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略考
2019-06-14李春颖
摘要:柳琴戏是盛行于我国苏北和鲁南的民间剧种,它起源于民间小调“拉魂腔”,因为主要伴奏乐器是柳琴,所以被命名为“柳琴戏”。它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清末得到发展,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成为山东和江苏的主要剧种。柳琴戏也有自己的地域特征,是苏北人民生活的艺术写照。
关键词:柳琴戏 苏北 拉魂腔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137-02
一、柳琴戏的起源与发展
柳琴戏的前身是“拉魂腔”,拉魂腔是山东鲁南的民间小调。早在清朝乾隆年间,鲁南地区的贫苦人,就外出卖唱挣钱,唱的就是“拉魂腔”。“拉魂腔”是两人对唱加问答的形式,伴奏乐器简单,就是一人一副快板掌握节奏,再加上梆子助兴。演唱的内容,是带有祝福性质的吉利话以及简单有趣的故事段子,都是反映中下层人民的平常生活,生动有趣,因而深受普通大众喜爱。
由于这种演唱形式深受欢迎,因此逐渐丰富起来,后来增加了服装,演唱者打扮成戏台人物形象开始表演,乐器也从快板演变为柳琴。到嘉庆年间,拉魂腔变成“对子戏”,原来两个男人组合的形式变成男女组合,出现了“旦角”,再后来,两人组合变成仨人组合,增加了小丑来逗趣助兴。在唱腔方面,因为有了柳琴,有了旦角,唱腔变得丰富而委婉。
到清朝末年,拉魂腔表演已经形成戏班规模,有生旦小丑的角色,有专用的服装道具,有乐队伴奏,人员从最初的两人发展到八到十人,甚至还有相应的表演曲目。表演形式也不再是过去的挨家串门,带有乞讨性质,而是有专业的戏班,在大型集会上进行表演,像酬神节、祈雨会、各类庙会以及去大户人家助兴表演,像祝寿、婚庆庆典、孩子满月等。
民国时期,拉魂腔发展速度最快,在角色方面,从生旦丑三种发展为“生旦净末丑”,配乐、服装、道具也逐步完善,还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曲目,表演场地也逐步从民间、从庙会走向城市大剧院。
民国时期的徐州市,是拉魂腔表演最多、最集中的城市,当时徐州有十几家戏院,都是以表演拉魂腔为主的剧院。徐州市也出现了厉仁清、王素素、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拉魂腔表演艺术家。经典剧目有《小姑贤》《张郎与丁香》《罗通扫北》《英台劝嫁》等,这些剧目有的来自传统的拉魂腔,有的来自章回小说改编,有的是移植于其他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拉魂腔这朵民间奇葩非常重视,将“拉魂腔”改名为“四平调”,1952年正式命名为“柳琴戏”。江苏和山东政府将民间剧团进行整编合并,江苏成立了“徐州市柳琴戏一团”“徐州市柳琴戏二团”,后来扩建为“江苏柳琴戏剧团”。山东也成立了“枣庄柳琴戏剧团”“临沂柳琴戏剧团”。
江苏柳琴戏剧团成立后,创作和移植了大量新剧目,如《墨子》《屠夫状元》《李二嫂改嫁》《杨三姐告状》《大燕和小燕》等。在文革期间,柳琴戏也受到冲击,文革后又得到了发展,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受电视冲击才逐渐式微。
二、苏北柳琴戏的风格
(一)苏北柳琴戏的唱腔
柳琴戏虽然脱胎于山东,但发展于苏北,带着浓郁的江苏特色。尤其表现在唱腔方面。众所周知,山东方言语音都是偏向于粗犷豪放,但柳琴戏的唱腔却带着江苏“吴侬软语”的印记,具有委婉的特点,唱腔时而如山东汉子一样高亢悲歌,时而又如江南女子的吴侬软语如泣如诉,“九曲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是唱腔委婉多变的真实写照。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柔美缠绵,宫调式壮丽明亮,这样就形成了北雄与南秀相结合的唱腔特点。尤其是柳琴戏女腔中,腔尾常出现七度大跳的拉腔,这也是“拉魂腔”名称的由来,因为拉腔具有使听者梦魂牵绕的特点。
柳琴戏唱腔中,还有“想怎样唱就怎样唱”的自由性特点,通常情况下,一段唱腔由八句唱词组成,在拖腔应用上,都是上下句对应,二四六八句有拖腔,男声是下行二度拖腔,女声则是上行七度拖腔。掌握这个规律之后,在演唱中,表演者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组合,因而唱腔具有相对的自由性。
除了自由性之外,拉魂腔还有唱腔的固定性,那就是“拉腔”,男声下行二度拖腔,女声上行七度拖腔。在演唱中要用真嗓,才能突出拖腔的优美,而“拖腔”演唱也是柳琴戏的灵魂所在。
(二)柳琴戏的乐队伴奏
柳琴戏的乐队伴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开始是快板,后来加上了柳琴,再后来就形成了文武场。
