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记载看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高峰时期
2017-11-11吕蕾
吕蕾
【摘要】本文从文献记载中,对蹴鞠运动自第一次高峰期之后的发展和提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借鉴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通过对随后唐、宋、元等时期蹴鞠运动形式和特点的介绍和分析,充分展示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关键词】蹴鞠 唐宋时代 里程碑
从汉代蹴鞠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从规模、还是规范程度,当时的蹴鞠运动达到了我国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到了唐宋元辽金时代,其发展的程度则更进一步,达到了最高峰。
首先,随着蹴鞠技术的发展,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进。唐代的鞠己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艺较之唐代又有提高,据《蹴鞠谱》和《蹴鞠图谱》的记载: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香皮十二”片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四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可见,宋代的鞠的做法虽然仍是经过水揉火烤,但缝制鞠的皮子因为达到了12块,使其更接近圆形。古代的衡器为16两1斤,14两约合现在的430克,与现在足球比赛用球的重量基本相近。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出现了更为专业化的蹴鞠书籍。宋元时代的蹦鞠专业书籍己更为多样化。现存的共有三本:一是《事林广记·戊集》,作者是南宋人陈元靓;二是汪云程编写的《蹴鞠图谱》,又名《打球仪》;三是无名氏的《蹴鞠谱》。这三本书多次提到足球专业组织一一圓社。据《蹴鞠谱》说,一个人参加了圆社组织,就可以五湖四海到处游逛了,因为许多地方都有圆社。圆社对他们进行技术考核,通过后即可接待。从《蹴鞠谱》等书中还可以看出,宋代足球很重视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蹴鞠不只是可供娱乐,也有健身和培养思想品德的作用。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这些专业书籍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当时蹴鞠的具体形制。
第三,蹴鞠形式的多样化较之汉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蹴鞠的形式就已很丰富。当时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无球门的蹴鞠活动,另一种是带球门的蹴鞠比赛。第一种又包括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公元664年以前就已经外传到日本去的“打球”。它是不用球门比赛的蹴鞠。有十种比赛方式,从“一人场”起到“十人场”止。也有的称其为“一般场户”。
第四,这时的蹴鞠已经进入了商业机制,由于蹴鞠深受人们欢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起了促销文章。据史料记载,在汴京城,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据《蹴鞠图谱》的记载,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有24种,《蹴鞠谱》中记载的有41种。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蹴鞠的繁荣发展状况。
第五,宫廷的蹴鞠较具特色。宋元时期,爱好蹴鞠的帝王与大臣亦不乏其人。钱选所临苏汉臣之《宋太祖蹴鞠图》,表现的就是太祖、太宗、赵普、郑思、楚昭辅、石守信六人在一起蹴鞠的情景。图中不见球门,故这种“六人场”当是“一般场户”中的踢法。北宋宣和时的李邦彦也是极喜好蹴鞠的一位宰相,他曾自称“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因而被时人称为“浪子宰相”。
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北宋时确有个在圆社蹴鞠的高俅,也确是因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的大官。这事记载在王明清的《挥鏖后录》中。高俅因踢球而发迹,使我们知道,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代礼仪中规定,朝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杯酒之后,足球艺人便上场表演踢球。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中还记载了一个与高俅一样靠踢球升了官职的人物柳三复。柳三复是个秀才,踢得一脚好球。他的官运不亨通,几年选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便想走这条门路获得一官半职,但又拿不出钱财贿赂丁谓的门房求得接见。于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谓家球场的墙外。一天,丁谓踢的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还丁谓,管门的人只好让他进去。他见了丁谓之后,把手中的球抛在空中,一面脆拜,一面用肩、背、头顶球,球一直未坠落在地。丁谓看了这种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复也就在哈哈大笑中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宋代的宫廷中还建有足球队,在朝延举办的各种盛会上,往往就有足球队出场表演。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足球队的队员,分为三等:第一等称“球头”,第二等叫“次球头”,第三等为一般队员。每队有“球头”一名,“次球头”两名,一般队员十余人。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宫廷足球队。
第六,蹴鞠活动进一步平民化,并出现了专业的民间组织。宋元民间蹴鞠十分盛行,北宋时,开封的百戏活动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艺人,初春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的景象。
南宋时期,民间蹴鞠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蹦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更有“路人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可见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之广。当时的民间还出现了足球组织,时称“齐云社”或“圆社”。齐云比之踢球高入云端,圆社则更为形象。据《蹴鞠谱》的记述,该球社在京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着“若论风流,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这些话都是对球社的反映和称誉。参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卫生。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足球协会了。民间足球组织的出现,更使这项运动趋于社会化。它从军队、宫廷的专业队,更进一步普及于民间。
到了元辽金时代,市民的蹴鞠活动亦很兴盛,而且还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元曲中就有很多描写当时市井闲人蹴鞠活动的情况。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曾在内蒙的辽基中,发现了当时蹴鞠活动的壁画。从画面的布局看,应是一般的“白打”踢法,说明在辽代的北方少数民族中,蹴鞠活动也较为普及。
综上所述,在古代蹴鞠的发展史上,唐宋时代的蹴鞠运动堪称中国古代蹴鞠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峰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