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生美术课堂活动参与有效性的指导策略
2019-06-14周碧莹
周碧莹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实践、参与和体验美术课堂。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效起关键作用,因此,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对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教師应通过学具准备、思维引导和活动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程 美术 课堂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133-02
当今,许多美术课堂十分热闹,但结束后,学生往往只留有新奇趣味,却缺少技法掌握与独特见解,甚至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其本质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能力,课堂缺乏“参与味”和“探究味”,课堂活动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教师把控课堂过于严格,看似热闹却十分低效。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游戏、模拟、讨论、合作、实践等丰富的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创作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学具准备、思维引导和活动评价等环节提升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参与美术课堂活动。
一、学具准备:培养学习习惯,培育创作土壤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言:“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的各项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美术课程的学具准备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必要前提,但是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前,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各类材料,在制作课上才会有精彩的表现。手工制作课是学生最喜欢、但同时也是觉得最麻烦的内容。一到手工课,学生往往会边欢呼边烦恼,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制作材料。为了提升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对于手工课程,笔者总是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代替课本上比较特殊的材料,为动手操作环节奠定基础。
以《刻印的乐趣》一课为例,书本要求的制作材料是胡萝卜或石膏板。石膏板不常见,学生准备有困难;而胡萝卜虽然很常见,但雕刻的时候需要用到刻刀,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将学具改为紫砂泥,一方面方便学生购买;另一方面,在制作时只需要用紫砂泥材料中附加的塑料刀就可以进行雕刻制作,十分安全。雕刻后的紫砂泥印章只要放在通风处阴干就是一枚小印章,这个办法既安全又省力,且效果好。
通过规范学具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创作表现让笔者十分惊喜。每位学生都能带好学习用具参与课堂活动,学会主动思考与实践。大部分学生的创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甚至将自己的每幅作品都存放于塑料文件袋中保管。长此以往,学生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美术课堂有效学习提供良好的创作土壤。
二、思维引导:指导作品分析,搭建创新空间
“美术教学中的‘表面阅读不但会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还会使其视觉感知能力弱化”[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鉴赏作品,从而提高美术欣赏和创作能力。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很难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创作源泉,活动参与的有效性必将受限,因此亟需教师进行思维引导。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发现问题时应及时调整,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和引导,绝不能放任自流。
以《快乐的人》一课为例,在指导学生作品分析时,笔者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从画面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快乐的?”讨论后,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小朋友穿着漂亮的衣服,有人说他考了100分,有人说他比赛得了冠军等等。但这些回答对创作本课绘画并没有起到点睛作用,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因此笔者及时调整问题,作出如下引导提示:
师:一位名人这样说:“人们需要快乐,就像需要衣服一样”。说明快乐就像衣服一样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同学们会因为穿到新衣服而感到开心,那么看到你的人是根据什么发现你是开心的呢?
生:看到对方微笑了。
师:微笑是绽放在脸上的,大家可以说微笑是一个人的什么呢?
生:微笑是一个人的表情。
师:除了微笑以外,同学们还会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呢?
生:会跳舞、会唱歌、会拍手、会欢呼、会……
师:很好!微笑是属于人们的表情语言,那么跳舞、唱歌、拍手、欢呼又属于人们的什么语言呢?
生:这些都属于动作(肢体)语言。
师:非常好。那么请同学们按照归纳出来的这两点回到刚才的画面中去,看看画面中是否有同学们归纳的这两个要点呢?
通过这样的引导,再经过学生对作品的分析,他们对如何表现快乐的人必然有了充分的感受,绘画的时候自然得心应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美的创造者;而作为教师,我们只需在他们迷惑时给予适时的启发,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他们的创新提供足够的空间。
三、多元评价:形成良好品质,助力问题解决
教学评价在学生美术学习中具有重大意义。“积极的评价对美术学习有深远的意义,它能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动性,能培养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作业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多元的评价手段,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并辅之以教师点评的方式培育学生自信、乐观的良好品质,助力教学问题的解决。
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评价方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所有成员都可以在评价中各抒己见。例如,在《各种各样的鞋》一课中,笔者设计将商品经济意识融入课堂,将最后的作品展示布置成各种各样鞋的展览会,将学生的作品以小组形式分散到四大展区。在开始评价前,先请一名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谈一谈“我的作品哪里最精彩?相比较其他设计者,我的优势在哪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以设计者的眼光向众人展示他的作品,从作品的外形、色彩,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几方面进行阐述,甚至还加上保健、按摩等功能进行促销,整个展示过程非常精彩。在下一环节,笔者设定了一个场景:如果你是参展会上的客人,你觉得哪只鞋子吸引你?理由是什么?请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个性的目光学会欣賞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评价语言也十分精彩,许多学生都将在上一环节中学到的评价语言运用到这一环节,甚至还把不同的材料进行了对比。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后,教师适时进行追评,表扬学生的精彩点评并加以小结。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在美术课中适当运用评价艺术,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举一反三的多向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美术课堂活动参与的有效性?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能认真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更真切、更生动、更有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人不在物”[4],我们要主动构建学生讲、学生听、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教学局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5] [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欣.半分钟停留现象”的启示——如何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层解读[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163.
[3]牟玲初.多元评价对小学美术生的积极作用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4,(05):186-187.
[4]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美术教育,2016,(04):7-10.
[5]王坤.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及其应对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4):22-25.
[6]王明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美术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