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本课堂有效互动的观察与分析
——以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2019-06-12朱孝平
□游 静 朱孝平
伴随着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改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步入“深水区”。职教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价值观已经进入了一个生本课堂的时代,课堂教学追求“以生为本”,提倡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课堂教学要实现“以生为本”的和谐互动,需要大力开展“教”与“学”的专业实践、有效的课堂观察和分析。 本研究结合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课例,以课堂观察为媒介,借助改进后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1],从教学行为结构、课堂情感气氛、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投入度等维度对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有效互动策略的建构与优化路径。
一、生本课堂的观察范式构建
“范式”这一术语源于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70)中的阐述,指某一研究共同体采用基本一致的思维研究相同领域的特定问题。 依据其“共同体”“问题域”“思考方法”三个核心要素[2],结合课堂研究领域比较活跃的范式如:描述范式、解释范式、评论范式等,尝试构建“合作-探究-分析”的观察范式,把记录课堂中可观察的现象和录像分析相结合,通过语言、行为编码等进行“以生为本”的互动课堂观察,揭示课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该范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借助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步骤。其中,召开课前会议时,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必须对课堂做整体规划,在充分商榷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和观察预案。并根据这些材料向观课教师提供协助。观察教师确定自己的观察点,设计观察工具,并与接受观察的学生联系,为了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学生不适应的情况[3]。 课后会议教师与学生们交换意见, 着重完成三方面任务即被观察者课后反思、观察者的简要报告、提出改进意见等,这些是从“生本课堂”互动角度观察课堂的行动要点。
(一)合作研磨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是东西方有效教学研究中公认的基石。课堂教学目标应面向学生的“学会”,更广泛的目标是“会学”和“乐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必须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学生从教师讲解(示范)或自主学习中获取信息学习;第二个过程是学生处理所收到的信息,将其与以前的知识或经验联系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是一种方便用户永久记忆的系统,只能通过第二次转换信息来学习。因此,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以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建立模型,设计实验。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的专业标准为基础,弱化教师强权, 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习过程 “可见”。 通过建立一个学习中心,在学生学习的难点、痛点、盲点处搭建支架或者采取分解措施以减少困难,或者提供支持性信息,帮助学生发展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
教学方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客观差异,从战略上设计学习活动,评估任务的挑战度,使具有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过程,在“最近发展区”中实现学习增值。 这将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巨大差异”和“缺乏意识”问题,助力学生都处于“在学习”状态[4],实现“异学习”。
(二)精心设计观察工具
工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直接决定观察结果的真实可靠[5]。观察课堂互动能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除了在课堂中进行事件、活动、行动、感情等要素的定性观察,还必须通过完成优化的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实施定量分析。此系统的建立是将课堂互动的研究分析作为基础,是课堂互动定量分析的典型代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记录和解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事件。促进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互动结构主要可以分成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这两种,在有效互动的基础上,收集学生获取学习增值的依据。