柳琴戏的文场伴奏乐器,有柳琴、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其中柳琴最主要。柳琴也叫土琵琶,最初是两根弦,后来通过改良,发展为三弦、四弦一直到六弦,形成了具有高中音的柳琴。
柳琴戏的武场伴奏和京剧一样,有锣鼓、板和铙钹。
柳琴戏和京剧一样,在伴奏上有自己的曲牌,包括水龙吟、苦中乐、绣花牌、朝天子、抱妆台、哭灵堂、鸳鸯戏水和喜临门等十多种。
(三)柳琴戏的表演特色
柳琴戲的表演以轻松、幽默诙谐为主要特色,它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下层人民的朴素生活,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姑嫂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柳琴戏反映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形体表演还是故事情节、人物对话,都带着生活化特色。在表演中,高兴时的唱腔以快板为主,活泼明快;悲伤时用慢板来表现内心的撕心裂肺之痛;形体表演也是将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夸张。道白采用鲁南方言。
在表演程式上,柳琴戏出场时的动作有整鬓、提领、整衣、提鞋、紧腰。还有“单提水”“簸簸箕”“怀中抱月”“浪子踢球”等程式,这些程式动作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最常见的,被民间艺人用夸张的方式进行艺术处理。
和其他剧种不同,柳琴戏对角色的称呼有自己的特色,老生叫“大生”,彩旦是“老拐”,丑角是“勾脚”,“毛腿子”指的是花脸。
三、苏北柳琴戏艺术风格的形成追溯
柳琴戏从一个用来乞讨的民间技艺,逐渐演变成新的民间剧种,它的特殊风格,就是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痕迹,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苏北柳琴戏的风格首先是具有地域特色,苏北和鲁南相毗邻,气候、地理环境相似,因而形成了相似的生活习惯,在语言上也比较接近,因而有相似的审美观。
柳琴戏的前身是鲁南人民沿门卖唱的小调,鲁南和苏北接壤,因此最早接受这种民间艺术。小调的内容是反映鲁南人民的生活,作为近邻的苏北比较熟悉这种相似的生活,因而可以产生共鸣。在历史上,苏北由于地处淮河下游,也经常遭受水灾,背井离乡,沿门卖唱的生活也经历过,因此拉魂腔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容易被苏北人民接受并传播。
柳琴戏的唱腔艺术演变,更多的是有赖于苏北民间艺人。苏北比鲁南更接近“吴侬软语”,苏北的民间艺人将江南语言的柔和与北方的雄浑相结合,才有了拉魂腔的“拖腔”,也正是这种拖腔,赢得了更多观众。
在音乐伴奏方面,能够将京剧的文武场和柳琴戏相结合,也得益于苏北民间艺人,因为我国京剧的起源是安徽徽剧、湖北汉剧为基础的,而这两种剧种都与江苏相邻。苏北民间艺人才大胆创新,将京剧的曲牌、伴奏形式和拉魂腔做了融合。
在表演程式上,一些表演动作,都是我国淮河以北的劳动场景的艺术化处理,像整鬓、提领这些动作,都是淮北平原才有的,因为那里风大,这些动作都和被风吹相关。浙江、安徽南部多山区,几乎没有风沙袭击,因而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动作。“簸簸箕”是给农作物做扬尘处理,需要借助人力风力进行。南部山区由于风小,并且山区多树木,大多用风车扬尘。因此它是苏北平原劳动的艺术化。
从柳琴戏的唱腔、表演动作和表演内容来看,它生于鲁南,成长于苏北和鲁南一带,是苏北鲁南人民的生活写照。
参考文献:
[1]张兰兰.柳琴戏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J].大众文艺,2018,(08):162.
[2]张曌曌.浅谈苏北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以徐州柳琴戏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学报,2014,(11):131.
[3]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李春颖.苏北柳琴戏当代文化生态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5(04):50-53.
[5]闫辉.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03):40-44.
[6]孔文.江苏省徐州地区柳琴戏的形成过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45-148.
[7]袁磊.新时期柳琴戏传承发展的危机与机遇[J].人文天下,2016,(08).
[8]李萌.柳琴戏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