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改编曲《美丽的磨坊女》中《流浪》的音乐情感表达
2019-06-11张泽蕙包慧琴
张泽蕙 包慧琴
【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所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改编曲的创作占了很大的比例。舒伯特同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细腻而浪漫,深深吸引这李斯特,在艺术歌曲改编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来自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本文以《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第一首作品《流浪》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在音乐情感表达作了详细的研究,探寻李斯特改编曲中独特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李斯特;舒伯特;改编曲;《流浪》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美丽的磨坊女》的创作简介
(一)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弗朗茨·舒伯特,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这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如艺术歌曲、钢琴曲、交响乐、歌剧等。其中,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他的创作生涯中最为浓重的一笔,为艺术歌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根据浪漫主义诗人穆勒的同名长诗中选出二十首谱写而成的艺术声乐套曲,是浪漫主义题材声乐套曲的典范。这部作品是舒伯特最具有青春气息的作品但同时也带有浪漫主义的悲情气质,笼罩着过早夭折的宿命。长诗主要描述了一位充满朝气的青年在孤独又充满希望的流浪之中爱上了磨坊主的女儿,他到磨坊打工,试图接近心上人。但是,他的爱情却不得善终,磨坊主的女儿爱上了一位猎人,这位青年在愛情的不幸中陷入了苦闷、悲观的情绪,只有小溪是他唯一的慰藉,最后他投入了溪流,到水底去寻找他的爱情。
这部作品虽然有着悲剧性的结尾,但是整个套曲却给人一种抒情而又明朗的感觉,虽然生活在苦闷之中却又时时充满着希望,可以感受到舒伯特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心境与对于理想的追求。
(二)李斯特钢琴改编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主要分了两大类。第一类是独创的钢琴作品,如19首匈牙利狂想曲、24首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等作品;第二类是将其他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歌剧、器乐独奏曲等作品进行改编所创作的改编曲,如《鳟鱼》《西班牙狂想曲》《钟》等。
《美丽的磨坊女》这部作品是李斯特于1846年完成的一部套曲,也是最后一套改编于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作品,自此之后,他再没有对舒伯特的作品进行改编。作为李斯特改编曲的集大成之作,他在原本20首的声乐作品之中,挑选了6首作品,并且打乱了原本舒伯特所安排的故事顺序,他以一种倒叙的手法描述整个故事,带领听众进入他的意境。
二、钢琴改编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流浪》的情感表达
《流浪》是整部钢琴套曲中的第一首作品,也是唯一一首与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出场顺序相同的作品。
(一)曲式结构分析
《流浪》是一首降B大调的作品,2/4拍子,在舒伯特的原曲中是要反复五遍的,而在李斯特的改编曲中,整首作品只反复了三段,改编成了变奏曲式,结构如下:
如上图所示,这个曲子由一个主题,两个变奏和一个庞大的尾声构成。在音乐上,变奏一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节奏上的加花,在A1乐段内加入了一长串的三十二分音符,以模仿水车的灵动,在B1乐段的左手加入10度的上琶音同时配合右手的分解八度模进,拉宽了音乐的厚度,丰富了音乐的语言。在结构上,变奏1与主题的结构是完全一致的。变奏二在A2乐段主题出现时,旋律给到了中间声部,并且右手有连续两次的大幅度上下行行进,在下行中加入了很多的装饰音,丰富了音乐织体。变奏二的B2乐段相比前面的主题与变奏多出了一段反复的c2,为后面尾声的出现作好音乐上与情绪上的铺垫。作品的尾声由12个小节构成,相比舒伯特原曲的四个小节,李斯特的改编曲整整多了8个小节,是舒伯特原曲的三倍。这不仅仅只是为了给这个作品做一个很好的结束,更为第二首作品《磨坊少年与小溪》悲剧音乐色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几个小节作出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推动了音乐故事的发展。
(二)《流浪》的音乐情感表达
1.旋律与诗意的结合
李斯特在改编这首作品时是忠于原作的,作品保留了音乐原有的旋律,重视展现旋律原有的特点,并将诗歌的表达与音乐进行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对音乐旋律进行适当变化,以更好地展现出诗歌的内涵。
