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D1、MAP2K4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
2019-06-18娄欢武明莉刘芳杨小风
娄欢,武明莉,刘芳,杨小风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或者病死率等生存预后指标不佳,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可达372~483/10万人左右[1]。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能够导致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缩短,增加患者 3 年内的病死率[2,3]。
在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肿瘤相关蛋白的改变,能够影响子宫内膜腺体细胞的分化、凋亡等过程。蛋白激酶D1(PKD1)能够通过促进癌细胞内的肿瘤相关蛋白激酶的激活,提高癌细胞上游转录基因的活性,导致癌细胞的增殖速度的加快;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4(MAP2K4)能够通过影响癌细胞内的MAPK/p38信号通路,稳定癌细胞的凋亡和浸润过程,抑制癌细胞的过度浸润导致的临床病情的进展[4,5]。部分研究者探讨了PKD1在卵巢癌或者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认为PKD1蛋白的表达浓度的上升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进展密切相关,认为PKD1蛋白的表达上升能够导致卵巢癌患者远期病死风险的上升[6],但对于PKD1蛋白、MAP2K4蛋白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的分析研究不足。为了揭示相关因子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从而为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本次研究选取病理科于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探讨了相关指标的改变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病理科于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符合要求的4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 (对照组)。
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38~65岁,平均为54.1±9.4岁,国际妇产联盟分期(FIGO):Ⅰ期 22例、Ⅱ期26例、Ⅲ期19例、Ⅳ期13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8例、中分化31例、低分化3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54例。对照组,年龄35~65岁,平均为52.1±11.5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⑴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标准参考《妇产科学》第八版中的诊断标准;⑵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未接受放化疗、免疫治疗;⑶对照组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⑷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⑴伴有卵巢及盆腔等部位的其他恶性肿瘤;⑵未经病理学检查证实;⑶资料缺失不能纳入统计分析。
1.2 免疫组化染色及判断方法 所有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后作连续切片,厚度约为4μm,采用免疫组化链霉卵白素一生物素复合体法 (strep avidinbiotin complex,SABC法)染色,二氨基联苯胺(diamionben zidene,DAB)显色。 PKD1 蛋白、MAP2K4蛋白通用型二抗以及SP试剂盒和DAB显色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以阳性片及PBS代替一抗分别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高倍显微镜下观察PKD1蛋白、MAP2K4蛋白的表达情况,具体染色步骤严格按照SP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PKD1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MAP2K4蛋白的阳性着色表达于细胞质,呈黄色、棕黄色、褐色表达,⑴根据着色强度:0分为无色、1分为淡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褐色、黑色;⑵根据阳性细胞比例:阳性细胞数目所占比例≤10%为1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11%~50%为2分、阳性细胞数51%~75%为3分、阳性细胞数所占比例>75%为4分,两种积分相乘总分<3分为阴性、≥3分为阳性。
2 结果
2.1 两组标本的PKD1蛋白、MAP2K4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KD1蛋白、MAP2K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5%、50.00%,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KD1蛋白、MAP2K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0%、8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KD1、MAP2K4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恶性程度指标的关系 低分化、FIGO分期(Ⅲ期+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KD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的高于高中分化、FIGO分期(Ⅰ期+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标本的PKD1蛋白、MAP2K4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n(%)]
表2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K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恶性程度指标的关系
低分化、FIGO分期(Ⅲ期+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1/2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MAP2K4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的低于高中分化、FIGO分期(Ⅰ期+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1/2的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见表 3。
表3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MAP2K4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恶性程度指标的关系
3 讨论
子宫内膜腺体细胞的持续性异常分裂,能够促进子宫内膜来源恶性肿瘤的发生,特别是在合并有雌激素受体敏感性上调的患者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更高。临床上的长期观察认为,子宫内膜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45%[7],包括手术在内的相关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后的无瘤生存时间不足36个月[8]。免疫靶向治疗能够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抑制肿瘤的复发,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预后水平[9]。而本次研究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的相关因子的表达分析,能够为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PKD1蛋白主要存在于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者间质细胞中,PKD1蛋白的表达浓度的上升,能够提高癌细胞核转录基因的活性[10]。PKD1能够通过促进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改变,进而提高癌细胞的浸润和自我增殖的能力。基础领域方面的研究还认为,PKD1蛋白的表达浓度上升,能够提高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对于基底膜的突破能力,导致癌细胞转移能力的提升[3];MAP2K4是MAP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其对于下游P38蛋白或者JAPK蛋白的调控作用,能够稳定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避免癌细胞的过度增殖[4]。MAP2K4能够稳定肿瘤干细胞的活性,抑制肿瘤干细胞的激活导致的妇科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进展[11]。部分临床研究主要通过免疫组化分析了PKD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认为PKD1蛋白表达浓度的上升能够导致癌细胞过度分裂效应的发生[6],但对于MAP2K4的分析研究不足。
本次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发现,PKD1、MAP2K4在子宫内膜癌病灶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的改变,其中PKD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的上升,而MAP2K4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明显的下降,提示了PKD1、MAP2K4的表达异常均能够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汇集不同的相关文献,笔者认为这主要与PKD1、MAP2K4的下列作用有关[12-14]:⑴PKD1的表达上升提高癌细胞内多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癌细胞的分化异常、凋亡抑制;⑵MAP2K4的表达下降,影响到了下游JAPK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导致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的调控紊乱。赵彩琴等[15]研究者也认为,在子宫内膜癌病灶组织中,PKD1的表达阳性率可平均上升30%以上,特别是在短期内肿瘤范围扩散较为明显,子宫内膜腺体细胞浸润肌层的患者,PKD1的表达上升更为明显。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分析研究可见,在癌细胞分化程度较差、临床分期较晚、发生了淋巴结转移等人群中,PKD1的表达阳性率较高,提示了PKD1的表达对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这主要由于PKD1的表达提高了癌细胞浸润能力,导致癌细胞的分化成熟能力异常,并提高了癌细胞对于盆腔内淋巴结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但本次研究并未发现PKD1蛋白的表达与癌细胞浸润子宫肌层的关系,提示PKD1的表达并不能提高癌细胞突破子宫基底膜组织的能力。在分析AP2K4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过程中发现,AP2K4的表达缺失与癌细胞的分化障碍,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的进展,提高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癌细胞浸润子宫肌层的能力。但部分研究者并未发现MAP2K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11],存在相关差异考虑与MAP2K4蛋白检测抗体的敏感性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KD1的表达明显上升,而MAP2K4的表达明显的下降,同时PKD1、MAP2K4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