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对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影响
2019-06-17范增平
范增平
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是控制患者病情,延缓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治疗手段,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肾功能衰竭患者体内小分子毒素、水分以及其他代谢产物、外源性毒物,围血液透析质量对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3]。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异常多与围血液透析期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不科学有关,研究比较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的31例围血液透析期给予常规护理患者与31例围血液透析期给予系统护理患者单位时间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论证血液透析患者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干预实施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围血液透析期护理干预类型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实验组(系统护理)。实验组31例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在32~65岁,平均(46.12±1.12)岁,原发疾病类型:有13例患者为慢性肾炎,有10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有8例患者为高血压肾病。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为(46.11±1.11)岁,原发疾病类型:有12例患者为慢性肾炎,有11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有8例患者为高血压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类型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医师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患者均符合相关肾系疾病临床诊断标准,肾系疾病均发展至终末期,需持续性行血液透析治疗,在征得患者、患者家属、医院伦理会同意的情况下开展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精神障碍患者。(2)排除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或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3)排除合并心、肝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均围血液透析期给以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前测量患者血压、心律,患者血压、心律等生命指征平稳的情况下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每隔30 min测量一次患者血压、心率以保证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生命指征平稳。若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血液透析设备报警,护理人员应及时处理排除故障。
1.3.2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以系统护理,系统护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流速度护理:导致血液流速缓慢的原因较多,针对不同原因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对于静脉针靠近血管壁、静脉针穿刺不当,损伤血管壁致血液流速缓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重新进行静脉穿刺;对于个体自身血管因素致血液流速缓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好血管保护工作,血液透析治疗24 h后对穿刺血管给予局部热敷;对于循环血容量不足致血液流速缓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循医嘱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必要时应遵医嘱为患者输入适量浓缩红细胞。(2)无肝素透析护理:在无肝素透析前护理人员应先给以患者0.9%氯化钠注射液间断式冲洗透析器以及管路,冲洗间隔时间应超过凝血时间的2倍,护理人员应合理记录冲洗过程中氯化钠注射液输入量。除此之外,应进行超滤处理以避免患者发生肺水肿。若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血凝状态护理人员应立即终止血液透析并给予回血处理,再次行血液透析治疗前更换透析器、管路。(3)高凝状态护理:血液透析前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透析器及管路进行预冲,预冲结束后再给予含有100 mg肝素的1 000 mL0.9%生理盐水再次预冲20 min,预冲过程中预冲液应在透析器及管路内停留一段时间,预冲结束后行血液透析治疗。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情况[例(%)]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总发生率,根据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程度不同共分为4级,0级:透析器及管路内未出现凝血。I级:透析器及管路内出现少量纤维丝凝血。II:透析器及管路内凝血较为严重,有一半以上透析器及管路出现纤维丝凝血。III级:透析器及管路内凝血严重,需更换透析器。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I+II+III)/总受检者×100%。
(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血液透析期局部出血、内瘘闭塞、穿刺部位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21.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情况比较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0级例数多于对照组。
2.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血液透析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实验组1例局部出血、1例内瘘闭塞、1例穿刺部位感染,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局部出血、4例内瘘闭塞、4例穿刺部位感染,共有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9.68%)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26%),χ2=4.769,P<0.05。
3 讨论
近些年我国临床实践显示血液透析患者围血液透析期透析器及管路易发生凝血,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穿刺部位出血、穿刺部位感染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液透析患者治疗风险,降低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和血液透析治疗效果[4-5]。常规围血液透析期过程中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为护理人员检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指征,以保证患者围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各项生命指征平稳[6-7]。
围血液透析期系统化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给予患者更为全面的护理干预。临床研究认为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液流速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在影响个体肾功能的同时可影响机体内分泌功能,血液中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炎性因子增多,从而增加血液粘稠度[8]。(2)无肝素透析过程中未使用抗凝剂,无抗凝剂的使用可进一步增加血液粘稠度,因此对于肝素过敏、高危出血倾向患者均应使用无肝素透析[9]。(3)血流量不足,血管条件不佳、穿刺不成功均可造成血泵停转,从而引发凝血[10]。围血液透析期患者针对上述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干预,可有效保护静脉穿刺血管,控制血液透析患者血流速度,保证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正常循环[11-13]。本次研究显示围血液透析期系统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为6.45%,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围血液透析期患者提升护理干预质量,给予系统护理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