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2019-06-11程兰华闵琳芝李明珠

创新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体融合

程兰华 闵琳芝 李明珠

[摘 要] 近两年,我国媒体融合走向多元融合、融合升级的新阶段,呈现出移动优先、交互升级和融合集群的新特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分享形式,媒体融合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内在联系。一方面,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了媒体融合的良性发展。同时,媒体融合的发展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回归内容本源,实现内容营销,多元化教育渠道,加强顶层设计,丰富教育手段,提升师生的互动合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相生;传播;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9)01-0111-0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战略部署[2]。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交流交锋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党中央高度关注。“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的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以其崭新的传播方式、综合性的传播功能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这势必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趋势。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媒体融合的传播规律和优势,将两者结合应对挑战,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这既是时代的现实诉求,也是对党中央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

一、媒体融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1978年,“媒体融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最早提出之后,许多学者对它展开了研究。我国学者蔡雯指出它是“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的过程”[4],不仅包括了媒介的整合,而且还包括了内容的融合,是对传播渠道和信息采集渠道的丰富、传统主流媒体优质内容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结合。它的发展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相融相生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媒体融合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条件

媒体融合作为新的传播方式,营造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新环境,是多种媒介手段的融合,具有形式多元、渠道多样、交互性强、涉及面广等特征。它的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媒体融合使用的共享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互性[5]。媒体融合的技术发展使其使用不具有门槛,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利用不同的媒介传播和接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便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增加交流的频率,使其日常化、生活化,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其次,媒体融合形式的多样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覆盖。媒体融合背景下,移动优先理念的践行,促使“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等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的多级传播和联动影响打破了传统教育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动态传播,达到只要有网络、媒介的地方,便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快教育内容的全覆盖。最后,媒体融合的跨界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性。媒体融合矩阵格局的出现,促使各类媒介平台边界淡化,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加速传播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理念到学生的头脑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加强舆论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流文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了媒体融合的良性发展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责任,是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传播格局得到调整,舆论生态产生变化,往往一篇网络文章发布,便会通过其联动影响,聚集一大批网络看客,形成一定的舆论态势,造成主流舆论场、网络舆论场、社群和民间舆论场的分化。而国际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各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愈发明显,促使我国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而推动我国媒体融合的良性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媒体融合自身的嬗变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媒体技术的内在融合,有利于媒体运行的自我监督。为留存老用户、吸引新用户,拥有稳定的用户群体,媒体的运行过程中只有传播高质量、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内容,才能形成媒体发展的大格局,提升其公信力。值得借鉴的是《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媒体借助媒体优势建立舆情监控中心的做法,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及时把握舆情走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引领媒体发展方向,从而确保主流媒体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对网络用户的正确引领,促进媒体融合的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对于媒体终端的使用者和网络原住民,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媒体工作的运行,推动媒體融合的良性发展。例如,在有效挤压不良媒体的“市场”及其生存发展空间,自觉抵制媒体软件不良信息的恶意轰炸上,微博推行的消息举报就有借鉴性,具体做法是在微博的每一个文字或每张图片旁都设有举报功能,促使每一个微博用户成为其健康发展的监督人,净化了微博运行环境。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媒体融合背景下,各种网络设备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渠道的多元化既拓宽了交往范畴,又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容量,同时还提升了内容的把控难度,各种言论观点通过多级渠道分发,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媒体融合“信息流”,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不足、认同感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教育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这既是践行教育任务的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目标的要求,还是确保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巩固高校社会主义前沿阵地的要求。多种媒体的互通,派生出信息交流的多级渠道,媒体融合的发展,促使信息传播表现出海量化、碎片化和即时化的特征,造成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吸引力不足,学生的认同感不强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媒体融合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拥有了非常多的入口和接口,学生信息内容的获取实时交互,纷繁复杂,变得更不可控。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不能契合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技术优势,融入新的传播格局,那么其传统的优质内容将会很难产生影响力和保证权威性,传播的范围也会有限,就会导致其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脱节,不能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另外,媒体融合背景下学生获得的信息是碎片化的,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因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转换教育形式,利用媒体融合的“算法推送”和对内容流程再造的优势,服务于学生,实现精准分发。

(二) 多元传播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拓展不足,造成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削弱

