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应重视语文教育
2019-06-21蒙鸿
蒙鸿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却有不少职业学校出现了专业设置“一极化”的现象。所谓“一极化”,是指职业学校往往只重视技术类专业的设置,而忽略了文化类专业的开设,甚至有些职业学校不开设文化类专业。久而久之,势必导致职业教育只能培养“技术型机器人”,而不是技术型人才。人才应该是全面、多元的,既要有过硬的技术,又必需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
在中职教育中,语文学科是落实中职学生文化教育的主要学科。然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素质较低以及人们认知的偏差等原因,中职学校语文学科常常地位尴尬,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在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步入深水区的当下,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首先要进行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转变,也就是说,中职学校要加重文化类专业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比重,以此来改变中职学校“以技术为王,忽略文化教育”的现状。
当然,推进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并非喊口号就行,需要实实在在的措施。据相关研究发现,阻碍中职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观念认知的偏差。许多中职学校并未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职业教育只要抓好技术教育就行,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因此,中职学校樹立全面的职业教育质量观,是实施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第一步。转变育人理念,学校首先要认识到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仅只是重视其技术,还重视其文化素养。在此认识基础上,中职学校应调整技术课与语文课的构成比重,在不影响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语文课的课时量。同时要调整中职学校评价机制,改变过去“以技术为王”的评价观念,以此促进中职学校转变育人理念。
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创新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是推进中职语文教育深化改革另一个重要途径。相对而言,语文学科所教授的内容比较枯燥,这也是不少学生不喜欢语文学科的原因。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如果教师不改变单调的教学模式,那么将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变“灌输”为“乐学”,运用启发式、民主讨论式、合作研讨式等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努力研发各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为学生乐学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不断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积累,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能力等。
此外,由于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有些内容与学校教学实际相脱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实际、学生情况等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创造,选取、增加更加适合学生、更加鲜活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喜欢上语文。中职语文教学也不应局限于教材、课堂之内,语文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培养具备较高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及技术能力的人才,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需推进语文教育改革,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