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档案资料的构建和管理措施研究

2019-06-17金洪琼

卷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救灾档案资料灾害

金洪琼

摘 要:本文介绍了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档案的种类,分析收集抗震救灾及居民管理档案的意义,针对灾害的特点给出统一思想工作、加强业务指导、主动收集档案、建立长效机制这几个收集各类灾害防治救灾档案资料的方法。同时结合新常态下的需求,提出顺应业务发展、建立档案规划、拓宽信息渠道、挖掘档案信息、加强科技支持力度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见。

关键词:地震灾害;档案;方法

1 引言

九寨“8.8”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及九管局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深入灾区调研,有序开展灾情调查与信息的收集,地震造成九寨沟景区三社区4人死亡1371人受灾,景区生态、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29.04亿元,间接损失183.06亿元。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对于指导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总结救灾经验、科学开展灾害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灾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九寨沟灾后重建,景区村寨风貌恢复提升打造,减灾救灾工作对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档案的种类和管理意义

在这次九寨沟“8.8”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中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党和国家领导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进行指挥的重要批示、指示和讲话稿以及会议纪要、宣传报道、活动照片、录音、录像。2)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人对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批示、指示和讲话稿以及会议纪要、宣传报道、活动照片、录音、录像。3)各级党委、政府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出的重大决策、制定预案和监测方案等文件材料。4)地震基本参数及图件。5)会商会议及各种专题会议材料。6)抗震救灾现场和应急救援工作材料。7)各地新闻媒体对地震部门的采访和报道材料。8)灾后重建的规划、实施、管理等相关文件材料。9)相关出版印刷材料。10)相关音像视频材料[1]。

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反映了地震发生时的情況、记录了救灾过程、灾后重建等内容,建立和管理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地震灾害损失实情。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全面记录了地震爆发前、地震中、地震后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包括记录了由地震引起的人员伤亡、建筑损毁、地质破坏、财务损失等情况,见证了地震给人类生态文明带来的巨大破坏力。通过灾后档案资料管理,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2]。

2)为今后的防灾与重建研究工作提供资料。地震研究者可参考抗震救灾档案里的地质、地貌以及水源等相关资料,研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征兆,预防地震的发生,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地震救灾档案资料可对今后的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数据,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上,一些历史资料能为其在抗震设计上提供依据。

3)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相关部门通过总结地震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抗震救灾提供服务。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地震专题研究小组根据唐山抗震救灾的档案资料,整理出12个专题共90多条建议,其内容包括震后人员的搜救、伤员的救治、震区卫生的防疫等,这些宝贵意见对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4)弘扬民族精神。地震发生后,在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通过构建和管理这些抗震救灾档案资料,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让人们铭记美德,懂得感恩 。

3 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档案资料构建

地震具有紧急性、巨大破坏力、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等特点,面对如此严峻的条件,如何构建抗震救灾档案资料,以下给出了几点意见:

1)统一思想工作。各级单位部门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档案构建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展开灾后档案重建工作。同时及时更新现有理念,把握档案工作发展趋势,更有效地记录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各方面的档案资料,为指导抗震救灾提供档案服务。

2)加强业务指导。档案收集和整理是抗震救灾工作的一大重要内容。为了加强档案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可设立重点区域档案工作为示范点,为档案收集和管理发挥示范作用,并组织人员现场观摩学习。组织档案收集和整理培训会,有秩序、有效率的开展抗震救灾档案的构建工作。现场指导地震档案业务操作规范。

3)抗震救灾档案主动收集。震后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安排部署灾后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清查存在安全隐患的档案,并进行整理、清点和核对。档案馆负责人检查库房和档案,指导灾区资料的管理和接收工作,迅速开展党政机关发文、抗震救灾工作部署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者通过赶赴受灾现场进行拍摄、录音、视频采集等工作,全方位收集抗震救灾资料。

4)建立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建立是抗震救灾档案资料构建工作的重要保障。从制度上落实工作能够提高各部门和社会业界的重视,能确立各分管领导并落实档案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和参建单位的工作职责。长效机制能明确规定业务范围和标准,为确保抗震救灾工作中各类档案收集齐全,做到规范归档、安全保管提供保障。

5)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以“魅力乡村”、“幸福新家园”建设为核心,把景区旅游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灾后重建计划,科学管理和安全实施,深入灾区调研,有序开展抗震救灾信息的收集、为灾后重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景区民房修复加固补助发放、灾后景区居民生活补足发放、灾后重建资金与物资发放、居民失业与就业统计、在校学生补足发放、景区居民人员结构统计等工作。

4 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管理

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档案是国家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档案当下的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减灾救灾服务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加强对其进行有序管理,是新形势下抗震救灾工作档案管理的需求。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如何管理抗震救灾档案资料:

1)顺应业务发展,加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档案规划。档案要在减灾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要认清当下形势,紧跟业务发展需求,加强自身建设。以档案追溯来检查工作成果,促进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其次要增强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管理意识,提出面向基于减灾救灾业务应用的发展规划。

2)拓宽渠道,完善档案内容。拓宽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档案信息渠道,与成员单位建立档案资料信息共享渠道,与时俱进地扩展档案归档内容,全面收集不同阶段抗震救灾工作的历史资料,是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档案资料管理的关键环节。

3)挖掘档案信息,提升档案资料价值。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档案管理工作应加大对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在以往的抗震救灾工作中会存在缺少大量精准、及时的地震灾情信息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大量的档案资料数据中挖掘出事件的背景信息,从而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4)加强科技支持力度,提升档案服务质量。通过运用数据库存储技术,实现支持文档类、表格类、基础地理类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存储,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通过搭建档案管理系统,提供权限管理、关键字检索、在线轨道等功能,并实现图形化、列表化等多种数据展示方式。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集中存放,做到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共享。

5 结语

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档案资料全程记录了地震灾害事件与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九寨沟人应对地震灾害的实践活动。它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地震灾害的依据,同时能为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新常态下,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档案的管理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作为,需要顺应当下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对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档案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工作。

参考文献

[1]辛维铎.论加强我国灾难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J].山东档案,2012(01):29-32.

[2]吕小兵.抗震救灾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08):19.

猜你喜欢

救灾档案资料灾害
航母救灾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公路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信息化创新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简述基建工程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策略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有效管理措施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