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以来“三大历史性事件”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意蕴

2019-06-17齐卫平

江汉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里程碑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大历史性事件”的论断,是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作出的崭新概括,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地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三大历史性事件”展示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展示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掌握自身前途命运的历史契机,展示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示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跨越式发展。“三大历史性事件”竖立的三大里程碑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走上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中才一步步清晰明朗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力量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齐心奋进中才得到了锻造和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共识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显著业绩的奋斗中才越来越坚固。

关键词:三大历史性事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

中图分类号:D25;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5-0005-06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三大里程碑。”① 这是一个重大的新论断,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深入研究“三大历史性事件”的里程碑意义,对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在将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斗争中砥砺奋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历史性事件”的概括新在哪里?

“三大历史性事件”是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概括,揭示了观察中华民族为改变自身命运而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新视角。一部近现代中国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抗争、在奋战中站立、从贫穷到富强、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史。这样一部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耻辱、国破人亡的灾难、水深火热的黑暗,也记录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艰辛无比的创业、历经曲折的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演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叙事。

与世界上别的民族不同,中华民族担起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缘于其文明古国的衰败,是特殊历史遭遇的结果。中国历史上,1840年是载入史册但又让中华民族倍感难堪的年份。就在这一年,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击垮了中国,中华民族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断崖式的大逆转。《南京条约》的签订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民族耻辱,中国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黎民百姓遭受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国家副主席王岐山指出:“历史的苦难辉煌是现实的源头活水。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② 大起大落的经历铸就了中华民族不能了却的复兴情怀,重新崛起的决心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改变的复兴动力。

为了民族复兴,无数志士仁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从19世纪发生的鸦片战争,到当代中国进行的伟大革命,时间坐标跨越三个世纪。在这近180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值得铭记的重大历史事件。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曾用“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进行总结: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③ 这个概括以20世纪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为历史线索。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总结性地提出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指出:“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④ 这个概括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发展为历史线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大历史性事件”的论断,与此前党中央关于“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件大事”的概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区别。相通之处是对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一致的认识,区别是它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为历史线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地位,是一个重大的新论断、新概括。

第一,“三大历史性事件”的概括新在它串联起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力量引领社会进步的发展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必然伴随社会前进的步伐,必然刻下人民奋斗的足迹。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力量。然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绝不是无组织、无意识、无方向的自发活动,主体力量与主导力量相结合的历史活动才能结出社会进步的果实。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人民群众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但都以无果而收尾,爱国志士仁人一次次发起变法改革运动,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缺少强有力的主导力量。近现代中国革命呈现两番景象,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划分了历史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才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才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角色使它成为引领中国进步的主导力量,中国人民有了这个主导力量,才在推动社会进步中产生出巨大的主体力量。“三大历史性事件”的发展链串起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主导着这个历史过程不断向前推进。

第二,“三大历史性事件”的概括新在它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契合点。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不是最早建立的政党组织,它最初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与当时许多政党组织相比显得非常弱小和稚嫩,很不起眼。但就是这样一个党却成为叱咤历史风云的强大政治力量,在生死博弈中脱颖而出,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有的先进品质挺立时代潮头。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组织宗旨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谋求自身发展壮大不是它追求的目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才是它的初心和使命。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它的出发点,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它的新起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它的新高度,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契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立党为什么、兴党干什么、强党图什么,答案都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去寻找;怎样革命、怎样建设、怎样改革,行动都要以服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前提。“三大历史性事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其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强烈责任感。

第三,“三大历史性事件”的概括新在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连贯性。从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到1978年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成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伟大斗争序列,革命、建设、改革成为这个伟大社会革命的三部曲,它们一曲连着一曲,一部接着一部。革命为建设创造了前提,建设为改革奠定了基础,伟大社会革命每一步的推进都紧密联系,伟大社会革命每个成就的创造都相辅相成。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不是碎片化的历史,不是断裂式的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⑤ “三大历史性事件”以循序渐进的连贯性揭示了我们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完整性,传递了在将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声。