静态维度:包括获取课堂氛围、学生参与、教学模式、学习投入等信息。将课堂互动统一为一系列数据,从课堂互动分析模型的详细而复杂的信息中,可以得出产生学习增值的积极值、方法值、认知值等。
动态维度:“异学习” 需要经历两次信息转换,第一次是进行信息的人际转换,也就是教师将信息发送给学生,并且学生接收到信息的过程。 第二次是信息完成自身的转换,也就是学生自行整合接收到信息的过程。
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本身具有的框架之上,通过改进模型并结合现有的分析工具,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够就学习问题进行互动,包括以研究为基础的反馈或评估、以研究为基础的学生对学习问题的答复等,建立起新的代码(见表1)。
表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改进的代码系统
(三)合理选择观察点位
选择便于观察的位置,方便观察课堂,也能保障观察任务顺利完成。 通常来讲,在实施观察之前要与合作伙伴共同熟悉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所处的具体位置。然后,依据具体的观察任务,选定观察的位置,保障收集到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情况的时候,观察者需要挑选和学生距离较近的位置,便于记录学生的参与时间等。通常,观察者选定的位置在一节课内是固定的,且前、后与点、面相互结合。为了能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避免和教师的课堂走动产生冲突。课堂观察位置选择总体来说必须方便观察教师以及观察学生。
二、生本课堂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市H 技校A 教师的服装设计课程中《玩转对比色》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A 教师教龄16 年, 教学对象为H 技校一年级学生,A 教师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课堂采用了“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基本形式。
(二)研究过程
A 教师的《对比色搭配》观课实录(见表2)。 这项研究的重点是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互动物体”、学生与每个物体的具体互动以及每一物体发生的时间和频率。
在课堂观察期间,每三秒钟根据表1 中的代码进行一次记录,这些代码用于动态分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语言差异,并计算课堂互动变量,以便对课堂互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在表1 的代码1 中,记录数据的14 项互动活动变成10 项,即代码3 和4至3,代码5 至4,代码6 和7 至5,代码8 至6,代码9 至7,代码10 至8,代码11 和12 至9,代码13和代码14 至10,从而产生了一个以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的原代码当作基础进而构建的分析矩阵,见表3。
(三)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以下从课堂教学行为结构、 课堂情感气氛、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投入度等四个维度,对课堂观察进行分析。
1.教学行为结构。 教学行为结构是需要根据教师持续讲授、指导等情况实施评测,如图1 所示。表中的“内容交叉区”(见表的阴影部分)显示,教学内容交叉区的比例为14.91%,从矩阵图(5.5)序对可知课堂上教师讲授频次89,讲授时间比例11.38%(其中基于教材的讲授占比53.2%, 多媒体呈现占比46.8%), 这表明课堂学习主要由学生活动所支配,A 教师主要在初品设计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提出指示性意见。 课堂主要是“学生活动-教师引导”模式。
表2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观察实录
图1 教学行为结构参考变量占比情况
从学生发言后,教师回应的类型分析课堂教学互动的灵活性。根据第8 行和第9 行与第2 列和第3 列以及第4 和第5 列中的交叉序对中,第2 列和第3 列指向激励措施以及教师对其学生见解的承认、接受或采纳情况,第4 列和第5 列指向教师的提问等教学情况,即: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主要是“鼓励和赞扬、接受或认可”或“提出问题和教诲以表达自己的意见”。 课堂中,“鼓励或表扬口头采纳学生意见”与“提问和讲授”方式的比例为1:0.2,A教师在大多情况下,都是通过解释学生的看法进而阐述自身观点的。
2.课堂情感气氛。 在互动矩阵中第1、2 行和第3 行与第1、2 列和第3 列交叉区域为 “积极整合格”,若该地区的数据分配更加集中,则教室气氛更加友好;第7、8 行与第6 列与第7 列之间的交汇区被称为“缺陷格”,如果该地区分布更广,说明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有隔膜。
综合“图2”数据可以得到,在教师A 的课堂,各区域的积极融合率较高,差距较小,学习环境显然是积极的,课堂上学生话语总和高于教师话语总和,故A 教师的课堂多由学生话语组成。 如:A 教师在“再品设计”教学环节中说道:“这是你们的舞台,由你们充分展示”“玫瑰工作室在集中火力攻击百合工作室的作品。百合工作室,你们怎么看?”等极具激励性的话语,引导课堂,在平等、尊重学生的同时,抓住学生的好胜心,使生生交流互动更顺畅。A 教师还会恰当运用“计时器”“音乐”等多种方式,巧妙地提醒学生该环节的完成时间。 学生收到指令后立即终止当前环节,使课堂在有效规则中稳步进行。
图2 课堂情感气氛参考变量占比情况
表3 课堂互动分析矩阵
