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包山楚简书法特色
2019-06-14孔楠楠
孔楠楠
摘要:包山楚简的文化内涵极为广泛,笔法简单,中锋行笔,用力均匀,略存古风,字势倾斜,体态扁方,结体排叠绵密,呈现圆实沉郁之感,并且风格具有多样性:粗旷豪迈,墨色浓重,结体方正;自由浪漫,纤巧柔媚,娟秀细腻;平易含蓄,神采爽朗,含蓄蕴藉等等。本篇论文主要说明了研究包山楚简的时代背景,列举出包山楚简中的一些用笔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包山楚简的书法风格。
关键词:包山楚简 风格特征 章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13-02
一、包山楚简书法特色
根据我们对包山楚简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无纸张,书写记录多以竹片、木椟、帛作为书写承载实物,书写时皆是左手持竹简,右手用笔的方式进行。因木、竹尺寸所限,故此这种方式书写对于书写者书写时将会有更高的要求,需以右手手腕为中心进行活动,而书写者右手腕要在竹简上保持相对固定,左右之间,动静相宜,如此亦能表现出于书法之外的艺术美感。这样的书写方式与后世伏案而书的书法,无论是在整体风貌或是在点画之间都会存在诸多差异。伏案而书,肩膀平直与案相平,故书写时字势多中正平和。但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制约,包山楚简字形多以扁方的形式出现,而且以左低右高的格局为主。这些都是与后代不同书写方式和承载物之下形成的稳定且有别与其时代的艺术风格。书谱言:“篆贵婉而通”。包山楚简文字是未被秦小篆统一之前的六国文字,其文字相对于后世通行的秦小篆字形奇崛而富有变化,加之书写时多取横势和倚侧之势,所以更加凸显出其轻盈飘逸的笔意,书写时使用的先秦文字,其书风有粗服乱发与不计工拙之草创,亦有追求精致和飘逸两种。所以包山楚简的艺术风格也是具有多样性与独到性。在探讨其艺术特色不能一言蔽之。对其进行艺术分析时应当注意其不同书风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同样不能忽视其因所处同一时代,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大体相近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本质上的共通点,当于异同之間来看艺术特点。
(一)用笔
1.起笔
包山楚简其单个木条宽度均不超过一厘米,究其用笔而言多中锋用笔,转折之处会夹杂侧锋之势,起笔之时或直接露锋起笔,如“少”字,笔势突显而使人深感其流畅,顿笔后再行笔。顿笔重之处如“其”,其区别在于顿笔本身并不能完全算作为之中笔法,只是想与露锋起笔的有一种变化,且多于无意之中为之,并没有成为所有书家默认的书法规则,而是像“少”这样字是侧锋起笔,行笔时则变为中锋。便可以证明,在此时顿笔起笔与露锋起笔只是一种由主观审美倾向与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下特殊的书写方式两方面相互参杂而形成导致的结果。
2.行笔
上言,包山楚简宽不足一厘米,观其实物用笔之意因过于微茫不易观察体会,当得意于现代拍照技术,将微观字形放大数倍在究其行笔,便显得容易许多。楚篆当属与篆书以大体系之中,仍然追求婉转而流畅之意。行笔之中仍然以中锋为主,但线条之中却有变化,入笔势轻行笔至线条中部逐渐加重,到达线条末端提笔露锋而出,多有橄榄球之状,墨聚于中部而向两边发散,强化字形动态变化与天真烂漫的艺术特色。其如梭状之线条虽然不在少数,但如皆若此则会显得平淡无华。
3.笔画形态
笔画形态在包山楚简总也是极其丰富,总体以弧线居多,造成了一种柔而不媚之感,因其结字以扁方为主多横势,与用笔画流畅相互补,故柔而不媚之意。有因其弧形各不相同,笔画形态多似“梭”呈现出橄榄球之状,故其呈现了爽利、平淡、稚拙、刚劲等风格。
(二)书风类型
1.率意而为
其起笔、行笔、收笔力度一贯到底,字形大小不一,轻重缓尤为强烈,一改文书中中和雅致之意一股雄壮的气概勃然而出。体势腾挪跳荡,横冲直撞,斩钉截铁,率意恣肆,显示出一种激荡的豪情。撇捺自由舒展,无拘无束随意书写,粗服乱法,不计工拙,结体依照竹简的宽窄之形状变换字型的大小与结构,随意而适,充分体现了书写者的书写时急促之状态。多率性而为,书写时用笔夸大横画,显得粗壮浓重,同时在结体上,使同一方向上数笔互相平行。这种方向的一致性和横画的突出,产生强烈的整体感,于不规整之木条之上微微带有统一之意,整饬美观,饶有趣味。
2.娟秀细腻
包山楚简的总体风格因其圆转之用笔而形成的以弧形为主的线条,本身就呈现一种阴柔之美,加之扁方的结字特点,字字独立且相互之间距离远,字势舒朗,空灵辽阔,前四列的笔画相对细劲,中锋用笔,用笔圆熟迅疾,乍一看就像是无穷无尽的缠绕,撇捺悠然自得,粗细停匀,线条飘拂,很是别致,根据书写者的方便以及字组关系,字距各不相同,但并非致密排列,在整体书法风格之上体现出空疏淡远的感觉。加之先秦文字的使用在气息上给人一种高古淡雅之意。
