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初探
2019-06-11张秀美
【摘要】图书作为知识的载体,一直是人类直接经验的主要获取途径。图书馆作为图书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其管理模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广大读者阅读体验的好坏,更关乎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因此,在全民读书、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对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探索工作应重新提上日程。本文就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必要性和解决路径做了初浅论述。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精细化管理;图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一、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开启了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纪元,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前进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覆盖了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不断缩小,海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视野,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报纸、电视和图书等媒介。互联网为我们今天的电子阅读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平台,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获取各种所需要的图书资源,这就对传统图书馆的职能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许多传统图书馆在管理模式上也已经无法跟上信息传播的节奏,亟需转型升级。
(二)精细化管理在模式上的优越性
现代社会,读者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对阅读方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而传统图书馆多年来随着发展,在职能上已经日趋同质化,服务和管理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精细化管理是源于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模式,其本身具有高效、精细、严谨等优势,已经在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验证。因此,在图书资料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将会为我们新时期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日趋精细化的服务标准、社会分工对现代管理提出的要求而诞生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为:以抓好关键细节、重要细节为重心,对具体工作过程中一系列细节进行高度关注,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和把握,从而不断增强整体组织的协调能力和执行力,以确保顺利实现组织所制定的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文化、管理模式,大体可以从精、准、细、严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精:要做到精益求精
当前,工匠精神在我国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成为一个标尺。同样,精细化管理要做到精,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图书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在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上具有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将这种精益求精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图书资料的管理过程中,以求起到精工巧妙的效果。这就对图书管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管理员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要孜孜不倦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自身管理素质的提升,以求更好地胜任当前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同时,图书管理工作还需要所有工作人员之间的互相协作,严苛地把握好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工作中存在的任何不完善、不严谨的缺点群策群力,提出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对图书馆的各项资源还要进行精细化的配置,充分合理地利用,不断为每一个读者提供更優的服务,以充分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
(二)准:要做到准确高效
在图书资料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准确高效,首先要求能够准确的定位每一本图书的类型和用途;其次,要对图书馆相关读者与其学科之间的关系了然于胸,进而为图书资料的分类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再次,还要对图书的采购、借阅、回收方式有一个清晰地掌握。当前虽然是数字信息时代,但我国各地的图书馆仍以实体图书馆为主。虽然部分地区的图书馆已经开始步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阶段,甚至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型电子借阅图书馆,但在图书的实际供应效率和效果上并不理想,难以满足快生活节奏下学校师生和其他读者对阅读的需求,究其根本是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达到准确高效供应的标准。
(三)细要做到细致入微
目前,各地图书馆的资源仍十分稀缺,配套的图书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和能力上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尽管在建立“书香社会”的号召下,各地政府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图书馆的建设仍然投入较少。这种情况下,只有在管理上下功夫方能扭转这一困局。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更加细致入微。一方面要对工作的各个流程和环节进行细化,并将工作目标进行细致分解,另一方面要清晰地了解用户在各个环节中的需求,从而将图书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
(四)严要做到考核严格
目前,在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十分欠缺的情况下,图书资源要想满足各方的需求,就必须考虑在制度规范上下功夫。要通过制定出一些便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更好开展的严格的制度规范,对管理中的各项流程加以严格约束和优化。一方面要对图书的选择进行严格把关,选择真正符合师生需求的图书资料,以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要对从业人员的选拔任用标准进行严格把关,通过严格的选拔任用和绩效考核制度,对相关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明晰和量化。在执行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并设定合理的奖惩机制,以求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读者享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三、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的解决路径
(一)搭建科学的数字信息系统
数字信息技术是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图书馆资料管理要实现精细化管理,也必须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起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准确、高效、便捷、存储容量大是数字信息系统的主要优势,可以使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事半功倍。要建立数字信息系统,首先需要多家图书馆进行联合,实现各图书馆之间数据信息的联通共享。各成员要对各自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通过交流沟通,找到适合所有图书馆日常运行的管理组织结构和信息系统架构,并通过对组织结构和系统架构的可行性分析研判,不断对现有的结构和架构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契合之前搭建起来的信息系统。同时,要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建立起实时反馈机制,不断根据反馈结果再次对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并循环往复。信息系统搭建起来后,所有合作成员之间可以及时、便捷、高效地通过内部网络完成信息的交互沟通,达到缩短交流距离、减少信息失真和实现同步更新的目的。
(二)对服务流程进行一体化重组
针对以往图书资料管理中存在的服务流程冗繁的问题,可以利用业务重组原理对其进行改造升级。这里可以借鉴已经在服务行业中被用户接受的“一站式”服务理念,打破图书馆以往分家借阅、图书报刊分离、检索借阅分立的状况,将不同载体类型图书和文献进行集中整合。打破原有依据业务功能、服务对象和作业程序划分部门的模式,简化部门职能,明晰部门职责,改变以往部门间各自独立、缺少沟通、推诿扯皮、业务割裂的状况,从而为所有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使借阅流程更加简便快捷。
(三)制定精细化的管理制度
图书馆的发展与运行制度、运营模式的效果密不可分。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从图书馆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运营管理制度。所有管理者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对图书资料进行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将图书管理与制度有机结合。此外,通过建立人性化的奖惩制度,运用奖惩机制为图书馆营造和谐有序的、竞争性的工作氛围,使每个工作人员既能各展所长,又能不断发现自身不足并积极改正。最后还要通过精细化的问责制度,使权责明晰,责任到人,进一步推动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
(四)实行精细化的图书资源管理
每个图书馆所具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要將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就需要对资源进行精细化配置。一方面要考虑到图书借阅、信息搜集、采购来源、补充种类和数量、图书维护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根据图书馆资源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借阅系统,搭建起符合广大读者需求的电子借阅平台。同时,还要优化图书资源的资金管理,将每一项资金的投入产出进行细化,真正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纸质和电子图书资料,最大限度地避免资金浪费。
四、结语
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应深刻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让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提升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红.图书管理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5):58-59.
[2]曾雪君.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办公室业务,2014(3):112.
[3]吴翔江.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4(7):31-33.
作者简介:张秀美(1965-),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大专,初级,研究方向:图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