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农学类“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06-12王洪义王宁盛云燕纪鹏张涛
王洪义,王宁,盛云燕,纪鹏,张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9)
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教学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1-3]。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催生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一些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3+1”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开始广泛实践,并探索出一些可推广的成功经验[4-5]。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复合应用型人才,更加突出人才的实用性,该文以校企协同育人为背景,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在农学类高校的创新应用研究。
1 校企协同育人内涵及特征
1.1 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及含义解析
校企合作含义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合作的目的有多种,其中协同育人是其中合作内容之一[6]。“协同”概念最早是1971年由德国学者Haken提出,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而“校企协同育人”的解释中,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其阐述为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将课堂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1.2 校企协同育人的特征表现
校企协同育人是基于将学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与企业的资金和管理优势有机结合,其特征表现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供需矛盾突出,产品(学生)销路不畅,企业出现人才荒;第二阶段学校将人才培养的部分环节放在企业,人才在企业得到锻炼,逐渐满足企业需求,该过程学校与企业是互动过程,企业会通过反馈将人才需求反馈给学校,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第三阶段是学校人才培养直接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和学校之间多层次衔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图1 校企协同育人过程解析
2 农学类人才培养的特点
2.1 农学类专业涵盖范围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可知,农学类是指学科代码09开头,包括植物生产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动物生产类等7个小类。该文主要集中于传统农学类既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种子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以及园林专业,这些专业有一个共同背景,既植物生产类,所学课程都是以植物学为基础,包括植物生理生化,植物遗传育种、土壤与肥料、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核心课程,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农业生产,以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主,兼顾农业生产经营等过程的管理。
2.2 农学类人才的培养定位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科类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基层,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标志着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是以适应用农业生产主体需求为出发点,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以技术创新为目标,面向基层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农学类人才培养体系及特点
农学类人才专业属性强,具有一定地域性。如农作物的栽培和育种两个方向,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支撑,分工明确,具有很强的专业属性,并且不同地域间具有很大差异,又显示了很强的地域性。下面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阐述农学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农学类“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1 校企协同“3+1”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落地的农学类人才
当前我国部分农科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还延续重理论,轻实践,使高校和企业对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化解学校和企业的供需矛盾,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的理论知识,再到企业进行1年的实践,这种“3+1”人才培养,打通了学校和企业之间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藩篱,学校可以更多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技术和行业信息,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一致,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最终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3.2 “3+1”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角色多为被动者,而“3+1”模式中,学生在企业的1年,往往使学生变成了主动者,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接触企业生产中的某些环节,也能通过实践来丰富和扩展理论知识,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此,企业实习环节是农学类人才培养中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环。
3.3 “3+1”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企业将岗前培训前移
农学类毕业生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都希望对方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直接承担某些岗位的工作,而当前高校的许多毕业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缺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另外,企业在招聘新人后,很多企业还要对新入职的毕业生进行实践环节培训,企业自身的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长,成本较大,还存在着培训对象随时跳槽的风险。而“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企业量身订制所需人才,实现岗前培训前移,同时还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想要的人才,大大提高了企业选人用人的效能。
4 结语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立校之本,人才培养质量一定程度上受人才培养模式制约,农科类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复合应用型人才,既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已具有鲜明的特色,今后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优化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