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选项模式下中职体育课程的教学分析
2019-06-11秦立峰
秦立峰
[摘 要]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为了让中职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体育学科便成为中职学校的基本课程内容。同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保护中职生的运动热情,现在有许多中职学校开始以选项教学模式组织体育训练,允许中职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最大限度地突出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与个性化。从实施选项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与教学策略两方面入手,讨论了中职体育教学应如何以选项教学模式组织体育课程内容。
[关 键 词] 中职体育;选项模式;积极意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076-02
从近些年来的国民身体素质调查与青少年体能水平测试报告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较差,学生大都专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导致部分青少年早早便患上了各种身体疾病,如肥胖、近视、脊柱弯曲等,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希望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有效的体育训练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选项教学模式的出现成为中职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切入点,因为选项模式下的体育课程内容充分考虑了中职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水平,便于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能力。那么,具体来说,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选项模式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下面,笔者将从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有利于落实终身锻炼教学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详细介绍。
一、中职体育教学实施选项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
体育学科与常规文化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一种体育技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行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运动能力,无法通过死记硬背获得,而且必须以学生的体能水平为基础,否则会损伤中职生的身体健康。这种特殊的学科性质使得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教学特征突出,因为每一个中职生的运动能力与体能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运动表现。可想而知,如果以“一刀切”或统一的课程内容组织体育教学,势必会出现“吃不了”或“吃不饱”的教学问题。但是,选项教学模式不同,它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基础,以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为中心,不受教材内容限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所以可促进中职生的运动个性化发展,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本质需求。
(二)有利于落实终身锻炼教学要求
在素质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不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而是希望中职生可以通过课堂所学延续良好的运动习惯,在生活中主动参与运动训练,养成爱运动、勤锻炼的健康生活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健身、运动已经成为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这个时代的发展特征表明,人们越来越看重运动锻炼。然而,常规的中职体育教学通常是按照教参要求展开的,教师从不考虑中职生的喜好与运动情绪,导致中职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厌恶、反感、逃避等多种情绪,限制了体育课程的长远发展。但是,选项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考虑了中职生的长远发展与学习需求,补充了教材之外的体育校本课程,每个学校都可根据本校资源与教学现实开设特色化的体育课程。这就有利于将终身锻炼理念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好准备。
总体而言,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选项教学制度是为了突出中職生的学习能动性,尽量满足中职生的运动需求。因此,这一新型课程管理模式对中职生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有利于中职生通过体育训练优化自己的身体素质,将自己在体育课堂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由此扩展体育学科的影响范围。但是,教师如何通过选项课程制度来让中职生积极参与多元化的运动训练呢?笔者认为,中职体育教师可以学情需求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依据、以学生选项组织分班教学、规范学生改项的制度要求三个角度入手。
二、中职体育实施选项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以学情需求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依据
选项教学制度的基本特征便是体育课程项目的多样化,为了确保体育课程对中职生的吸引力,教师应该以学情需求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为选项教学做好准备。客观来讲,虽然多数中职生都存在身体惰性,但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运动喜好,甚至有许多学生在已往学习经历中接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对此,体育教师应该主动调查全校学生的运动兴趣,结合本校体育教学资源确定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越完善、越丰富,便越能保证选项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初,笔者都会与其他体育教师一同展开运动兴趣调查,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体育课程的期待与需求,并由此设计相应的选项计划。