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9-06-11王佐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收集了各个领域中的活化石,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泉州南音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传承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本文将对泉州南音的文化价值加以深入剖析,并结合当前泉州南音传承发展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充分展现泉州南音的价值功能,进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尤其以具有闽南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的泉州南音为佼佼者,泉州南音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现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专业化的保护。从泉州南音的发展情况来看不容乐观,为了保证泉州南音在全社会普及开来,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措施,给泉州南音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并注入创新元素,迎合社会公众的口味,致力于为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泉州南音蕴含的深刻价值
其一,历史价值。我国自唐朝以来开始出现泉州南音,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清朝时期非常盛行,中间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断将中原音乐与闽南本土音乐进行融合渗透,形成了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思想。泉州南音具有清幽古雅的特点,将闽南传统文化和中原文化都很好地留存了下来,客观反映出了当地人民在各个朝代中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面貌,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素材。
其二,艺术价值。泉州南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不但融合了西安鼓乐、甘肃古乐,还融合了佛教道教音乐,从中更可以看到宋词和元曲的影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地融合和改良,使得泉州南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可谓是古典韵味十足,值得艺术家们予以深入研究,将泉州南音的艺术价值最大化地挖掘出来,必将会受益匪浅。
其三,民俗价值。在闽南地区人们一直将泉州南音当作是乡音,已经刻入了闽南人民的骨血之中,甚至将其当作是身份认同的一种媒介,在闽南人民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聆听到泉州南音,观看到有关泉州南音的节目,比如说在重大节日和家乡祭祖,都离不开泉州南音这种艺术形式,在此过程中人们会传播民俗文化,找到对家乡的归属感,可见泉州南音的民俗价值相当之大。
其四,宗教价值。佛教和道教是我国的两大宗教,在闽南地区很多人都信奉佛教和道教,宗教对闽南人的思想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泉州南音中包含了宗教元素,这就使得在宗教活动中泉州南音中的部分曲目备受青睐,如《四时景》和《南海赞》,意味着泉州南音在宗教方面同样有着突出的价值。
其五,和谐价值。打造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共同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对于闽南地区的人民来说,泉州南音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所倡导的和谐、民主观念更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闽南人的心中,通过参与南音活动,加强了社会上各个阶层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贡献力量,整个社会都将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
二、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福建省相关主管部门都致力于泉州南音的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对南音资源的统计以及南音人才的培养,在多个地区兴建了南音陈列馆、南音博物馆和南音基金会,中小学校和大专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南音课程,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绩,为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泉州南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给福建省创造了庞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也需要在未来泉州南音保护工作中得以继续发扬。
但是也应意识到在泉州南音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胜枚举,譬如说在民国初期国内动荡,现代艺术的发展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泉州南音几乎陷入了绝境,虽然这种情况在当代不复出现,可新时期的到来涌现出了新的艺术形式,泉州南音在夹缝中很难生存。再加上泉州南音基本上是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很多南音艺术家的生活条件较差,收徒相当困难,真正懂得南音艺术的观众也越来越少,进一步压缩了泉州南音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曲目的收集和保护上,普遍缺乏创新动力,传统南音曲目无法与现代元素融合到一起,与人们的审美观大相径庭,而南音演唱者大多使用了闽粤方言,给观众的理解增加了难度,难以在其他地区推广。
三、传承和保护泉州南音的主要途径
(一)政府加强重视
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泉州南音传承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纵观泉州南音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期泉州南音也没有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要求泉州地区的中小学校能够开设南音课程,从小开始培养南音爱好者,进入21世纪以后泉州地区的大专院校也纷纷设置了南音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南音人才,彰显了政府在泉州南音传承发展中的职能。在泉州南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更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将泉州南音的重要价值普及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调动社会各界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人们在南音的传承和保护上能够群策群力,这将会给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大幅度推进泉州南音保护工作的发展进程。
(二)搭建传承保护平台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在泉州南音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将会促使该项工作的实际效果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需要主管部门能够构建一个供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加入并积极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人民群众成为南音艺术保护的一份子。可以定期组织南音演唱比赛,给南音爱好者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获胜者将会获得主办方提供的奖品,这将极大的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加强人们对南音艺术的重视程度。或者组织南音艺术团体到国内外进行交流演出,此举之于南音艺术文化的宣传大有助益。除此以外,还可以开展南音艺术学术研讨会,将泉州南音当前发展弊端予以指出,对未来发展前景加以展望,以便拓展南音艺术的生存空间,为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对泉州南音的创新
创新是泉州南音得以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能够让泉州南音这一艺术形式与人们的审美观更加契合,扩大泉州南音的观众群体,给其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了实现泉州南音的创新,需要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将泉州南音引入到中小学校和各大高校中,让学生能够深入接触南音艺术,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活跃,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将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专门培养南音人才的高等学府,应该将其列为试点单位,用于研究南音艺术和南音人才培养,并将南音艺术予以不断的创新,促进泉州南音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南音专业人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能够给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的相关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约束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行为,促使泉州南音的传承保护工作能够稳定、有序的开展。我國当前制定的法律制度在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保护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泉州南音传承发展现状立即着手加以完善;地方政府也需要通过引导和调控来实施对泉州南音的保护,加强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南音艺术传承氛围,进而推动泉州南音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创南音人才培养基地
南音艺术的传承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为有力支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需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在艺术院校成立南音艺术培训班,邀请知名南音艺术家到校内讲座,向学生讲授南音的发展历史、南音艺术的演唱技巧等,从表现优异的学生中选取和培养传承人。对参与南音艺术保护的相关人员加大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扩大南音艺术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中来,切实推进泉州南音的进一步发展。
(三)构建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泉州南音文化艺术保护工作中构建相应的保护实验网站和数据资源库,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网站为依托,构建泉州南音遗产资料保护中心,以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对当前泉州南音文化的发展现状、流派演变以及唱腔技巧进行真实、全面地记录,建立相应的档案,最终构建相应的实验数据库。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南音文化博物馆,拓展南音文化的时空范围和观众层次。
(四)加强经济投入
泉州市政府应加强对经济投入工作的重视,比如说出资建造的宫殿式南音演出场地,不仅为南音艺术家提供了相应的演出场地,让更多的人能够观看到南音艺术的表演,使人们了解南音艺术,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也给南音传承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在加强南音传承保护工作的经济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使年青人能够在南音文化新鲜感的刺激下,自觉了解南音文化,进而成为传承和保护南音艺术的重要一环。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众都能勇于承担保护南音艺术的重大责任,地方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建设,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着重做好南音人才培养工作,确保泉州南音在新时期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使之在艺术领域上持续散发光芒。
参考文献
[1]王耀华.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J].人民音乐, 2014(6).
[2]陈孝余,尚晶.泉州南音传承本质问题管窥——以南音声乐演唱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5(2).
[3]王思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4]陈欣雨.对泉州南音传承策略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8).
[5]赖彩芬.泉州南音“过枝曲”现象的初步调查[J].大众文艺,2014(11).
作者简介:王佐,男,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声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