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研究

2019-06-11朱艳君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认同路径研究中华文化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征。所以,文化认同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昂首发展的精神力量。总书记也针对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等内容提出了“五个认同”,来巩固文化生命线。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新时代下,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成为了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认同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影响到意识形态建設与文化价值观的引导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人群,尤其是高校学生来说,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荣誉感。因此,本文将从文化认同的内涵入手,有针对性地分析文化认同的增强路径。

一、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

(一)文化认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接受的过程,即在情感和心理上都进行肯定。文化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动态化的趋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得到了形成与发展。从广义上看,文化认同即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认同,而狭义的认同则可以理解为是对价值观的认同。从其共同点来看,包含个体或群体对于某种文化的认可过程,并能够在认可中接受外来文化。

(二)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些内容在文化发展史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创造性,在其他文明衰退或消亡的情况下,中华文化仍然得以发展,文化认同也可以理解为是内心的一种归属感,即认可国家的文化模式所带来的利益,最终在这种文化模式下发展的价值观念。

二、当前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文化的双向性认同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文化本身是多元化、一体化的,在长期的交流中形成了具备特色的文化格局。我国一直以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呈现出不可分割的局面,我们对于民族文化也应该以辩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但实际情况下,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缺乏双向性认同,这无疑影响到了文化的交流与团结。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人群,我们需要为全民族的发展不断奋斗,在认可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从根源上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1]。

(二)对于国家历史的不全面认识

要认同中华文化,首先要对国家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国家建设的重要含义。所以,对于一些不全面的认识,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优秀文化和优秀精神共同造就了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对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

(三)主流意识的情感缺乏

主流文化在众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显著的传播能力与融合能力,在众多文化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中国,主流意识文化即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化时代下,社会公民在主流意识文化的接受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能否坚持主流文化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2]。

三、影响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

宏观层面的影响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在经济基础上进行了军事、政治、外交工作,文化全球化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也制约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能在文化差异中取得生存空间,就需要正确认识文化发展带来的利弊。既有的文化体系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相对稳定的形态也在被打破,尤其是人们对原有的文化产生怀疑时,这一方面的内容会体现得更为明显。再加上网络时代下,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文化传播,人们可以通过新型媒介进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但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不良产物,必然影响到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这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也在宏观层面对文化认同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

微观层面的影响需要从内外因的角度共同展开思考。事物产生的内因是影响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与方向。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足,也应该从几个不同方面展开思考。首先,一些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对于新事物与新环境需要重新认识,突然增加的交际圈所带来的结果也是观念的转变,甚至于接纳一些不正确的“大众文化”。此外,社会的多元文化冲击也让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影响,尤其是社会对于新事物缺乏理性的思考。最后一方面,我国某些地区特殊的区情也让文化认同感受到了一定影响,如新疆地区、西藏地区等,汉族文化与双语教育还应该进一步深入,并发挥文化引导的作用[3]。

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从当前文化的局面来看,前景是美好的,但中华文化认同也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国家建设层面的文化认同

在国家建设层面下,文化的发展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需求。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需要有一个广泛的传播空间,才能提升社会公民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党的先进思想成为了引领文化认可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重视党的先进思想传播,在传播中不断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中华文化真正地被世界所认可。作为社会公民,也需要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向心力。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自觉地将社会主旋律与优秀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从思想观念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二)社会发展层面的文化认同

社会发展层面的文化认同需要强调公民认同,并构建文化认同的渠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也使公民认同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实际上,公民的认同来源于民族的形成过程,在共同的心理素质上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提倡公民认同,利用不同的教育阶段来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例如社区实践、公民活动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实践活动内容,让所有公民都能有心理上的认知与认可[4]。

(三)高校教育层面的文化认同

语言是承载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文化认同也可以通过高校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提升文化感染力,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教育,使其具备完善的人格与优秀的道德品质,更好地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实际上,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播与人文环境的体验,重点在于在头脑中掌握道德与修养的作用,更好地锻炼各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重视人文环境的塑造与启迪[5]。

(四)文化自觉方面的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方面则应该从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入手,并提升对于不同文化的鉴别能力。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也在适应社会,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应该加强文化交往,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方面来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进步。虽然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下,新媒體的出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面临着矛盾,但作为社会公民,只要我们能够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倾向于主流意识文化,就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通过实践追求完善的自我。

五、结语

中华文化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这也需要我们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去学习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并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应该从多维度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通过汉文化为主体,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共同结合的产物,才能促进社会公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有助于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也有利于对优秀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金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社会功能和路径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5):135-138.

[2]杜兰晓.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99-102.

[3]田玉宝,姜丹.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7(24):154-155.

[4]刘蓉宝,李佑球.中华文化学院促进文化认同开展海外统战工作的路径探索——以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为例[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65-68.

[5]缑红霞,周晓涛.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的路径构建研究——以甘南州为例[J].中国发展,2017(6):60-67.

作者简介:朱艳君(1977-),女,汉族,河南省,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民俗民族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播音主持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认同路径研究中华文化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