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2019-06-20付丽丽

职业·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技能人才

付丽丽

摘 要: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掀起了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热潮。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思考“双元制”如何在中国落地,对新时期如何做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双元制 技工教育 职业技能培训 技能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德国立法支持、校企共建、企业为主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技术工人的任务,按照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习形式为非全日制,规模约占职业教育整体规模的2/3,学校职业教育的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规模约占职业教育整体规模的1/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值得职业院校借鉴和学习,对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1.培训实施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企业按用工需求招工,与新招录的技术工人签订2~3.5年的免费培训合同。学员在企业学习的时间约占70%,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约占30%。学员在企业以实践操作为主,但也学习理论知识,在职业学校以理论学习为主,同时也进行实践操作。由于德国一些中、小企业不具备开展“双元制”培训的实训条件,就产生了跨企业培训中心,中、小企业可以将企业培训的内容委托给跨企业培训中心来做。跨企业培训中心核心专业一般为3个左右,培训中心每个星期都会为每名学员打分,并反馈给学员所在企业,分数低的学员要向企业进行说明,有的可能影响工资,严重的会影响其职业生涯。

2.培训过程以学员为主、教师为辅

“双元制”培训建立在学员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学员扮演的是“主角”,教师不是“填鸭”,而是引导,扮演的是“配角”。培训的内容并非仅仅是技术培训,而是根据学员工作进程中的任务和要求进行准备,对任务进行分析、规划、组织、实施、质检、修正等,这样才能培训出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的结合。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很强,公办职业学校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管理,工作稳定,在待遇方面与大学教师一样,但要求也很高,需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企业的技术工人考到“师傅”级别的职业资格以后,也可以申请做企业培训师,而且工作方向和薪资会有很大改变。

3.培训考试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

“双元制”培训的考试试题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考试内容包括若干个模块,类似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考试内容都是课上所学的东西,没有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真正做到了用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考试由学校、企业、协会三方组成的考试监委会监考。考试中实操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工业机械工毕业考试,实操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占考试总时间的73.7%,理论考试为5小时,仅占26.3%。学员通过考试后,可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及全国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员没有证书也可以就业,但有了证书工资能达到平均水平以上。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职业教育面临弱化。现在德国的年轻人比较浮躁,不愿意学习,习惯打打闹闹。45%的年轻人更喜欢选择读大学,但实际不需要这么多人去学习精英教育,“学不致用”。有的企业招收的学员减少了25%~28%,他们会给年轻人做顾问,以降低其浮躁心理。二是师资不足。现在42%的教师超过50岁了,10年后将面临巨大缺口,年轻人虽然知道当老师好,但不愿意付出多年努力去考取教师资格。三是随着工业发展,一些课程急需改革创新。

二、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由于中德两国的基本国情不同,导致“双元制”职业教育与中国的职业教育差异较大。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更加完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师资队伍素质更高,技术工人主动学习意识更强,各企业待遇水平差距更小。中国的创新发展意识更强,职业教育体制更加灵活,学校硬件水平更好。因此,学习德国的“双元制”不可能照抄照搬,但可以學习借鉴其部分模块和做法。因此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

笔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应突出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标准化,其中的要求包括规模的标准化。目前,国内部分技工院校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没有达到国家标准,主要表现在规模小、师资缺,这也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结合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优化职业技能培训布局,科学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集中投入建设资金,统一规划专业设置,共享实训设施设备,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做大做强,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式

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以来,大部分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取消了,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还不完善,这对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等影响很大。建议未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一方面,落实企业认定自主权,并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落实技能型人才待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以职业院校为主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

3.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

在德国,一个好的企业一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德国企业认为“企业最好的员工一定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所以,应不断增加对职业培训尤其是企业职工培训的投入,让企业尝到技术工人素质提升的甜头,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对职工培训的投入。建议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组织企业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培训,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4.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严格按照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深化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保证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70%左右。同时,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加强督查检查,维护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秩序,推进技工教育由注重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型。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指导各地和技工院校不断提高一体化教师的比例,聘请能工巧匠以客座形式任教,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加强技工院校长和专业一体化教师培训,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技能大赛等活动,引导技工院校教师主动提升素质。做好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扩大正高级职称试点范围,提高技工院校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劳动就业培训中心

(吉林省劳动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技能人才
加强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断层”难题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欲成 “大家”, 先为 “小匠”
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讨
智能手机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