媒体融合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受众获取信息和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各种媒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或者纸质媒介等单一的渠道,其有效性将会减弱,也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目的。不仅如此,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对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和权威性也会削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在课堂,以其为基准,信息交流就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状况,导致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亲和性不强,影响力不足。而多种媒体的跨界融合,实现了信息传播、处理渠道的多级分发,形成联动影响。例如,你在微博上看到一则信息,对它产生关注,并进行分享,那么你的微博好友可以看到同时分享,没有什么限制,随着它的转发评论数量上升,陌生人也会进行转发并评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圈等,借助我国的圈群文化和不同媒介的多级分发,一则信息就可以变成强大的舆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需要结合媒体融合平台传播的规律,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带来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教育内容,这样既增强了自己的主导性地位,又可以掌控学生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网络平台交互升级,造成学生差异性、主体性需求增强,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媒体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关系的交互升级,更加强调用户体验以改变双方的关系,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一味地接收知识的学生角色也产生变化。媒体使用的“草根性”和精英意识的淡化使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无论外在的条件如何,大家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来使用媒体,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眼光选择性地吸收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实现增加了难度。面对具有差异化、分众化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如果再不加甄别地选择同一的方法和教育形式,将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发挥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魅力引发不了学习的兴趣。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更强,教育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精细化需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展示,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同等的地位,实现双方的互动,产生教育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黏度和活跃度,因此,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给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缺乏问题意识、数字意识和实践意识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工作是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媒体融合作为新的传播态势,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又为其带来了挑战,因此,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资源整合和综合传播优势,多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

(一)回归内容本源,实现内容营销

1.设置教育议题,专注内容生产

媒体融合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分享传播,学生之间的圈群文化影响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念。多种媒体的联合加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控制难度,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主动设置教育议题来掌控学生的思想舆论和发展方向。对此,一方面,要做到对内容的严格把关,面对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流”,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向的不动摇、不改变,传播主流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发挥传统教育的内容优势,传统的教育注重传输内容的质量,新兴媒体则更加注重使用对象的体验和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利用多媒体的快捷优势,把生产出的高质量教育内容传播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2.打造内容标杆,實现信息精品化

媒体融合的容纳优势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实现资源的整合。但由于云平台的广泛运用,造成信息内容的多层次传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要精品化,做到“小而精”“多而美”,摆脱泛而无序、杂而不精的现状,这样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从而参与其中、深入其中、践行其中。信息的精品化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精品化,通过媒体融合的流程再造和“算法推送”等优势,筛选出适合受教育者发展的知识内容,避免低水平的满足,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精准画像,以多样化、针对性的形式增加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扩大主流阵地,推动正面宣传。

3.创新教育内容,实现“内容+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要契合学生的需求,贴近生活,不断创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更是要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积极回应学生期盼和关切的问题,增强其时代性,主动并善于直面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可以利用媒体融合的流程再造,根据学生兴趣,在平台上生产出关系型产品,提升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好感度和参与度。其次,可以根据云计算等技术,计算出学生的兴趣,促使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聚集共生,扩大内容影响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矩阵作用。再次,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能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解读,并通过多种媒体的融合展现,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理解。例如,根据足球世界杯赛事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例《我想和你唱》引导学生正确追星、追梦,根据长春长生公司疫苗案件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最后,可以把教育内容打造成纸质、客户端、网站、视频等多种载体的全媒体形态,实现“内容+”。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立场解决问题。

(二) 多元化教育渠道,增强教师主导性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

“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6],在媒体融合裂变式传播的环境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大胆创新,做好教学体系的跨界融合。一方面,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加强构建全媒体教育平台,做到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联动。如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传播媒介,进行消息推送,或者问题答疑,与学生随时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此,可以借鉴传统主流媒体转型成功的经验,较为典型的就是《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报纸及新华社等标杆性媒体,这些媒体在传播格局变化的倒逼之下,通过搭建新的传播平台,继续内容的生产输送,留存了老客户,吸引了新客户,传播了主流价值,扩大了影响力。诸如此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可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灵活教育手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智慧教学。另一方面,从教师管理队伍来看,要增强教师媒介素养、专业素养以及教学素养,做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媒介素养是指教师的多媒体使用思维和能力,专业素养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传输给学生,教学素养是自身的思想素质过硬,无论何时都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教学方向,把主流思想及时地传播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移动优先,促进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

