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在哈尔滨音乐文化中所表现的特点和形式

2019-06-11王琦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斯卡娅四重奏大提琴

王琦

【摘要】20世纪俄罗斯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室内音乐、芭蕾艺术、歌剧都能体现出浑厚的民族气息。哈尔滨的俄罗斯移民历史悠久,带动了由俄罗斯移民音乐文化在城市中心音乐文化的发展,表现出独有的特点与形式,对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哈尔滨;音乐文化;特点;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的无产阶级音乐开始发展。发展过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的音乐家们交往越来越多,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与俄罗斯的合作全面开始。在音乐交流上,俄罗斯革命现实主义思想和审美观点,都是中国音乐模仿和追随的样板,俄罗斯音乐文化也对哈尔滨音乐所表现的特点和形式起着深远的影响。

一、美妙的室内音乐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哈尔滨的交响乐团、歌剧团、宗教圣咏团也进入了规范的艺术程序之中。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四重奏艺术品种,经过一二十年的蕴蓄和积累,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著名小提琴家希费尔布拉特为代表的弦乐四重奏组,已成为哈尔滨交响音乐的缩影,代表了“哈响”乐团的基本水准和整体素质。希费尔布拉特本人曾是德国梅克伦堡公爵提琴四重奏团成员,到哈尔滨后他是”哈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四重奏组第一小提琴。担任“哈响”乐团四重奏组第二提琴演奏家的是特拉赫金伯尔格,担任中提琴演奏的是约瑟夫,克尼希,担任大提琴声部演奏的是乌利什捷因,他们四人都是哈尔滨中东铁路交响乐团的首席演奏家。1922年,哈尔滨第一所由俄侨创办的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开办后,担任第二提琴首席的特拉赫金伯尔格到该校任教,希费尔布拉特和首席大提琴乌利什捷因则到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任教。乌利什捷因与另外两位大提琴家舍夫佐夫和斯图宾都是卓越的大提琴独奏家,是哈尔滨名声显赫的第一代侨民演奏家。舍夫佐夫在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从事大提琴教学,斯图宾在哈尔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任大提琴教师,他们都是毕业于俄国皇家音乐学院。担任中提琴演奏的约瑟夫克尼希曾在1860年成立的圣彼得堡帝国歌剧院(玛林斯基歌剧院)担任首席提琴家,后来又任指挥。他1874年生于捷克布拉格,父亲是当地颇有影响的双簧管演奏家,其母亲也是位音乐家。克尼希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著名捷克民族音乐之父、作曲家德沃夏克是克尼希的作曲理论老师。1892年,当世界万国博览会在欧洲举办时,全欧洲的音乐家经过选拔组成交响乐團,克尼希代表捷克小提琴家参加了该团。指挥该团演奏的指挥家有柴科夫斯基、玛斯卡尼、圣-桑、德沃夏克、菲里克斯,莫托勒、汉斯·李斯特。此后,克尼希在阿姆斯特丹、赫尔辛基等地的乐团工作。到圣彼得堡后,任帝国玛林斯基歌剧院乐队首席两年,1905年他参加过一次盛大的音乐节。

需要指明的是,上述诸多俄侨音乐家之中,犹太血统的俄侨占有相当比例。室内乐的艺术质量是“哈响”乐团的写照,室内乐的成员也大都是“哈响”乐团的成员。特拉赫金伯尔格、乌利什捷因。斯图宾、施贝尔曼、戈尔德施京、迪龙、吉斯金特,以及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校长、著名钢琴家格尔施戈琳娜等人,都是犹太音乐家。

二、繁荣的哈尔滨歌剧

最早来哈尔滨演出歌剧的是以贡萨列茨兄弟为首的意大利歌剧团,稍后则是帕利耶夫歌剧团。一年以后,意大利的贡萨列茨歌剧团再度来哈尔滨演出。1919年,列夫,费多洛夫歌剧团也不断到哈尔滨演出。

1924年5月24日在哈尔滨刚刚开完音乐会的男低音格·斯·沙亚平、男高音舍曼斯基。其中维京格是圣彼得堡帝国歌剧院的主要演员。舒什林是俄国歌王夏里亚宾的艺术搭档,共同在圣彼得堡帝国歌剧院演出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等名作。舒什林等人到哈尔滨慰问已属于苏俄的俄侨铁路员工,滞留至此。不能否认,在这一时期,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因国内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而出走,流亡国外。俄国歌王夏里亚宾对当时俄国现实生活深有感慨:“生活逐渐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倒愿意为一袋面粉、一块火腿、一包糖的报酬去唱歌……钱已经变得没有多少价值了……”(《我的生活记录》)