3.学生课堂参与度。 研究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时候,可以通过“语言互动的机会”等当作参考指标。如图3 所示,从课堂互动矩阵(8.8)(8.9)(9.8)(9.9)四组序对分析,反映了学生的持续参与课堂话语的比率为64.06%, 从课堂互动分析矩阵图中对角区域的“课堂稳定状态”分析,本节课的课堂的稳定性为90%,教师的稳定状态为26.07%,学生的稳定状态为63.93%, 这表明学生比教师更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图3 学生课堂参考度参考变量占比情况
《玩转对比色》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有限的课堂时间利用更加充分,如:“作品修改”教学环节,学生将课前手绘设计作品扫描至电脑中,再运用CDR 软件进行修改,教师从旁进行辅导。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媒体频次12,学生操作媒体频次67,教师操作与学生操作的比率为1:5.58,可见CDR 技术使用有效地减少学生传统的手绘时间,也弥补了部分学生手绘能力的不足,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更高效。
4.学习投入度。 学习投入度的分析从澄清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学生的参与自由和学生主动性程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只是简单地提到或澄清和发展学生的意见,从课堂矩阵图中分析,将第1、2 和第3 行与第1、2 和第3 列交叉域以及第1、2和第3 行与第8 列和第9 列的交叉域进行比较,教师A 通常接受学生的意见,鼓励或赞扬他们,或以口头方式通过他们的意见,共21 频次。 其中,教师针对学生话语后引导频次11,频率50%。而从互动分析矩阵第9 列中第1 行至第7 行分析教师对学生观点的触发与引导。其中第1 行至第7 行的频次为9,第8 行至第10 行的频次为276,分析出课堂中3.1%的学生话语由教师触发,96.9%由学生之间触发,但是A 教师对学生观点的引导适度减弱。
图4 学习投入度参考变量占比情况
其次,分析从互动阵图关于课堂问答的(4.4)(4.8)(8.4)(8.8)(4.9)(9.4)(9.9)七个序对,如图4所示,比较在课堂上教师问题的变数和学生的答复。基于统计数据得出课堂上的开放问题占多数,学生主动回答教师问题(提出问题)的比率略高。 但是,从学生话语中的被动比率分析可知,课堂上师生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讨论问题, 这表明A 老师对课堂施加的限制少,对学生开放性的鼓励多。 虽然教学方案预设了一定学习过程,但由于缺乏设计学习过程时学生差异度的考虑,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课堂中,学生们经历了信息自我表达和反馈的过程。 但是,促进了学生复杂性问题的思考能力,学生基于问题的互动层次还是有待提升。
三、生本课堂观察后的对话与思考
课堂观察后的分析与反思很重要,必须以课后会议和师生访谈的形式进行公平对话。对话需要权威性的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观察者只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被观察者交流,才能客观地获取观察信息。观察者只有近距离感受学生的学习体会,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课堂有效互动是引发学习增值的关键因素
基于观察以及观察后的交流与访谈细致分析(如图5),研究学生语言的持续参与程度和学生表述语言总数、不断表达的意见等内容。 相关证据表明,有效互动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作用明显。 课堂的有效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持学习的积极值、方法值、认知值,是引发学习增值的关键因素。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享受生活,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图5 课堂互动的效果分析
(二)“以生为本”有效互动的教学策略须依据实施情况不断优化
基于师生互动的观课实录中获取的证据,我们发现A 教师没有足够的动力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意见,对这些意见的引导适度减弱,进一步发展和澄清这些意见适度减弱,导致学生自学水平和信息转换程度略有下降等。因此,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策略:教师需要提供反馈信息,协助学生处理问题,调整学生的学习计划,并通过制定合适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增加教学方案设计中问题引领的核心性、趣味性、开放性、创造性、时效性;丰富课堂问题情境的具体性、层次性;针对学生“差异性”,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鼓励、奖惩以及机会上给予兼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参与活动的机会。通过制定、开展学习活动,增强课程评价链,提供一个帮助学生消化整理信息的机会。
(三)“以生为本”课堂的实现需要形成基于证据的反馈
在课堂观察之后,一旦掌握了有关证据的完整信息,专业分析和思考是必须的,重点完全放在对教育本身的评估上,以期改善未来,寻求多样性的统一,尊重多元化,并形成一份观察报告。 在报告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接受的内容、深度和宽度来衡量效果。从三个角度看:其一,学生是否已成为真正的教学中心? 在学生参与度很高的时候,为何教师对学生意见表示赞扬、 发展的语言不足?其二,教学设计的质量如何?符合课程的性质吗?学生的情绪和价值观是否已经形成? 其三,民主与和谐课堂文化是否形成?报告的目的引导教师看清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帮助教师“改变立场”,将“教堂”转变“学堂”,并向他们提供下一步教学改进所需要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