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这带来的有利因素是高校学生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各种网络引擎和APP就能及时掌握世界大事和社会动态。在信息获取的各种渠道中主要表现为移动优先,通过“三微一端”完成信息的获取,占领学生群体的用户入口。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会化、视频化、立体化的大趋势,依托新技术、新平台,发挥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两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在这方面,国内传统的媒体行业改良已有成功的案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内容厨房”改良、“中央厨房”再造、多元云直播,不僅实现了新闻的实时滚动,而且还增强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发布者和接收者的互动,提升了现场感,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起到了新闻标杆作用。在教学领域,2008年提出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将教育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将教育内容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即时推”,结合移动优先的理念和新媒体的优秀基因达到内化性融合转变,扩大影响力。

3.净化舆论环境,保障校园安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主要是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效果如何,学生接受主流价值的程度如何,校园舆论引导控制能力提升得如何,以及学生思想水平、政治意识的表现力如何,等等。媒体融合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张力,无处不在的传播中介,利用各种渠道向学生们传播没有经过筛选的不知来源的信息,往往这些信息经过多次传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已经无迹可寻,它们包裹着吸人眼球的华丽外衣和言辞夸张的噱头,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良的理论观点和事件更是借助媒体传播迅捷的优势在学生群体中扩散,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散发,造成校园舆论环境的复杂多变,给学生们带来恐慌,甚至引发校园突发性事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能抵制多元媒体的融合使用,要顺势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多媒体的使用技能,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规律和发展优势,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不仅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而且要在网络上主动吸引学生,关注学生,坚决抵制造成舆论恐慌的各种信息,保证校园发展的安全,营造学校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三) 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话语权

1.丰富社团活动,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社团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形式,他们的自主性更强,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传统观念中的枯燥、说教形象中摆脱出来,充分重视新媒体的作用,促使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相结合。媒体融合创造了这个机遇,可以利用媒体融合的触角延伸,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创建丰富的社团活动,增加教育特色,使教育“流行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实现教育风格的活泼多变和形式多样,达到对学生的渗透式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丰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包装,一方面联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在社团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使学生浸泡在文化的氛围里,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建立线上线下思想交流的立交桥。

2.培養意见领袖,提升学生黏度和活跃度

网络媒体的直观性和便民化,使每个人都可以无门槛的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言论,网络“大V”和名人阵营的入驻更加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形成,他们无形中成为社交平台的意见领袖。通常,他们发布的一个动图、一个表情、一个言论或观点等都会被无数的粉丝多次转载传播。如2017年赵丽颖的单条微博52天转发量过亿,影响力十分巨大。不止明星“大V”,草根平民也利用网络聚集自己的名气,通过直播或短视频、简短言论影响一众网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培养校园意见领袖,利用其影响力形成学生粉丝,吸引学生注意力,由点到面,辐射式散发,传播主流价值,塑造正面形象,发挥榜样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教育黏度和活跃度。

3.教学智能化,提升师生互动的合力

近几年,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和显著进步,形成融合集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解决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分众化、互动化和精细化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矩阵式发展。如VR、AR、MR等技术快速发展,把这些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软件和APP参与教育主体直播互动,提升教学直观性,促进信息的交互流动。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据的反馈精确地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状况,学习效率和兴趣点等,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过程中的智能化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识沉浸式体验,给教育者的思想传播插上翅膀,形成师生间的互助合力。

参考文献:

[1]梅宁华,支庭荣.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7—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26.

[2]黄燕.媒体融合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向[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5):32-36.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1).

[4]蔡雯.资源整合: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J].新闻记者,2009(9):18-21.

[5]李厚锐,朱健.媒介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8(2):71-75.

[6]孙伟,胡颖.借助媒体融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34-137.

[责任编辑:丁浩芮]

Abstract: In the past two years, China's media convergence has ushering into a new stage of pluralistic con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upgrading, presenting new features of mobile priority, interactive upgrading and convergence cluster. As a new for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sharing, media integration has changed the study lifestyle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one hand, it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n the other h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promoted. It has promoted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has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return to the origin of content, realize content marketing, diversify education channels, strengthen top-level design, enrich educational means,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appeal and transmission pow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a Converg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lending and Merging; Dissemin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猜你喜欢

创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体融合
新形势下企业宣传工作的创新思路探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
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的探讨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