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风格与演奏技法教学

2019-06-14郭锦

艺术评鉴 2019年7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德彪西风格

郭锦

摘要:德彪西属于印象派音乐创始人,其对于音乐的仪式和感情来说是非常反对浪漫主义的,然而德彪西在早期所创作的部分音乐作品中依旧还蕴含着一丝浪漫主义情怀。《月光》是德彪西早期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本文首先对《月光》的整体音乐风格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这首钢琴曲的演奏技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德彪西   《月光》   风格   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04-02

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可以将听者带入到朦胧的夜色中去,在神秘的背后也蕴含着激情和奔放,整首乐曲具备一种独具一格的吸引力。德彪西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他将朦胧的诗意通过音乐的方式来呈现出来,让听者能够体会到一种若即若离的感受,从而不知不觉的联想到月光这一主题,这首乐曲和月光一样,明亮、浪漫而又让人心驰神往。同时在演奏过程中能够直接感受到月光的氛围,乐曲在节奏方面应用不协和音,让我们可以直接联想到月光挥洒下所映照的各种物品,让人心旷神怡。

一、《月光》的音乐风格分析

《月光》属于《贝加摩组曲》中第三曲,同时是德彪西从个性逐渐迈向成熟的过渡性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月光》是德彪西钢琴曲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其优美的旋律仿佛能够让我们直接看到月光,和弦的反复也再次加深了这一感受。《月光》具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段的速度较为缓慢而具有感情,让我们能够看到月夜中的幽静朦胧的景色。中段开始转到E大调,随后降到D大调,弹奏过程中右手旋律存在很多短小乐句,左手配合分解和弦,给我们一种好像是在春天时一丝丝轻柔而湿润的暖风慢慢吹过,缓缓地拨动着刚刚发芽的嫩叶,新生的枝叶因为微风吹过而发出阵阵声响,如同在与春天进行交谈。中段的音乐风格和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轻快活泼的感受。第三段属于第一段的呈现,然而从音型方面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改变,第三段是整首乐曲的结尾,此时节奏慢慢开始回到缓慢祥和的氛围中来,这样一来就把月光的那种平静与缓和充分体现出来,让演奏者能够将乐曲的主题风格很好的表现出来[1]。

《月光》属于德彪西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广为人知的钢琴曲,是德彪西早期所创作的经典作品。《月光》从整体上来说更加倾向于突出音乐色彩和光的变化,其音乐风格、乐曲旋律以及演奏技法都具备自身的特色。作为德彪西早期的作品,《月光》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古典音乐的严谨性和规整性,也不类似浪漫主义那样强调情感的直接表露,因此《月光》是非常独特的,其关键在于乐曲所呈现出的一种“动静结合”的风格,依靠非常清新明快的琶音和柔和的旋律来描绘出幽静美丽的月光画卷。

二、《月光》的演奏技法

(一)触键技法

《月光》这首乐曲包含了很多连音,让这首钢琴曲在演奏过程中融入更多连贯性,所以要求学生触键时应当轻柔,音和音之间没有间歇的进行演奏。随后引导学生在接触琴键时避免速度过快,结合曲谱中的要求来对触键时手指的接触面进行合理调整,从而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整首乐曲的力度需要控制在p到ppp之间,因此弹奏的音不但要弱、清晰可见,同时还要稳,整体保持在相同力度范围内,防止存在用力不均的问题[2]。另外,要求学生演奏过程中尤其重视手指、手臂和全身保持放松,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提升音乐的表现力。比如说乐曲第15小节(如谱例1所示),此部分大多数为和弦变化,所以需要指导学生注意手指保持灵活,合理进行指法的变换,学生触键时让他们注意和弦音与音的粘连,在手指张开的基础上手掌进行支撑,确保掌关节保持稳定的形状,有助于手指更好进行位移。同时让学生将手腕尽量压低,方便触键过程中各个关节能够贴近水平位置,紧贴键盘让指尖进行横向位移。此处存在pp力度标记,需要让学生控制好从弱到强的变化,对指尖力度合理调整,通过温和的内力来让琴键发音。

