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晋语随意貌“想VPVP”结构的探究
2019-06-22李维
李维
[摘 要]陕北晋语关于体貌的表达极为丰富,其中常见的随意貌表达就有“V打”“V拉”等。我们发现谓词性构式“想VPVP”具有无所谓、任意等随意性语用功能,该结构也可作为随意貌范畴理解。本文从小三角理论出发,对该结构的语法特征、语义及语用内涵等进行了讨论,旨在体现陕北晋语体貌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体貌 随意貌 “想VPVP” 拷贝式话题结构
陕北晋语的体貌系统
关于体貌的描写最早见于王力、吕叔湘、高明凯、朱德熙等的语法论著中。近年来,专门研究现代汉语体貌、时制范畴的学者更是不在少数,如刘勋宁、戴耀晶、陈前瑞等都对现代汉语体貌系统作了深入讨论。目前,关于体貌的基本共识是:第一,体貌问题与时制、时相密切相关;第二,体貌问题不仅与动词、动作有关,而且与事件或句子有关。[1]关于陕北晋语的体貌系统,邢向东在对陕北晋语语法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就体貌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陕北晋语的体貌系统可以分为体和貌两部分,体包括完整体和非完整体,貌包括动量减少貌和随意貌。黑维强在对绥德方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绥德方言的体貌系统分为体和貌,体包括完成体、经历体、起始体、实现体、持续体,貌包括减量貌、随意貌和反复貌。这一结论使陕北晋语体貌系统更加全面、完善。绥德方言是陕北晋语中最具权威的方言,我们比较倾向黑维强的观点。但有所不同的是,邢向东、黑维强在讨论陕北晋语体貌系统时,虽然已经认识到体貌的表达手段有动态助词、事态语气词和副词,但却没有更加深入探讨所有体貌的表达手段,且没有注意一些谓词性词组或构式也有表达体貌的功能。本文探讨的“想VPVP”就有随意貌的表达功用,但其没有被学者所注意和研究。
陕北晋语中“想VPVP”结构及用法
陕北晋语中“想VPVP”结构既可以看成一个谓词性的拷贝式话题结构(简称拷贝式),又可以理解为一个表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可以是單音节自主动词、双音节连动结构、“咋+动词”、动宾结构等。总而言之,能够进入该格式的动词结构一定具有“+自主”的语义特征。
1.拷贝式话题结构
徐烈炯、刘丹青认为“‘拷贝是个比喻,只是说明前后两个成分相同,并不表示什么是基础形式,什么是拷贝出来的形式。”拷贝式话题结构是指话题(包括主、次话题等)与述题或述题的一部分完全同形同义,从而导致同一语言片段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的情形,其中两个相同成分之间可以有语音上的提顿或者加话题标记“的话”。陕北晋语中“想VPVP”结构出现的频率较高,如“想走走”“想来来”“想哭哭”“想笑笑”“想吃吃”“想喝喝”“想买买”等。其中“想VP1”是一个动宾结构,VP1通常是单音节的自主动词,也可以是谓词性的词组。根据拷贝式理论,我们认为“想VP1”是一个谓词性话题,VP2为述题,在形式上完全等同VP1,在意义上二者同中有异。从语音角度来说,由于VP1之后提顿词空位,为了区分话题和述题的层次,VP1最后一个音节中的韵母要延长,VP2重读。当说话者带有某种情绪时,语调变得急促且短快。当表示肯定或支持等情形时,也可在话题和述题之间加“的话”等,但语义不变。综上,我们认为陕北晋语中“想VPVP”是缺乏提顿成分的直接拷贝式话题结构。
2.假设紧缩复句
我们也可将陕北晋语中“想VPVP”结构看成一种假设紧缩复句,即可在该格式中加入“如果/要是/要……就……”表示假设关系,使其变为“如果/要是/要(+主语)+想VP就VP”。其中“想VP1”是动宾结构,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事件要发生、实现或完成的一个假设,VP2表示对该动作、行为或事件的处理方式或结果,也就是说该结构可以表示如果想去干什么的话就去干什么。所以在这一假设结构中,假设部分也就是话题部分。但是这个假设复句表达的却是说话者肯定、支持的态度。从语音上看,该假设紧缩复句要表达支持、肯定的态度还需要配合音高变化、重音位置等非音质音位手段。另外,“想VPVP”在陕北晋语中也有变式,有时会说成“想VP就VP”或“想VPVP去”,否定式为“想VPVP,不想VP(就)不VP”。这些变式都可以看成是假设条件下的拷贝式话题结构,且该结构通常是对未然行为或事件的假设。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我们将“想VPVP”结构看成拷贝式话题结构或假设紧缩复句并不矛盾。如果该句式强调或凸显话题“想VP”,或者“想VPVP”是一个将然或未然事件,那么我们倾向将其看成假设紧缩复句。此时,“想VP1”可以看成是假设条件,VP2表示对动作或事件的完成或实现。如果“想VPVP”是一个已然事件,则这一格式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强调说话者对事件的评论和看法。指责、抱怨当事者太随意等主观情绪时,那么我们倾向将这一格式看成拷贝式话题结构。
3.“想VPVP”的语法功能和语义
“想VPVP”在陕北晋语中有很大的对话体倾向,在对话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该结构既可以单独成句,又可以充当小句,充当小句时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有时为了强调随意貌程度之高,说话者会将两个“想VPVP”连用,其中两个动词必须属于同一语义场或者具有相反、相对的性质。“想VPVP”中常常省略了主语,但我们根据上下文或语境可以推断出主语,且这一主语通常是第二人称。此外,拷贝式话题“VP1”在具体语境中,往往表示某个行为或事件,在句中作话题。而“VP2”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是对话题“VP1”的说明。因此,我们在理解句子的语义时要注意区分二者的特点。
(1)想穿穿,不想穿算了。
(2)想学学,钱误不下,钱不是问题。
(3)背地里私下里那他想做甚做甚,你还能照住嘞?
