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成人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9-06-11张岸嫔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工作者协同

张岸嫔

[摘 要] 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是成人高等学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两支重要力量,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任。针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论述课程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途径。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成人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004-0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校既是一所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也是一所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开放远程教育、社区培训的多元成人高等学校。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更加突出商贸专业特色,进一步促进商贸类相关专业的协同发展。“立德树人”是我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此,我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一、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一)打破传统婺商人才瓶颈必须实施课程思政

发端于唐宋时期,依靠地理、文化和历史机缘,依托农产品和手工业等传统产业以及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的传统婺商,凭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务实低调和走南闯北的创业精神,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几经崛起,不仅成为闻名于国内外的浙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金华从农业大市走上工业大市和市场大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倡议引领下,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推进和浙江省第四大都市群、跨境电子商务园、金义科创大走廊和生态大廊道等重大建设项目的落实,八婺大地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知识,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又能立足浙中大地、勇立改革创新潮头的现代婺商和新生代婺商,投入到新一轮经济建设热潮中。而现代婺商与新生代婺商的不足、企业家才能的缺失是制约浙中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瓶颈。

培养现代婺商必须传承新时代金华精神并创新发展,现有的从业人员无法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必须补充足够的新鲜血液才能重振金华产业。这些新鲜血液要有足够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做好这些新从业人员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培养新时代现代婺商人才必须实施课程思政

2017年我校首次提出了现代婺商的概念,它是与传统婺商人才相区别的,现代婺商的“现代”性,是指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金华“开放活市”等新的倡议和时代背景下,现代婺商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国际视野”,也称“跨文化”思维和能力,为与“信义、坚毅”形成并列和对称,概括为“包容、开放”。因此“现代婺商”即指具备“信义、坚毅、包容、开放”特质的商贸类专业技能型人才。

这些人才特质的实现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情怀、思想境界、道德素养的教育。而传统思政课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与精力。专业课授课中,在学生重点关注的知识、技能传授中加强价值观渗透,更能产生共鸣,便于把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发挥得更好,使专业课透出人文情怀,营造良好育人生态,从而能够在不经意中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其他教育方式成效更加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最早是由联邦德国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并在1976年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协同学即协调合作之学,旨在发现结构赖以形成的普遍规律,探讨的是最终形成的整体模式”。运用协同理论推进高校德育育人工作,形成具有协同育人功能的组织结构,发挥协同效应。然而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仍然面临较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思想认识上,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重视程度不一样

长期以来学校在安排教学工作时往往存在专业课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两者的工作经常是“两张皮”,相互分离的情况非常普遍。

(二)教学目标上,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不协同

教学目标设计上,专业课教育很少或甚至没有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結合。与思政工作者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互相之间工作思路和教学目标不同,合力协同育人的组织架构尚未形成,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教学育人与思政工作者的德育育人脱节。

(三)教学内容上,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不协同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资源层面上,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不协同,专业课教学与政治素养、价值引领上没有进行挖掘、贯穿和融合,没有形成课程“大思政”的新格局。

(四)教学考核上,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不协同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教学考核上不协同,没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很多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而且也方便考核,专业教师的思政考核工作并未从专业课程考核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考核,考核评价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整体欠缺。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中没有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没有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没有设置“育德效果”的观测点等。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途径

运用协同理论推进成人教育课程思政工作,整合育人资源,发挥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效应,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一)意识转换机制的建设

意识转换是协同育人的必要前提。以往部分专业课教师单纯地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是公共教研室教学单位的事情,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相互分离。此外,在教育者的问题上,也错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或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事,将思政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区别,导致教书与育人的分离,课内与课外的分裂。

基于此现状,应以课程建设为平台,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实现不同学科间育人价值的勾连,以课堂内外的互通和多学科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联动,实现“协同育人”。

(二)课程思政师资协同机制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协同育人的基础。专业课教学队伍和思政工作者队伍是实施高校课程思政的两支重要力量。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堂教育,其效果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思政课教师必须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此外,专业课教师也不能只传授知识与能力,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在个人修为方面,除了在教学中实现课程建设与思想育人的有效结合外,还要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思想育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为此,抓好课程思政教师的学习培训指导工作。具体路径有:(1)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2)打造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以 “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为点,打造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3)开展多维度的课程思政主题竞赛和交流。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积极参加省市校教师课堂思政教学竞赛,在较高的平台上展示教学技能,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辐射面。(4)引入一批优质资源。引进“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慕课资源,同时,利用省市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课堂,让师生分享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

(三)资源挖掘机制的建设

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是开展协同育人的有益补充。除了思政课程教育外,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要开展好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必须明确知识点中所能够延伸的思政元素。

为此,首先发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如我校城市服务学院等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发掘创意意识和工匠精神,国际商务学院、财经管理学院等人文社会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深挖人文关怀、公平正义等真理追求精神。此外,金华乃至浙江丰富的红色资源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能为思政课程教育提供大量、真实、生动的素材。其次,将思政元素资源可以像电视剧、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一样,在知识点中进行“植入”设计。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寻找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植入”点,从而将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与专业知识传授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各门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育人要求,构建“大思政”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形成以思政理论必修课为核心,思政理论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相互协同的“一核三环”资源建设机制,全面提高“协同育人”质量保证。

(四)制度完善机制的建设

制度完善是开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根本保障。顶层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协同育人”能否得到保障,如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中应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订中设置“育德效果”的观测点等,用“大思政”画好育人“同心圆”,因此必须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

为此,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深入思政课教学第一线,亲自授课、听课,指导课程建设。教务主管部门要统筹教育资源,拟定课程建设的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加强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和培育课程的建设。人事部门要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有所体现。只有把全校各个职能部门充分动员和组织起来,才能让“协同育人”渐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丽娟.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2]陈成吨,唐琍琍.高职思政课开展业师协同教学模式探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

[3]柳逸青,王鑫,刘晓,等.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難点剖析与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6).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专业课工作者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英语笔记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