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中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养成
2019-06-21赵晶
赵晶
【摘要】在高中阶段教学中,数学学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高中生应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主体性无法得到尊重,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难以及时发挥.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提升方面也会出现问题.本文主要就高中生的应用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方面进行探究,旨在为学生能力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高中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殊时期的教学,积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将其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加强.这样一来,我国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质量便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意识;思维能力
隨着新课改理念的积极实施,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国的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就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意识而言,目前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思维,且难以及时处理现实性的问题.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高中阶段数学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继而重点分析了高效的培养措施.
一、概述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积极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加强了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对学生的主体性有所重视.目前,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还应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专业化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教材知识,同时还能够掌握实践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便可及时将数学模型与实际问题进行有机融合.在现代数学思想中,学生要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潜能得以发挥.教师的重要职责便是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思维,使其不断增强应用意识.
二、高效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思维能力
(一)依据教材知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将其中的重难点以及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深入了解.最后,以此为基础开展高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离不开数学理论知识的支撑,当然同样有助于学生借此发散思维,多角度探究解题思路.教师在讲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识时,可将浅显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呈现,例如,三角函数的简单图等.鼓励学生借助三角函数的理论概念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可借助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函数内容的兴趣,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继而达到思维发散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继而,便可将三角函数模型的应用事宜进行拓展,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立足于现实案例,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为将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就可借助生活化案例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真实性、现实意义,可见借此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是非常高效的.由于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晦涩难懂,故而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方面具有极大的难度.及时将数学知识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案例进行呈现是极其有意义的,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知识时,可列举生活中可用到的正弦与余弦定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定理,继而结合生活案例进行知识的延伸.当学生有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师可列举简单的案例辅助学生解决案例相关问题.由此可见,现实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构建起了紧密性的关联,有助于实用性问题的积极性拓展与解决.
(三)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
实践证明,及时建构数学模型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高中数学知识.其次,能够起到积极的实效性作用,甚至,可达到系统性、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建模的重要前提就是及时梳理理论知识以及现实生活之间的特殊关系,继而以此为基础建构模型.在此之前,可积极渗透应用意识培养措施,引导学生直观地体验实际生活中建模措施的重要意义.例如,在讲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内容时,可将分子裂变的情形进行展示,继而渗透等比以及等差数列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将等比数列以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解题思路进行灌输,从而使得分子裂变问题及时解决.以此为基础,实施建模可更加快速地处理相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列的实效性便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三、结 语
由以上内容可知,高中素质教育的方式转变是非常可观的.无论是借助建模方式,还是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均可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可单单依靠教材,还需要及时结合现实情形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意识方可被提升.
【参考文献】
[1]侯程迅.高中数学学习中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养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2):70.
[2]江南雨.高中数学学习中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养成[J].数码世界,2018(1):94.
[3]杨雪儿.高中数学学习中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养成[J].好家长,2018(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