二、“三大历史性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它的演变有着特定的场景,有着固有的铺展内容以及相应的表现方式。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三个历史事件,分开看都是独立的,合起来看则是一体的。深刻认识“三大历史性事件”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内涵,必须从整体上研究它们究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即这“三大历史性事件”在哪些层面上赋予它们以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三大历史性事件”展示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历史事件是社会变革的引子,剧烈的社会变动凸显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无疑是近代中国重大的历史性事件,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的伟绩带来了堪称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对这场革命始终给予充分肯定。然而,辛亥革命只成功了一半,它破坏了旧世界却没有建立起新世界,中华民国“共和其名,专制其实”的糟糕实践,使剧烈的社会变革半途夭折。孙中山先生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说明20世纪初的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不彻底的局限。“三大历史性事件”超越辛亥革命的地方是它们以共产党人的彻底革命精神,不间断地将社会变革向前延伸,每个历史性事件都以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着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进步。建立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剧烈变动,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广泛地投入到争取解放的革命洪流中,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创造了社会深刻变动的历史场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⑥,中国社会的面貌再次焕然一新。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体制机制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创新发展的轨道。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⑦。“三大历史性事件”促进的社会深刻变动是中华民族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目标勇往直前的历史写照。

第二,“三大历史性事件”展示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掌握自身前途命运的历史契机。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境界,促使民主革命发生新旧转型。在此之前,人民群众的抗争和先进人士的救国不乏英勇壮烈之举,但却始终不能把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主宰使中华民族找不到光明的出路。彷徨徘徊的历史困境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扭转。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事件,毛泽东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⑧ 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性事件,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毛泽东在表述它的重大意義时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⑨ 1978年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事件,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别开生面。“三大历史性事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重大历史关头实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前途命运的把握。

第三,“三大历史性事件”展示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必须从跌倒中站起来,从贫穷中富起来,从富裕中强起来。这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不是敲锣打鼓可以迎来的。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要求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既是阶段性的历史任务,又是具有内在关联的统一使命。站起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不能富起来,站起来了也可能再跌倒;富起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不能强起来,富起来了也得不到国际社会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认可和尊重。站要以富为底气,但富不等于强;富是强的物质基础,强是富的目标追求。中华民族曾经创造的历史辉煌主要不是体现在富裕水平上,而是以卓越的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大历史性事件”的演进,意味着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步入了谋求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从富到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艰巨的使命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现代化为路径,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一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领导中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三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⑩ 从这一论述可见,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就是以“三大历史性事件”为中心。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一个历史的展示,它以内在关联的前进足迹,构筑起中华民族通向伟大复兴的胜利之路。

第四,“三大历史性事件”展示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11 从鸦片战争起,落伍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渐行渐远,近代爱国志士仁人有“求强自富”的呼喊,有“媲迹欧美”的壮志,有使中国在“地球上成一头等强国”的雄心,却总是难以改变中国的落后现实,中华民族根本不能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建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在嬗变中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历史性事件,它“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2。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掌握自身前途命运、巍然屹立于世界的历史性事件,中国共产党人曾以“赶英超美”表达追赶时代的决心,虽然由于被迫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历史局限,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曲折的经历使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努力受到影响,但取得的成就为追赶时代潮流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世界和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性事件,改革开放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随着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治理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三大历史性事件”展示了中国一步步赶上时代的前进足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被世界讥贬、冷落、歧视向受赞誉、敬佩、尊重的历史性转变。

三、为什么说“三大历史性事件”是三大里程碑?

里程碑,简单说就是一种标志性的印记,它在事物发展中具有值得永久铭记、永远纪念的开创性意义。历史是由一连串事件构成的发展运动,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都会对历史产生影响,但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着差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当然意味着它分量厚重,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事实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

在理论研究中,学者们经常用“里程碑”一词来揭示历史发展中一些事件的意義,比如说古田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在重大历史转折中的里程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觉醒的里程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等等。党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也有用“里程碑”的评价来揭示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的,例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江泽民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13 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14。这些重大事件被赋予里程碑的意义都符合客观事实,因为它们确实在历史发展中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以“里程碑”来定位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历史性事件”,涵义深刻之处在于把我们党的使命担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社会、人民共命运的特殊品质。这就是“三大历史性事件”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意蕴,它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对近现代中国作出的杰出贡献以“三大历史性事件”为中心,“三大历史性事件”竖立的三大里程碑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激动、欣喜、希望和光明。

