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开展童谣教学探析
2019-06-21朱冬平
【摘 要】本文以粤语童谣为例论述在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中开展童谣教学,阐述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应遵循教育性、适宜性、时代性等基本准则对粤语童谣进行创新和改编,通过在语言领域、艺术领域、游戏活动中融合与渗透粤语童谣,让孩子在粤语童谣的滋养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 儿童文学课程 童谣教学 粤语童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B-0131-02
孩子的发展会受到其所处地区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童谣作为一个地区的特殊文化体系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学前教育中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如今可以听、会、唱童谣的孩子越来越少。岭南地区的粤语童谣也面临着类似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很多的外来人口来到广东,在带动广东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粤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大量本土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也基本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会说粤语的孩子慢慢地减少。第二,受到外来文化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孩子唱的与听的都是从网络及电视上得到的,粤语童谣在孩子的世界里渐渐远去。本文试以粤语童谣为例探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童谣教学的开展。
一、学前教育中选择粤语童谣的基本准则
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粤语童谣取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再加上历史的限制性,大量粤语童谣中的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当前孩子的接受力以及理解力。杜威提出:“教育一定要以孩子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在已有经验范畴内,选择那些有可能有希望提出一些新问题的事物,这些新问题可以激发新的判断方式与新的观察,进一步拓展未来经验的范围。”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中引入粤语童谣时,不可以对孩子系统地灌输成人知识,应该按照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选择粤语童谣,并进行创新与改编,将童谣还原于孩子能够操作的详细活动与能够感知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在粤语童谣的学习进程中可以利用其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创建新的经验。学前教育中选择粤语童谣应遵循教育性、适宜性、时代性等基本准则。
(一)教育性准则。传统文化包含了粤语童谣,其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因为受到时代的限制,并不是全部的粤语童谣都拥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中引入粤语童谣时,应该对其实行价值判断,仔细地区分以及鉴别,重视其思想性与教育性,选取一些有利于孩子能够得到重要经验的童谣,剔除与淘汰部分具有伪科学或迷信色彩的童谣,进一步让孩子在优秀童谣的灌输中联结乡情、积累经验以及感受快乐。
(二)适宜性准则。人的一生都处于持续地发展与学习当中,然而人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学习的方式与内容是不同的。处在儿童期的孩子具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在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中引入粤语童谣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即粤语童谣内容的广度以及深度一定要与孩子的认知特征相符,是孩子能够接受与理解的。
(三)时代性准则。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在持续进步,如今的社会生活为时代气息所包围。为了粤语童谣拥有丰富性和时代性,就应该紧密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对于孩子来说,唯有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童谣,才可以引发他们的联想,调动他们的兴趣,推进他们的运用与理解。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中在选择粤语童谣的内容时,应该最大限度地选取拥有时代性的,让孩子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或者是可以体验或感受得到的童谣。
二、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中开展粤语童谣教学的方法
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中粤语童谣的传承,并不只是在已有的课程中引进粤语童谣,而是采取一种新的方式与视角完成已有的课程,让粤语童谣的学习以及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在同一进程中密切联系起来,展现学前教育课程中粤语童谣的融合性以及渗透性。粤语童谣要想变成学前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还应该重视其可活动性以及可体验性。杜威提出:“成人心目中精确的与系统的经验对我们拥有的价值,主要在于依照孩子生活直接所表现的那样来解释它,而且还不断对它进行指导与引导。”对于孩子来说,粤语童谣就是一种动口、动脑以及动手的活動。因此,在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中引进粤语童谣的时候,老师的作用并不是说教与解释,而是启发以及引导孩子在快乐的分享与体验进程中学会创造和表现、欣赏和感受。
(一)在语言领域的渗透和融合。粤语童谣作为一种儿童语言,同音乐和诗歌一样,能唱,能说,童谣富有节奏感且精练的语言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因此,成了当前幼儿语言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月光光》,这首童谣运用“三三”句式和顶针的修辞,整个童谣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将岭南当地的土著文化和岭南人民的生活环境描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从童谣的特点入手,在语言教育当中融入童谣,并让孩子们认真地欣赏,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幼儿在倾听和观察中,感受和体会“月光光”的情境,之后教师再和孩子们一起谈论同童谣相关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孩子们对童谣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节奏,一边念童谣一边为自己打节奏。朗诵童谣之后,教师让孩子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自由朗诵。最后,教师根据童谣的节奏和特点引导孩子创编童谣,让孩子们在创编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感受童谣的趣味,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地丰富其语言词汇,促使幼儿创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在艺术领域的渗透和融合。粤语童谣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节奏感,在音乐、舞蹈和绘画恰当地融合渗透粤语童谣,可充分调动幼儿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粤语童谣的学习中,同时还可以整合孩子们原有的经验,进一步促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以《凼凼转》为例:“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吾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这首粤语童谣主要描述的是在广东过端午节,孩子们左手拿着漂亮的风筝,右手拿着可口的糯米团和炒米饼,在午后斑驳的日影里围着圆圈转圈情景。教师将粤语童谣融入艺术活动中,需借助多媒体播放《凼凼转》的视频和音乐,使孩子直观形象地欣赏童谣,切实地感受到童谣所带来的有趣意境,之后再融入孩子中间,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凼凼转》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其理解童谣描述的情景。之后,教师再引导幼儿一边念童谣,一边创编与童谣相关的动作。最后,教师在融入幼儿当中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并鼓励和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经验,天马行空地创编唱玩游戏,如果有孩子唱到“阿妈叫我睇龙船”时则表示本次游戏结束。教师通过这样的艺术活动促使幼儿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对我国民间艺术活动的喜爱。
(三)在游戏活动中的融合以及渗透。在孩子的平时活动中,除了生活中的活动与教学活动外,就是游戏活动。孩子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游戏,“孩子应该使自己的世界顺应于自己的具体行动,而不是使自己的行动去顺应世界的约束,孩子经过游戏,就可以让世界之很难理解和很难制服的方面变得能够理解、制服”。因此,粤语童谣发展与传承的主要领域之一就是游戏。例如《咕碌咕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咕碌咕碌一,咕碌咕碌二,咕碌咕碌三,准备开炮打敌人!”我们将它引进到户外的游戏环节,老师首先在户外创建一个稻草怪兽的形象,然后带领孩子一起读童谣,读到前面三句的时候,一边拍手一边念,等读到咕噜咕噜的时候拳头在胸前反复滚动,当读到“一、二、三”的时候分别伸出对应的手指头,最终到“开炮打敌人”的时候马上出手做出打“怪兽”的动作。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兴趣盎然,激情高涨。又如《趿跛跛》:“趿跛跛,跳跳脚,咚咚咚,上跳下跳似麻雀。”是一个让孩子单脚跳着走路比快慢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边传唱,一边嬉戏,不但感受了游戏的快乐以及童谣的美感,而且发展了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乐律感以及节奏感,等等。
目前,在学前教育中开展童谣教学的现状还不太乐观,还要有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在童谣的滋养中快乐成长,让童谣可以世世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何敏怡.粤语新童谣艺术特色研究——以广东佛山新童谣创作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万珊珊.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落雨大》为例[J].艺苑,2017(4)
[3]吴宇媚.粤语童谣词汇特征探究[J].青年时代,2017(34)
[4]潘颖斌.开启粤语通道,走进广府文化——论幼儿园粤语教学[J].教育观察,2017(22)
[5]叶姗姗,朱晓蓉.以“粤语童谣”为载体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的行动研究[J].师道:教研,2017(11)
【作者简介】朱冬平(1965— ),男,湖南江华人,广西梧州商贸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