又如乐曲第27小节(如谱例2所示)基本上为大段琶音,同时琶音主要集中在左手,这不但要求学生的手指灵活性,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的触键技术。学生演奏过程中,让其指尖轻巧而不拖沓的触键,保持均匀,确保各个音的音量和音效保持一致,尤其是左右手交替的部分必须要控制好双手的触感,让其保持连贯。从乐谱中我们能够看到力度记号pp,所以要求学生控制好触键力度,声部间必须简练清楚,明确主次。

《月光》演奏过程中相对较难的即是力度记号的表现,特别是51小节中,很少在乐曲中看到ppp的力度记号,由此能够看出德彪西对于音响效果的重视。对于此部分的演奏,旋律基本相同,但力度相对于第一段更轻,所以学生在触键时也往往会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指导他们突出左右手的强弱分别,指尖触键时减少接触面,让其形成对话式的旋律来弹奏,进而实现更加清澈透明的音响效果[3]。

(二)力度掌握

A段中,右手旋律属于弱起小节,节奏能力降低,要求学生柔和但有力度的进行触键,手指能够微微向前,手腕保持平稳避免晃动,类似于抚摸琴键的方式来弹奏,手指立起来时要防止敲击产生的生硬感。弹奏三度音程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指腹奏法”,指腹触键注意慢而深,控制好不断递进的情绪变化,持续音中的旋律音应当突出,自己去感受和体会音乐中的那种朦胧感。B段中,要求学生演奏时应当略微提高力度,突出小指高声部的旋律,确保旋律音的连贯性,在弱中把握好情绪波动,左手应当维持声音的连贯,演奏时确保手处于放松状态去寻找一种月光洒在水面逐渐波动的感觉。再现A乐段在最后,弹奏力度标记为ppp,此时需要指导学生用极弱的音响将A段再现,应当注重和主题形成一定的对比,弹奏出高八度的纯净感,要避免将各个音弹到最低,保持一定的回旋余地,让整个乐曲听上去更加灵动,具备生命力。

(三)踏板控制

《月光》这首钢琴曲即便不是很长,但其音乐表现力不是单纯的凭借灵活的手指就可以实现的,音乐层次存在较多变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要求学生演奏时应当更好的进行触键控制,踏板也需要控制好深浅[4]。

虽然在《月光》这首钢琴曲的乐谱中我们看不到一个踏板标记,然而钢琴演奏中对于踏板的应用对印象派音乐作品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乐曲开始阶段,旋律弱起时能够应用弱踏板,浅踩踏板来突出弱奏效果。第一部分1到9小节,只需要用一个踏板进行连接,主要是为了增加部分音的颤动。当学生演奏到第12到25小节时能够切换一个小节一个踏板,这一阶段较多使用踏板可以更好的突出月光下的那种朦胧幽静的意境。随后是乐曲第二部分第27到50小节的演奏,强调乐曲的歌唱性,要求学生使用踏板时应当结合音乐色彩的变化来进行控制。第三部分第51小节开始,应当尽量少应用踏板,指导学生借助于手指的连接来让音乐更加清晰的表现出其意境。

三、结语

我们知道,德彪西属于近代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他凭借自身对色彩和情感的认知,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音乐的门窗,他将自己最擅长的意境塑造全部融入于《月光》这首钢琴曲中,让我们听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感受。德彪西一生的成就即是他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形式,对自己的音乐风格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现在当我们在演奏这首钢琴曲的过程中,依旧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最朴素的遐想与向往,为演奏者与听者的精神上带来了丝丝凉风,这也是《月光》这首乐曲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沈沛,黄晓芸.钢琴演奏中的通感艺术——以德彪西《月光》为例[J].当代音乐,2019,(01):94-100.

[2]尚雅琼.月色朦胧——浅析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J].黄河之声,2018,(13):69.

[3]易音.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印象特征及演奏技巧[J].艺术评鉴,2017,(21):10-11.

[4]张海霖.德彪西《月光》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08):9+11.

[5]贾金亮.试析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演奏及意境刻画[J].电影评介,2009,(19):99-100.

[6]刘韫.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鳴曲》与德彪西《月光》——创作背景风格和演奏技巧上的差异[J].黄河之声,2016,(18):10-11.

[7]杨希.从德彪西《月光》浅析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J].黄河之声,2011,(10):50-52.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德彪西风格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