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2019-06-14程静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

程静

摘要: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尤其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创作中,如何把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只追求历史真实,忽视了艺术本质的趣味与自由,那么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便会变得僵硬和呆板;但若一味追求艺术真实而忽视历史事实,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定是形而上的,是经不起推敲的。

关键词: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   艺术创作

中圖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61-02

在美术创作实践中,以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其历史也是源远流长。这一类作品所反映的大都是发生过的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例如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又如唐朝的阎立本所创作的《步辇图》等。然而,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并非完全都是真实的历史,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掺杂艺术家自己的体会、感悟以及情思。我们强调艺术之真,但这个真却并非对现实的照搬照抄,而是艺术家综合各方面因素之后有的放矢的结果。

一、“艺术真实”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了“艺术真实”这一概念,他将历史和诗进行比较,然后指出:“写诗比写历史更有哲学意味,也应被更严肃的对待;诗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事,但历史叙述的却是个别性的事。”即诗人并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简单地、机械地复制和记录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富有创造性地模仿和再现现实世界。

关于这一文艺理论概念,在我国,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最直接的来源,他指出:“文艺作品反映生活,但它所反映的生活却可以并且应当比普通的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典型,所以也更带有普遍性。”由此可以看出,他赞成“艺术真实”这一文艺理论观念,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如何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创造“艺术真实”,也就是将生活中的表象聚合起来,将表象中的冲突和矛盾典范化,继而创作出艺术作品。

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所谓“历史真实”,说的也就是真真切切的已经发生的,没有经过一点修改和完善的历史事实,是最本真、最直接的纪实。“艺术真实”则是指由艺术创作者从真实的生活里对生活表象通过提炼、加工、重组等一系列艺术创作活动生产出来的,艺术家运用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来映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实质的、普遍的真实现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是不一样的,它用假设性情景来体现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从这一方面来看,可以说它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够反映生活的真实,但又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对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言,艺术真实即使再怎么主客观相结合,也无法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场景。再伟大的艺术家对历史现场的“重建”,也只能是一种徒劳而已。在艺术生产实践中,画家的主观意图和个体色彩不可避免的会被带入进创作中,所以,艺术作品实际上是客观事实与艺术家主观情思相结合的结果。所以,就算很多美术作品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和内容,也并不能将其所表现、所描绘出来的艺术真实等同于历史真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完全割裂开来,认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完全不沾边的,而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将历史真实与艺术家的主观情思融合起来,在这种主观情思的催动下,既能将艺术真实那种触动人心灵的力量表现出来,又能展现出历史之真,帮助观者更加深入、更加鲜活的理解历史。

虽然艺术无法“复制”历史,但是,艺术真实完全可以触摸到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核。因此,艺术真实以对主客观的高度结合,来探知历史事件的真相和人类心灵的秘密,得到的往往是其灵魂层面的收获。

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言,艺术真实抵达的是它的精神事实。

三、如何把握“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关系

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家不可能将历史照搬照抄进画面中,好的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应该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相结合,所以,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间关系的把握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尊重历史真实

首先,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尊重历史事实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真实为创作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因为每件作品都是艺术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感受的物化结果,不论从主观看还是从客观看,艺术都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的艺术实践,如果失去了历史真实这一基础支撑,那么所生产出来的作品,必定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只能是脱离了历史的凭空臆造,是形而上的。

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的优秀代表作《梅杜萨之筏》,即取材于1816年法国政府派遣的巡洋舰“梅杜萨号”前往圣·路易斯港但因舰长缺乏经验指挥错误而使船只不慎搁浅最终造成惨重灾祸的真实事件。席里柯将这一悲惨灾难作为他的创作素材,为了创作的真实性,他亲自到西非沿海,体验和观察那里的自然情景,造访海难中的幸存者,甚至去医院观察重危病人垂死痛苦的惨状,对病人进行写生,用真实的尸体入画,聘请海难幸存者中的木匠扎制木筏作小模型,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反映这场惨剧的真实。所以这幅画作第一次展出时所产生的轰动效果,怕是连席里柯本人在当初创作时也预料不到。不管过去多少年,当人们站在这幅名作前,看着画面中遇难者的垂死煎熬,就会不自觉的被画面中的悲剧气氛所感染,似乎能感受到濒临死亡的恐惧和挣扎求生的痛苦。所以,虽然艺术创作不可能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但是经过艺术加工,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支撑,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是成功的。

(二)虚实结合,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合理融合

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存关系,也不归在同一层面。历史真实归于具体层面,是真真切切的,已经发生的,没有經过一点修改和完善的历史事实,如若不然便是虚构的,是假的;而艺术真实是在假设性建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隐含的真实,属于抽象层面,只要其体现出的历史具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可以说它是真实的。我们不能否认历史真实的重要性,但在艺术创作中,尤其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创作中,艺术真实才是更应该被重视的。如果只追求历史真实,忽视了艺术本质的趣味与自由,那么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便会变得僵硬和呆板。但若一味追求艺术真实而忽视历史事实,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定是形而上的。所以在艺术创作中,要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把握好“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这在《梅杜萨之筏》中不难看出。

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同样也能看出。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在构图上并没有拘泥于一幅图描绘一个场景的固有模式,而是打破了时空观念,运用了屏风、长案甚至床榻等物体将画面做了分割,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情景置于同一画面中。画面中的韩熙载的面部神态的描绘也是十分传神,各个场景中他始终都是眉头紧锁,一副神思恍惚、神不守舍的模样,这种神态与整个夜宴的歌舞升平和繁华热闹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既描绘出韩熙载在那种境况中表面享受夜宴实则内心百般无奈与烦懑不堪的复杂心境,更因此提升了这幅作品的内涵。绘画是一种静止的艺术,画面中所描绘的也是静止的图像,但是顾闳中用这种艺术加工方式,将不同时间的不同场景置于同一画面中,将整个夜宴的场景都展现在观者眼前,让观者仿似亲眼目睹了宴会始末,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比单独表现要大的多!

四、结语

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肯定无法摒弃虚构,但是在创作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时,我们既要肯定虚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要注意不能随意修改历史。艺术虚构不是随意虚构,而是在掌握了充分的历史事实后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构,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历史进行分析,认清其本质,在这种前提和基础上,才能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因此,不管是西方美术还是中国美术,在处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这两者的关系时,无论是偏向历史真实多些还是更倾向于艺术真实,所不能违背的基本原则便是必须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在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下,通过艺术加工,才能创作出能够直达观者心灵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梁生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碰撞[N].发展导报,2017-01-17:(011).

[3]王子轩.想象与现实——对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的赏析[J].西部皮革,2016,(18):149.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艺术创作说明
“融合”不等于“覆盖”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黄河口芦苇画的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真丝手绘创作——丝绸上的奇光异彩
浅谈戏剧灯光创作中的观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