诗歌意蕴深远,流水是我们的好榜样,它们日日夜夜在奔流,不停奔流向远方,学流水好榜样。你看那水车旋转忙,它们飞快旋转多爽朗,它们永不疲倦地旋转忙,那水车旋转忙。再看沉重的大磨盘,歌声扬,它们尽情欢快地在舞蹈,旋转越快越欢畅,看磨盘多欢畅。啊,我的乐趣是流浪,我的男女主人在磨坊,让我自由地去流浪。
从歌词上来看,这部作品描绘了三个音乐形象,年轻的少年、拟人化的流水和磨盘。在李斯特的改编中也将这三个形象与音乐旋律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如在旋律中加入了很多装饰音,描绘了小溪流溅起的小浪花,衬托了少年在旅途中愉悦的心情。作为一首声乐作品而改编的钢琴曲,在演奏的时候,把握好原曲的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整首作品的旋律线条十分清晰,在每一个部分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主题段落里,旋律在高声部呈现,伴奏加入上琶音,奠定了乐曲活泼的气氛。变奏一的旋律在原主题以八分音符呈现的基础上改成了十六分音符的上行进行,展现了小溪欢快的情绪,加入三十二分音符的加花,表现水车不停的旋转,在这里,奔流不息的小溪与少年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对话。相对于主题段,变奏一的感觉更为活泼、灵动。变奏二旋律的出现从主题与变奏一的高声部,改到了中音声部,展现的是大磨盘沉重的旋转,伴着歌声,他们旋转得更加欢畅。在B2中,旋律改编到了中声部不太好表现的位置,在右手给了两句上行的行进,这样的改编,与前面两段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但是又与整部作品相融合,为后面尾声的推进作出了铺垫。
2.“表情”术语的运用
在这首改编曲中,李斯特在忠于舒伯特原作的前提下,加入了很多表情术语,这些表情术语的标记,让演奏者能够能好的去把握音乐的情绪,展现音乐的情感。如在主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加入了dolce grazioso(柔和、优美典雅地)渲染了主人公内心的欢快愉悦的情绪,也是为整首作品的感情基调奠定了基础的;在乐曲的第三段,主题第三次出现的时候加入了cantando la melodia(如歌的,令人陶醉的),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之情;尤其是在结尾段,李斯特在改编中加入了一系列的表情力度记号,如:dolce armonioso(柔和、和谐的);piu p(更轻);perdendo(逐渐消失的);pp(非常轻)。这段表情术语的加入让音乐变得更加精致,相比于舒伯特在原作中四个小节的结束句,李斯特在改编中扩展到12个小节来表现他细腻的音乐情感。在这12个小節的音乐表情术语的安排之中,通过对结尾的拉长,使得音乐能够从活泼与希望中慢慢过渡到平静与沉寂之中,为第二首作品《磨坊少年与小溪》的悲伤基调的出现,奠定了音乐情感上的基础,为故事套曲的进行作出了很好衔接,也对故事情感的走向进行了暗示。
3.装饰音的运用
在《流浪》这首作品的改编中,李斯特加入了很多装饰音作为点缀,这些点缀也正好为作品的音乐表达与气氛的渲染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主题段与变奏一的结尾段出现的装饰音就像是表现青年流浪是哼着的歌曲,表现了少年欢快的心情与对未来充满这的希望。变奏二出现的一连串从高音区到低音区的装饰音就像是磨盘边的水车旋转时激起的小浪花,随着水车的转动,浪花也是从高处到低处,通过这些小浪花的描写表现了青年愉悦的心情,流浪是多么的美好。在整首作品的结尾段,李斯特用很多小装饰音进行点缀,营造了溪水溅起的小浪花随着少年的歌声渐行渐远的氛围,灵动之中带了点浪漫,为音乐情感的表达作出了更好的表现。对于这些装饰音的处理上,也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进行诠释,是轻快而又灵动的表现才能更好地营造作曲家想要营造的氛围。
三、结论
在李斯特的创作生涯之中,改编曲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美丽的磨坊女》套曲是他所创作改编的舒伯特作品的最后一部改编曲,是集大成之作,具有这不容忽视的地位。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第一首作品《流浪》的音乐情感的分析,使得笔者能更好地体会李斯特对怎样用细腻的手法去表达他所要表达的音乐,从旋律的写作手法、表情术语的运用以及装饰音的运用这三个方面也更加让我体会到了李斯特的音乐的魅力,而不仅仅体现在他高超的技术技巧上。对于这样的作品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做音乐,更需要配合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歌曲的演绎分析,三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诠释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屈婷婷.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的音乐情感表达与演奏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方旻.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文化内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张泽蕙(1992—),女,汉族,湖南益阳,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指导老师简介:包慧琴,女,汉族,湖南株洲,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