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走上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正确道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持什么样的方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事关前途的根本问题。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方向把握和道路选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三大历史性事件”的里程碑意义,在历史比较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其一,近现代中国曾经历了两次建国实践,一次是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一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两次建国实践出现了两个结果:中华民国的创制虽然代表历史的进步,但却没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则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一步步扎实前进。其二,近现代中国曾面临着两次重大历史关头何去何从的抉择,一次是鸦片战争遭遇挫败后的迷失,一次是社会主义建设经历曲折后的觉醒。两次历史抉择出现了两种局面:前一次,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没有找到出路;后一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抉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三大历史性事件”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5,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改变命运、扭转乾坤、勇往直前的正确道路,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了民族复兴屡遭挫折的历史迷途。

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中才一步步清晰明朗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艰难险阻伴随着前进的步伐。鸦片战争后许多先进的中国人预设奋斗目标,总是以世界上别的国家为瞄准对象。19世纪末维新变法模仿日本,20世纪初清末宪政取法英国,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人士以美国为榜样,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又把法国作为蓝本,虽然都不失进步意义,但每个目标憧憬最后都化为幻影。客观地说,近代中国人确立的这些目标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体现了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心志。它们之所以不能如愿以偿,错不在这些目标本身,而在没有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具体化,因此没有为中国人民揭示清晰的行动方案,难以焕发全体民众的奋斗激情。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了胜利,但社会主义建设照搬苏联模式却没有成功,经历曲折的实践影响了正确目标的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通过实践的深入发展而逐渐确立,从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党中央提出“三步走”战略、“两个一百年”愿景,再到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两个十五年”的奋斗目标,使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目标的预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要求紧密挂钩,从而激发出强大的奋斗动力。“三大历史性事件”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民从日益清晰明朗的奋斗目标中越来越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到哪里去,越来越明白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什么、如何把握、怎样实现。

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力量,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齐心奋进中才得到了锻造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曾经有2000多年创造过领先世界的辉煌,民族能力的卓越有史可证。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智慧彰显了卓越的民族能力。进入近代历史后,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腐朽反动政府的统治下,人心涣散,力量内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形不成合力。90多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的一大特征就是将广大中国人民凝聚起来,改变了长期一盘散沙的局面,团结人民齐心协力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使许多几乎难以想象的事成为了现实,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在战胜各种风险、应对各种挑战中,我们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经受住考验,不断提升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三大历史性事件”是中华民族一步步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里程碑,中国人民正是在“三大历史性事件”的演进中不断增强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能力。

第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共识,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显著业绩的奋斗中才越来越坚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16 中国梦不是幻境,理想共识是梦想成真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动力。历史昭示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说建立新中国就是党在革命时期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共识的话,那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共识。“三大历史性事件”竖立的三大里程碑是中國共产党出发、又出发、再出发的标识,从建立中国共产党,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再到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创造显著业绩的奋斗使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越走越踏实,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不懈奋斗的普遍共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四个自信”,必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四、结语

今年适逢五四运动100周年,深刻认识五四运动以来“三大历史性事件”的思想意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很有说服力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重大问题。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成功,是选择了先进政党、选择了科学思想、选择了正确道路的结果。历史昭示我们,特殊的使命决定特殊的担当,特殊的奋斗才有特殊的收获。像中华民族这样从辉煌、衰败再重新走向辉煌的事情,世界上绝无仅有;像中国这样从领先世界,到落伍时代,再到勇立历史发展潮头的壮举,也是人类社会罕见的奇迹。历史就是过往的故事叙说,“三大历史性事件”叙说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殊使命的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好“三大历史性事件”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17 “三大历史性事件”构成这场接力跑的三次传棒,后一个事件接住了前一个事件的递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实现了代代相传。作为第三个里程碑的历史性事件,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没有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还有30年的路要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迈上了伟大复兴新征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一茬接着干。中国人民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迈气概,中华民族有不实现目标不放弃的顽强毅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才能使中国人民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注释:

①⑦1117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

② 王岐山在“2018从都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1日。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④14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33—434、524页。

⑤15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⑥⑩1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2、342—343、342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页。

⑨ 《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16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7、24—25页。

作者简介: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41。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里程碑
杭州2022年亚运会筹办工作重要里程碑任务
国际项目的里程碑付款管理
从文献记载看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高峰时期
基于服务水平的我国快递发展现状分析
里程碑时刻
新一轮军改“里程碑”式首秀
浅谈军工建设项目全周期综合管理
漫步人生路
汽车工业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