20世纪20年代初来哈尔滨的歌剧艺术家还有帝国歌剧院著名独唱演员里普柯夫斯卡娅,与她具有同等声乐演唱水平的是1927年至1928年在哈尔滨演唱过两个音乐季的歌唱家阿芙拉梅耶娃。后来到过哈尔滨的有泽林斯卡娅、斯普里舍夫斯卡娅、芭图林娜、叶利佐娃、西林斯卡娅,还有在哈尔滨土生土长的青年歌剧后起之秀代表伊林娜、佩季娜,她们是在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侨民歌剧演员。1950年后她们前往美国纽约,从事她们的歌剧事业。

歌剧《俄罗斯人的婚礼》的女主角由维拉·奥梅利亚年科担任。库兹涅佐夫、谢莫夫斯吉赫、雅可夫列娃、列夫钦科、尼古拉·波波夫、涅木奇诺夫等人,也都分别担任过不同歌剧中的角色。

涅木奇诺夫1891年12月22日生于俄国的皮尔姆,1920年来哈尔滨,住义洲街9号。自1921年至1946年,东北解放后一直在哈尔滨歌剧团从事声乐演员工作;退休后在南岗圣尼古拉大教堂工作。1954年9月4日逝世。

谢莫夫斯吉赫,是位长着淡灰色头发、身高1.71米的俄侨歌剧演员。他1897年5月4日生于俄国昆吉尔别尔迈克省。1904年入皮尔姆市的耶,列阿里内耶学校学习,1910年毕业。1915年同父母一起,到赤塔省扎布拉区居住,入赤塔人民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导师波兹德涅卡。1919年,他还同时毕业于艺术工业学校农业系,同年在赤塔从事歌剧工作。1921年,他受哈尔滨歌剧团邀请,在哈尔滨当演员,1932年随团到上海演出歌剧;1946年开始任声乐教员和歌剧导演,1953年被沈阳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聘用。

列夫钦科,1888年11月16日生于乌克兰首府基辅;1910年从学校毕业后应召参军,参加过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退伍。1919年6月1日,他到哈尔滨歌剧团当演员,1923年在中东铁路俱乐部歌剧团当演员。1925年结婚,住南岗布鲁西洛夫街80号。1952年11月25日病故。

自1929年至1930年,从意大利来哈尔滨的歌剧演员、花腔女高音阿里比,男中音列阿里,花腔女高音瓦里季,男高音涅里,与哈尔滨歌剧团的俄侨歌剧演员联合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乡村骑士》《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

哈尔滨歌剧事业促进了第二代俄侨歌唱家的成长。

三、哈尔滨的芭蕾艺术发展

芭蕾舞、交响音乐同属高雅艺术范畴。由于历史的机遇,芭蕾舞同西洋音乐一道,进入了哈尔滨这块肥沃土地,使这一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城市也有了芭蕾艺术。

哈尔滨的芭蕾舞学校,每年都定期举行学生汇报演出。有时演著名舞剧作品,有时由芭蕾导演自己编舞。总之,安德列耶娃、普列奥布拉任斯卡娅、费奥克基斯托夫、克维亚特科夫斯基、伊热夫斯基、费基奇斯托希娜、舍夫柳金等人,是哈尔滨著名芭蕾导演、演员和非常优秀的教育家,他们的学生遍及中国。尤其是上海的芭蕾舞艺术历史,更是离不开哈尔滨这块肥沃的培育芭蕾艺术的土壤。

在哈尔滨20世纪20年代的芭蕾舞舞台上,曾有过5对男女双人舞演员,福金&克拉夫琴科,格里亚兹诺娃&斯维特兰诺夫,罗戈夫斯卡娅&卡赞特日,奥格涅娃一达维多夫,谢罗夫一曼热莱。

芭蕾男演员兼芭蕾导演卡赞特曰与女演员罗戈夫斯卡娅结为夫妻。芭蕾舞女演员还有苏沃林,芭蕾舞导演还有托洛波夫、索科里斯基。

芭蕾舞导演伊热夫斯基和女芭蕾舞导演普列奥布拉任斯卡娅跳过双人舞,后又与女演员沙拉本跳过双人舞。伊热夫斯基导演过《小丑的爱情》《波洛伏齐的舞蹈》、《狂饮聚会之夜》等作品,安德列耶娃导演过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及其他作品,杰利布导演过《诺只一夏》《天鵝湖》等作品,克维亚特科夫斯卡娅导演过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等。

在哈尔滨跳过男女独舞的演员有切斯缅斯卡娅、罗戈夫斯卡娅、安杰尔克、波斯托夫斯卡娅、瓦西列夫斯卡娅、奇斯托里娜、杰沃利斯卡娅、普希娜、阿斯托尔、达利、缅舍科娃姊妹、安塔列斯、巴舒洛娃、列奥尼多夫、丹杰维利及其他人。

