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实施不同运动训练干预的实验研究
2019-06-12张萌
张 萌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在不断增多,近年来达到30%。[1-2]有抑郁症状而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数量也大幅增长。[3]我们把具有轻微至轻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称其为大学生抑郁倾向者。这类学生常常表现出情绪上强烈而持久的悲观失落、焦虑、烦躁、社交退缩、缺乏自信、失眠与神经衰弱、学习上懒散被动、思维行动迟钝等不良行为。[4]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曾不经意观察到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在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后症状明显改善的个例,这使我们认识到了对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实施运动训练干预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并在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象为2016年9月-2018年7月期间,山东理工大学医院内科诊室及山东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测试中心就诊的320余名学生。对其中通过SCL-90心理健康症状量表测试发现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进行SDS抑郁量表测试,在排除躯体性障碍、人格障碍、重大生活变故后,54名大学生具有程度较轻的抑郁症状。在采用SDS抑郁量表测试前,将量表的20项选项中的第6项“我的性功能正常”修正为“我喜欢与异性交往”,其余内容不变。其人口学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54名大学生抑郁倾向者作为受试者,自愿并自由选择在山东理工大学篮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瑜伽俱乐部、健身健美俱乐部、定向越野俱乐部接受训练,并在进入不同的体育俱乐部训练前、训练2周、4周、6周、8周后,接受Zung编制的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SDS的评定结果以标准分计。标准分为总粗分乘以1.25后所得的整数部分。标准分小于53分为无抑郁;标准分大于等于53分且小于等于62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标准分大于等于63分且小于等于72分为中度抑郁;标准分大于等于73分为重度抑郁。本文所指的54名具有抑郁倾向大学生的SDS评分均值为58.70±4.38分。
表1 54例抑郁倾向大学生人口学资料
干预方法:训练时间共计8周。受试者每周参与各俱乐部3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90min,并按指导教师要求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在训练中,教师有意识与受试者主动沟通并积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运动体验。
1.2.2 访谈
以SDS量表反映抑郁状态的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心理障碍等4组特异性质症状为纲目,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对受试者进行谈话,观察受试者精神与行为表现的前后差异。
1.2.3 操作一致性检验
对54名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在1周内由相同测试人员对其进行2次SDS评定,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2次操作一致性信度,R=0.846,P<0.01。
1.2.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及均数的多重比较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在训练前与训练后的行为访谈结果
表2的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在不同的俱乐部训练8周后,通过与患者谈话,在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心理障碍4个抑郁的特异性症状方面与参加俱乐部训练前均有明显好转,每个方面的症状好转率均在70%以上。
表2 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的行为访谈结果
2.2 不同的训练时间对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干预的SDS评分比较
表3的结果显示,经方差分析,在训练前进入各俱乐部的大学生抑郁倾向者的SDS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F=156.799, P<0.05)。参加俱乐部训练2周、4周后,各组大学生抑郁倾向者的SDS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不明显。训练6周后,参加篮球、网球、定向越野3个俱乐部训练的抑郁倾向者的SDS评分分别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4.36,P<0.05;t=4.89,P<0.05;t=5.74,P<0.05);参加健身健美俱乐部训练的抑郁倾向学生的SDS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4.70,P<0.01)。只有参加瑜伽俱乐部训练的抑郁倾向学生训练前后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训练8周后,参加各俱乐部训练的抑郁倾向学生的SDS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4.54,P<0.01;t=5.21,P<0.05;t=4.19,P<0.01;t=5.11,P<0.001;t=5.72,P<0.01),训练8周后取得了抑郁症状改善的显著效果。这与抑郁倾向大学生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的行为访谈结果是一致的。
表3 54例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在5个体育俱乐部不同训练时间的SDS评分比较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P<0.01,***P<0.001。
3 讨论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压抑、神经衰弱、自卑与信心不足、做事偏激、不合群等情感与心理反应。[5]大学生抑郁倾向者在不同的体育训练干预下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主要缘于体育锻炼本身的作用、患者自尊自信的提高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
首先是体育锻炼本身的作用。体育训练对大学生抑郁倾向者症状的改善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中等以上强度和6周以上的持续时间是必要的。关于体育训练能改善抑郁症状的生理机制问题,目前主要包括了胺假说、内啡肽假说和心血管功能假说。而其中胺假说理论研究的最多。胺类物质是神经活动和体液活动的重要物质,如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 NE)等在中枢神经和外周组织中起着多种生理作用。
其次,体育训练干预可增强抑郁倾向者的自尊与自信。自尊涉及抑郁症患者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和情感。多项研究表明,低自尊和抑郁症密切相关。在本实验中,让大学生抑郁倾向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俱乐部训练,期望他们在俱乐部训练中得到愉快的感觉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消极变积极,恢复自尊与自信。实验表明,参加健身健美训练的患者,看到了自己作为男子汉逐渐隆起的肌肉或减脂瘦身的苗条身段;参加定向越野训练的患者多体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耐力水平;参加网球、篮球训练的患者逐渐具有了对抗的勇气和精神。所有这些,都成就了大学生抑郁症患者个体的人格特征及自尊与自信,并使这种心理满足得以维继,改善了抑郁程度。
第三,体育俱乐部的训练形式改善了抑郁倾向者的人际关系。本实验采用俱乐部体育训练进行体育干预,实际上是把抑郁症患者纳入到一个目标一致的集体当中,在这个集体中都有各自的心理需求,要么健身塑形,要么提高成绩,要么磨练意志,彼此间只有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其社交效能才会得以提高,而社交效能的提高无疑会增强抑郁患者的能力和信心,改变原来回避社交、远离同伴的偏激行为。当然,体育训练仅是改善抑郁症状的非药物手段之一,如果同时再配合以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方式,将会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