(4)那他就是个说话不认账的人,想认账认账,不想认账不认账。
(5)你总是想来来想走走,把这个家当什么了?
(6)他对老汉常是想打打想骂骂。
(7)甲:“妈,我想吃饭嘞。”乙:“想吃吃。”
(8)甲:“听说领导病了,我还不晓得去不去看。”乙:“么事,想看去看去,不想看去就不看去。”
(9)甲:“这个咋弄了?”乙:“想咋弄咋弄没有标准格式。”
(10)甲:“墙让洪水冲塌了,我想垒上些石头。”乙:“想垒垒去,人手不够我叫人帮忙。”
以上例句中,VP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如:“穿、学、打、骂”等,VP也可以是双音节连动结构,如“去看”;可以为动宾结构,如“做甚、认账”,也可以为“咋+动词”,如“咋弄”等。由此可见,能够进入该格式的单音节自主动词居多。从语法角度来看,“想VPVP”可以独立成句,如例(7)也可充当小句、(1)(2)可作句子的主语、(1)(2)也可作句子的谓语、(3)(4)也可作句子的宾语。(5)(6)两个“想VPVP”格式连用在陕北晋语中也较为常见,如“想来来想走走、想打打想骂骂”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连用时两个动词必须属于同一语义场。“想VPVP”的否定形式是“不想VP不VP”,如例(4)“不想认账不认账”。有时,会在“想VPVP”后加“去”,通常表示未然或将然事件中某种行为。如例(10)“想垒垒去”。以上例句中,“想VP1”均可以看成是句子的话题,而VP2为句子的述题。
陕北晋语中“想VPVP”的语用功能
体貌结构往往具有丰富的语用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貌更多的是反映话语结构中话语者所表达的交际目的、主观情绪等语用含义。因此,研究体貌结构的语用功能对我们全面认识体貌结构本身是十分必要的。
由以上论述可知,“想VPVP”一般用于对话体中,可以由说话者说出,也可以由受话者说出。一般情况下,如果在未然事件中由说话者说出“想VPVP”的话,通常带有肯定、支持的语用含义。如果在已然行为或事件中,说话者说出“想VPVP”的话,通常是对某种行为或事件的主观评论,主要表达的是对动作行为发出者随意、不在乎、不负责、无所谓等态度的不满,进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对动作行为者的抱怨、责备等主观情绪。
1.随意、任由性语用内涵
“想VPVP”结构的随意性语用特征一方面是由该结构中的“想”表现出来的,“想”是心理动词,具有自主性,从语用角度来说,往往表达动作行为者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是由“想VPVP”整体结构体现出来的,因为进入该格式的动词是自主性动词。因此,整个格式具有自主性。譬如以上例句皆体现了主观随意性,“想学学”“想穿穿”“想做甚做甚”等都充分体现了说话者或动作行为发出者随意、无所谓、并不在乎等情绪。
由随意性进一步发展为说话者或动作行为者对这种随意态度的不满、抱怨和指责。如例(5)(6)在说话者看来,“想来来想走走”“想打打想骂骂”是比较惯常的行为,这种随意性行为为说话者带来某种不满情绪,甚至是抱怨、指责动作发出者的这种随意、不重视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情绪都是主观不满的表现。
2.主观肯定、支持态度
在对话体中,说话者提出某种行为或事件,此行为或事件往往是未然行为或事件,说话者就用“想VPVP”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将“想VP1”看成是假设能完成或实现的事件或行为,“VP2”是重申这种动作行为的可实施性,即我们所说的肯定、支持的态度。如上文例(7)(8)(10)中“想吃吃”“想去看去看”“想垒垒去”等结合语意及对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三件事情都是未然事件,说话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是无条件的肯定、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肯定、支持的主观性也是以随意性的语用功能为基础的。
方言进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意义
陕北晋语随意貌结构“想VPVP”具有丰富的语用内涵,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势必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方言进入现代汉语课堂,可以缓解教学语言的枯燥之处。方言往往风趣幽默,韵律和谐,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新奇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提高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就“想VPVP”这一结构而言,我们在教学中将“想走走”“想骂骂”“想打打”等结构与普通话的随意性表达“想VP就VP”进行比较,会发现方言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和讨论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将方言引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现象的认识,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摸清语言现象的来龙去脉,使其能够更高效、更深刻地掌握普通话的特征。譬如“想VPVP”结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这一结构出现的最早时间,在方言中自己是否使用过,在哪些方言中存在,搞清楚这一结构的构成依据,进而分析其语用功能。这一教学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一种或几种语言现象,掌握其内部特征,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语言事实真相的兴趣和投身科研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刘勋宁:《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3]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商务印书馆,2008。
[5]黑维强:《绥德方言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张燕:《河南上蔡方言的“想VPVP”结构》,《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17年第1期。
作者單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