3.平易含蓄
此作之中,整体线条相差不大,皆丰满而不乏骨力之线条,线条弧形角度相比较更加小,导致整体字更加平正,其中轻重的得宜重之处可透风,疏之处不可走马,有后代长沙马王堆简书于风格之上多有相似之处。中锋用笔转折处偶见侧缝用笔担任丰腴见古,绕有风趣。用笔或重按轻出,或轻入重收,随意多变不激不历,含蓄蕴藉,和稳安详,显示出平淡天真的意趣。行笔自由,笔画疏疏落落,结体用笔都稚拙浪漫,趣味盎然。
(三)书法特色分析
其一,包山楚简非一家一人所书,其书风于不同的简牍之上大有区别,纵观同一时期书风之下,墨迹与碑刻差距无如此之大者,同时期碑版书法,点画平均线条平直且无变化,结体以瘦长为主刻蚀之意明显,多于青铜器之上为铭文即为金文,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墨迹之中笔势连带,俯仰向背,率性而为,碑版之中却是整齐划一,平直方正一丝不苟。根据楚简的文字分布格局看,楚简具有不同于春秋时期晋国盟书的特点,楚简在书写过程中对于笔法的使用更为灵活多样,相比于盟书,竹简的长度较长,左右狭窄,所以楚简上写字更能展示出字体之间在上下间距方面较为充足,左右则尽量撑开的特色。
其二,由于楚简为地下挖掘而出,就埋地下,木条材质吸收水分将墨色晕染开来,形成聚集墨色之处,厚重且有层次质感,所幸地下环境隔绝氧气使得木头并未腐烂,其中仍有大部分完整保留下来,笔迹清晰之简。在一幅完整的系列之中,墨晕染而形成的墨块与其他清晰可见之笔画形成独立与字形结构之外的对比,为其增加了轻重聚散,精致细腻与不计工拙之间的对比,成为反映其率性而为之书风中不可或缺之点。
其三,包山楚简中的字,书写是呈现出长条形,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明显具有横写的特点,后来直到汉代还保持这种特点。著名的汉碑体书法也可以看出与楚简关系密切,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包山楚简内容丰富,整体的章法构思巧妙,布局极尽变化,或舒展开阔,或腾挪跳荡,或紧密相连。浑然天成,看似没有规律可循,实际匠心独具。
二、对包山楚简的取法
第一,在取法包山楚简时,笔法并不是完全照抄包山楚简,而是要以楚简的笔法为基础,并糅合其他书体的艺术特点,侧重于书法的自由性和流畅度。
第二,學习篆书虽然是以小篆为基础,但在作为创作作品在艺术展览中,却都不是精工细描的小篆。楚简帛书的出土,使我们对篆书的创作灵感焕然一新,新颖的书体样式深深的打动了当代书家,所以在创作中力求表现自然挥洒的烂漫,追求丰富的变化,同时不拘泥于原型。
第三,楚简在我国书法形成和演变的历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山楚简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有特色,纪年明确,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乃至于其他国家的文字学、书法学和考古学等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物质资料。在我们现当代的书法创作中,许多风格特征,都可以在包山楚简中找到源头,所以,包山楚简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祖龙.楚书法史(中国先秦区域文字书法的发展与演变)[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
[2]王晓光.秦简牍书法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3]刘俊坡.中国简牍书法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4]郭店楚墓竹简(精装)[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5]李学勤.简帛轶籍与学术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6]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商承祚.战国楚简汇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5.
[9]张光裕,黄锡全,滕壬生.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
[10]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