进入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芭蕾艺术步入了成熟与辉煌的时期。安德列耶娃、克维亚特科夫斯卡娅、舍夫柳金、费奥克基斯托夫、福金等芭蕾艺术大师,既是哈尔滨多所芭蕾舞学校的领导者,又是哈尔滨芭蕾舞艺术的表演者和导演。

四、中流硪柱的四重奏

随着大批侨民迁移浪潮的到来,原来由特拉赫金伯尔格、沙耶夫斯基、希多罗夫、吉斯金特4人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在人员上发生了变动。第二小提琴演奏家沙耶夫斯基、大提琴演奏家吉斯金特两人先后迁移外地,第二小提琴由1932年刚刚从哈尔滨第一髙等音乐学校毕业的特拉赫金伯尔格的学生拉缅斯基担任,大提琴则由1931年刚从哈尔滨第一髙等音乐学校校门走出的大提琴教授吉斯金特的学生波戈金担任。

这次改组后的四重奏成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四重奏成员全都来自同一所学校,都是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的教师和该校毕业生。

四重奏本来是西洋交响音乐的基础,又是考查和检验演奏家的修养、能力和该地区、城市音乐文化的重要环节。以特拉赫金伯尔格为代表的哈尔滨四重奏组,自1932年11月29日第一场重奏音乐会开始,演奏了巴赫、舒伯特、杰比尤西、拉韦里、柴科夫斯基、阿伦斯基、格列恰尼诺夫、格利耶尔、格里格、帕加宁等创作的作品和许多世界经典之作。每年,他们要在哈尔滨纪念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季时演出,还要在纪念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鲍罗廷等俄国音乐大师的周年纪念曰上演奏他们的作品。当年在哈尔滨中央放送局里留下了他们演奏四重奏的音响,在哈尔滨商务俱乐部、北满铁路俱乐部及马迭尔旅馆的白色大厅内,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四重奏组以其细致、和谐的声音,纯正、优美的味道,均匀恰当的呼吸,浓郁地道的俄罗斯乡土韵味,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真诚热爱音乐的听众。

四重奏的艺术魅力,在哈尔滨听众心目中,尤其是在侨民心目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当然,在哈尔滨从事室内音乐、搞四重奏的音乐家中也不乏其人,如30年初期,“哈响”大提琴演奏家雷斯基、小提琴演奏家高木辰男(日)等人也曾经组织过四重奏组,但持续时间并不长。毕竟像四重奏这样高雅的艺术品种,需要一定的艺术功力、音乐修养、专业技巧;经济实力制约了四重奏的活动与发展。

至1942年,以特拉赫金伯尔格为代表的四重奏组,在哈尔滨举行了百余场音乐会。1943年,由于某种原因,该四重奏组又再度易人,第一小提琴由著名小提琴家八.德兹加尔担任,第二小提琴由波戈金担任,中提琴仍由希多罗夫担任,大提琴由波戈金担任。该四重奏组虽然易人,但他们仍继承以演奏古典作曲家作品、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为主的传统,演奏了以下四重奏作品:贝多芬作品第2号中的第18首,鲍罗廷《献给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的四重奏》(作品2号),杰比尤西作品第10号,柴科夫斯基作品第1号作品中的第22首,加伊德思作品第5号中的《钢琴三重奏、四重奏》第3首等。

为了能更广泛地传播室内音乐艺术,有时四重奏组在演出中加入五重奏、三重奏、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还有各种器乐独奏曲和独唱曲。弦乐五重奏演出时,第二大提琴分别由祖托涅克、维津别尔格担任。祖托涅克是“哈响”乐团大提琴演奏家,维津别尔格是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大提琴专业的高级讲师。

四重奏組为哈尔滨西洋音乐史谱写了重要一页。以特拉赫金伯尔格为代表的室内乐先驱们,对艺术一丝不苟,坚持每周排练。无论多忙多累,他们也坚持排练整天。这种敬业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哈尔滨四重奏组,为传播西洋音乐文化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五、结语

20世纪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性及地缘性原因,哈尔滨音乐文化受到了俄罗斯音乐文化极深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单对于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接受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学清.哈尔滨交响乐团百年[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蔡鸿生.中外交流史事考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7.

[3]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4]王耀华,王州.世界民族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刘欣欣,刘学清著.哈尔滨西洋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李述笑.哈尔滨历史编年[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0.

猜你喜欢

斯卡娅四重奏大提琴
大提琴之味
四重奏
乡村振兴“四重奏”唱响美丽新农村
怀抱大提琴的男人
上海四重奏组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克里米亚美女检察长拍爱国MV
杜普蕾和大提琴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