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运动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且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对男生来说,他们更喜欢一些对抗性、挑战性的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甚至是攀岩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他们来说是刺激的、新奇的,而且需要一定的团队合作与足够的勇气,符合男生喜欢挑战、追求刺激与热血的成长发育特征。对女生来说,她们更喜欢一些塑形类的运动项目,追求形体的优美与姿态的优雅,不喜欢运动强度过大的运动训练,所以更倾向于体操、健美操、啦啦操、瑜伽、游泳等多种体育训练。另外,还有一部分曾经接受过专业体育训练的学生希望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希望教师可以组织校运动队,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以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运动水平。面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体育教师分析了各自的教学特长与专业优势,整理了体育器材与运动设施,从中选择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内容,比如篮球、足球、体操、羽毛球等,将其作为选项教学模式的实施依据。当然,由于学生的运动需求是多元化的,所以笔者会及时补充学情信息,鼓励学生主动讲述自己的运动心得,将其作为调整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保证所实施的选项教学模式符合学情需求。待确定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之后,体育教师便应公布具体结果,以便学生自由选择,为选项教学模式开一个好头。
(二)以学生选项组织分班教学
由于选项教学模式并不以班级、年级、专业作为分班界限,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所以每次学生选项结束之后都需要建立新的体育班级,涵盖了各个专业、年级、班级的学生,加大了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难度,需要教师做好考勤记录。同时,由于中职生喜欢“抱团”,总会在课下自由组合,在课堂上也会有“抱团”行为。针对这个问题,体育教师应该尽量在体育教学开始之初增强学生的亲密度,避免学生出现小团体。
在组织选项分班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各个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异明显,所以虽然鼓励各个年级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但是会根据年级差别组织不同的班级教学。根据选报人数、性别、运动水平等多种学情资料,体育教师也要灵活调整各个体育班的实际人数,尽量保证每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运动水平是一致的。比如,山东省蒙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羽毛球课便根据中职生的年级差异开设了羽毛球一班、羽毛球二班、羽毛球三班等,希望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体能水平的运动训练。当然,如果学生选报的运动项目人数较少,不足以专门开设体育教学,那么笔者会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学生安排在其他的项目班级中。待确定好各个班级的人数与成员之后,笔者便会设计教学方案,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突出中职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啦啦操”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啦啦操”的基本手位动作与腿部动作,讲述了各个“啦啦操”动作的组合方式,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舞蹈动作与背景音乐展开“啦啦操”创作活动。在本轮创作活动中,学生可自由分组,设计“啦啦操”服装、动作技术等。实践证明,这种突出学生创造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训练中,有效提高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规范学生改项的制度要求
部分中职生在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时候都是凭借一腔热血与想象,并不是真的了解这个体育运动的运动技巧与强度,因而可能会出现反悔的问题,渴望改变选项。但是,如果放任学生随意更改,必将导致体育教学混乱无序,毫无制度可言。所以,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改项的制度要求,反复告诉学生要再三考虑,一旦确定则不可随意更改,只能待学期教学结束之后再变更选项。当然,如果学生通过体育学习爱上了某一类体育运动,也可以重复选择,而体育教师则应认真做好学情记录,根据本班学生的现实情况灵活调整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与教學难度。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每一类体育运动的概况,学校应特意组织运动体验课,让每个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进行体验学习,了解这一项运动项目的具体要求,在体验之后谨慎选择稳定的体育学习对象。比如,笔者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喜欢足球运动,但是他们却完全不了解足球运动的难度与强度。为避免学生产生后悔的念头,本校体育教师便组织了足球体验课。通过体验,学生发现足球运动对自身的体能水平与球感技术要求较高,很多学生都打了退堂鼓。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依然坚持自己的运动喜好,选择将足球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针对这部分学生,不管他们在足球训练中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让他们随意退出足球训练班,而是要努力克服一切运动难题。待学期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水平选择是否要退出足球训练班。如此一来,学生也能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会轻易做出不恰当的判断与决定。
总而言之,选项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十分常见,中职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合理利用选项教学模式优化体育课程的组织方式与实施质量,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训练提升中职生的运动水平,让学生养成定期运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楠.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8):68-71.
[2]孙文政.试谈中职体育课实施选项教学:以佛山开放大学附属职校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8):66-67.
[3]赵丽娜.素质拓展训练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探讨[J].中华少年,2018(23):96.
[4]李金金.中职学校定向运动校本化实施探索:以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福建体育科技,2018,37(4):62-64.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