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经济区营商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2019-06-20王庆德
王庆德
摘 要:在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三大目标覆盖下,北部湾经济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港口通航便利性为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际合作环境改善;突破人才资金创新瓶颈,促进要素市场结构优化;以生产性服务为突破口,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营商环境 基础设施 产能合作 生产性服务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应对经济增速、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最终决定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财税收入、社会就业等情况的好坏。本文将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的现状,结合其他地区改善营商环境的先进经验,提出提升北部湾经济区营商环境改善的政策建议。
一、营商环境的内涵
营商环境的概念,最早由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提出,是指企业在开设、生产经营、贸易活动、纳税、关闭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规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的总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世行在2001年提出加快发展各国私营部门新战略,亟需一套衡量和评估各国私营部门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并在当年成立了营商环境(Doing business)小组,负责企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创建。从2003年开始,世行对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排序,至今已连续发布14个年度报告,对各国吸引投资、乃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迄今为止,该系列报告的评估对象已包含190个国家和地区,指标体系逐步发展为从“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10项纳入评价的一级指标,以及“劳动力市场监管”1项未纳入综合评价的一级指标(见图1),共计11项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从法制化便利化角度和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系统评估一个地区营商环境发展水平。
世行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为世界各国及地区进一步推动本地营商环境改善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也为国际跨境投资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信息。总结而言,其核心是反映一地区保障私营企业建立、运营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治环境;重点是营商的便利性、效率、成本和公平的市场环境,突出私營部门追求平等市场地位的诉求。在这一思路的影响下,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立足各自关注的实际问题,建立了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典型如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TheEIU)的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自身强大的智库团队支持,改评价体系更加侧重于定性指标和未来预测,同样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具体包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等。为我国因地制宜评价营商环境发展水平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北部湾经济区基本情况
(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定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占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总人口2070.31万人。北部湾经济区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强调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经济合作区域。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落实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广西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的要求,北部湾将被打造成广西升级发展引领示范区和先行先试区。《北部湾经济区十三五规划》指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与东盟各国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中南半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基地建设初具雏形。
(二)北部湾经济区改善营商环境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得到加强。2011年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DP、进出口规模、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9%、27.3%、10.3%和11.9%,均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北部湾速度”。区域内主导产业已经成型,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始显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迅速,已建成8个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与此同时依托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三大建设目标,当地政府从税费改革、招商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显著改善了区域软性环境。总而言之,北部湾经济区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相关要素,“北部湾速度”也为营商环境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但仍需要通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的目标。
(三)北部湾经济区营商环境发展现状
围绕落实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广西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的要求,北部湾将被打造成广西升级发展引领示范区和先行先试区。《北部湾经济区十三五规划》指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与东盟各国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中南半岛(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基地建设初具雏形。2011年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GDP、进出口规模、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9%、27.3%、10.3%和11.9%均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北部湾速度”。区域内主导产业已经成型,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始显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迅速,已建成8个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与此同时,依托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三大建设目标,当地政府从税费改革、招商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显著改善了区域软性环境。总而言之,北部湾经济区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相关要素,“北部湾速度”也为营商环境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但仍需要通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的目标。
三、北部湾经济区营商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一)基础设施
依托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北部湾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位于南宁的广西—东盟开发区,以完善的硬件设施、精准的产业政策、规范的政府服务,逐步建设成为产城融合、产业集聚、社会和谐的高质量经济开发区。但与此同时,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开发区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一些开发区由于建设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到位,产生了“产城分离”的不良后果。
相对于东部经济开发区普遍实现土地“九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北部湾地区一些开发区尚停留在“三通一平”的标准,用水分类和网络通信质量不佳。在已经实现的水、路、电等基础建设上,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开发区也存在道路不畅、水电不稳的问题,进而影响企业入驻,限制正常生产活动。
跳出开发区考察整个地区,北部湾地区尽管依托良港拥有交通区位优势,但陆上地形多山,水系复杂,本身就比东部平原地区需要更大投入进行路网、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否则各港区会因路网不足,公、铁、海多式联运功能难以发挥,严重影响发展建设。
(二)产业体系
根据空间布局和岸线分区,北部湾经济区的各个城市组团,规划着力发展多种优势产业,其中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开发等高技术产业和商贸业和金融、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既是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重点,也是目前“北部湾速度”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同时应注意到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一些问题也从不同角度制约本地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对于制造业而言,产业链环节缺失和配套不足是關键问题。北部湾地区的电子信息等产业厂商仍然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组装生产环节,当地无法配套上游的设计与下游的销售环节。与此同时生产环节中的零件供应和生产外包无法按需求在当地获得配套,这就使得区域内厂商的生产成本增加、风险扩大,最终导致竞争力下降。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北部湾地区的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水平较低,尤其是包括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和生产信息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仅为服务业的五分之一左右,严重低于产业发展需要。
(三)政务环境
北部湾经济区自2006年设立以来,实现了区域内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并积极推出了多种招商引资、产业扶持和简政放权的政策变革,当地政府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但受基础建设和制度因素的制约,许多政策的实施仍不到位。比如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水平不足,部分机关的职能和信息未能实现互联互通,因此当地经营的企业难以实现一站式服务;当地招商引资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不兑现或无法兑现的情况,影响企业进驻意愿和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等。
(四)对外开放
北部湾地区拥有边境口岸的独特资源禀赋,以及众多对外开放政策支持。但在现有港口硬件设施和贸易通道软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首先各类保税港区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出现资金和货物便利程度不匹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资金出入境及外汇服务便利性较高但实物的进出口便利性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通关时间、人员编制等方面的制度性约束,以及对服务中的技术革新利用不足。这些问题除了造成北部湾经济区的港口便利性不足,也进一步导致其运输成本高,相对我国其他港口竞争力不足,部分运输时间、成本敏感的企业运输需求向区域外的其他港口转移,影响经济区的发展全局。
(五)人才创新
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但目前北部湾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市场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利用国外劳动力支持产业发展是必然趋势,但由于签证成本等制度性原因,北部湾地区难以利用邻近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知名高校,当地企业很难以合意的薪资水平,就地招聘从事科学研发、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高质量人才。由于区域内发展水平进一步不平衡,这一现象在南宁以外的城市尤其明显。
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不局限于人才缺失,北部湾地区同时缺乏国家级科研机构、研发平台、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成熟且局限于本地机构之间。一些政府部门对创新驱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高,也从制度上促使当地企业忽视创新追求短期效益。
(六)融资环境
与邻近类似地区相比,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融资规模偏小,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缺乏。这导致区域内上市公司数量过小,无法形成龙头企业,实现对区域产业的带动。此外,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较为突出,本地经济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不足,也导致了面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新创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市场仍处于较不发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