是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盛名的瓷业手工业城市,其瓷业生产延续千年,留存了多种形式和类别的瓷业遗产,但陶瓷工业遗产更具有鲜明的特色,见证了景德镇瓷业由衰落向辉煌的转折,也体现了近代以来景德镇瓷业生产者追求不断求索和创新的历程。以瓷器烧造体系为个案进行分析,工业遗产接续了景德镇窑炉烧造的体系,包括龙窑、葫芦窑、馒头窑、镇窑、煤窑、重油隧道窑、气窑、电窑等,可以说景德镇陶瓷窑炉烧造遗产是全世界最全的烧造体系之一,充实了景德镇陶瓷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近代百年工业化进程的“物化”见证之一,陶瓷工业遗产是近代景德镇尝试各种改良模式,不断展示追求工业化的精神载体。整个近代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分为两个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价值。从晚清发端的近代瓷业改良,尽管彰显了瓷业先贤们不断突破和改良的目标,但没有实现瓷业现代化,也没有带领景德镇实现发展与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迅速确立了工业化的生产体系,完成了近代百年没有完成的瓷业现代化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的改革语境下,景德镇公有和集体制陶瓷企业解体。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各类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但在陶瓷大工业历程中,各类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也是值得反思的,通过对工业遗产背后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厘清其时代精神。
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彰显了时代精神,留存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在近代瓷业改良中,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近代瓷业改良群体包括康达、杜重远、张浩等在内的许多先贤们在面临诸多困难情况下依旧能积极面对,不断调整和改变,体现了不畏困难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在面临瓷业整体改良困境下,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迅速建立了陶瓷大工业生产体系,实现了千年以来瓷业的发展与改革。具体而论,景德镇陶瓷工业精神外化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优良精神品质,折射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近代的多舛历史背景,到了1949年景德镇瓷业陷入到历史低谷,面临了诸多困难。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景德镇克服了诸多困难,迅速确立了陶瓷大工业生产体系,在很短的时期内恢复了瓷业生产。在面临瓷业烧造燃料缺乏和烧造体系调整的过程中,景德镇依旧通过不断地改革实现了煤窑烧造、重油烧造模式的改革,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新式烧造体系。在此历程中也涌现出了类似罗迈生这样的技术改革能手,在技术全面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实现了瓷业技术的发展。此外,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体系是建立在私营基础上的无序竞争体系,这种模式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着创新力不足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陶瓷生产企业以代表性的陶瓷产品为主导进行分工合作,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彰显了景德镇瓷业完整的生产体系和完备的影响力体系。
景德镇瓷业工业化历程中将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企业员工个人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优化。通过近代百年景德镇两个不同阶段瓷业发展模式,既能全方位透视出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又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瓷业工业遗产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在晚清民国时期,瓷业改良主张更多遵循社会价值的目标,忽视了社会改良群体的个人利益,也无视整个社会的具体实际。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瓷业改良过程中,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虑,实现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了瓷业工业化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历史上,由于瓷业生产环境等因素,瓷业从业者健康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多举措不断改善瓷业生产环境,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在冬天的时候,为工人发放防寒、防冻药物及取暖燃料;在夏天的时候,为工人发放各类降暑、降温设施;担任高温作业的烧炼工及重体力劳动的运输工,提供各种保障举措。此外,为了稳定人心,免除工人的后顾之忧,江西瓷业公司各附属瓷厂均设有职工医院、学校、保育院、食堂等完善的配套体系,既提升了瓷业生产效率,又保证了整个瓷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各瓷厂工会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统一调配之下进行统一调整和安排,保证了瓷业工人的利益。这一时期,在统一部署下,景德镇瓷业生产首先将女工纳入到整个生产之中,改善并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充分尊重瓷业工人权益基础上,景德镇整个瓷业生产体系不断追求创新,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进行瓷业技术改革,保证瓷业生产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很短时期内实现了瓷业改革的工业化历程,在保证全国用瓷需要的基础上扩大海外出口,彰显了古老瓷都新魅力。也正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景德镇陶瓷大工业生产体系才充分发挥了传统瓷业生产的优势,又创新了瓷业生产技艺,探索出新的路径。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依托艺术瓷厂和雕塑瓷厂,在传承景德镇古老手工生产技艺基础上创新出各类新的技艺,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日用瓷生产方面,通过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全国瓷业的生产需要。
4 结 语
近代景德镇百年瓷业工业遗产,既留下了丰富的物化遗产,也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也更好地彰显精神遗产的价值,需要实现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关注1949年以后,在社会主义大工业生产语境下,更应深度挖掘其精神遗产的价值,从制度和体制视角深入思考其精神价值。第一,要深度挖掘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将珍贵的遗产与精神展示出来,并传递给下一代,有利于充分彰显工业遗产的价值。第二,要高度重视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蕴含的开拓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瓷业从业者为了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付出和努力,从一个层面蕴含了不断探索的中国精神。第三,通过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度挖掘陶瓷工业遗产的精神,激活陶瓷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最大程度地实现遗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