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临沧振兴“直过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问题探究

2019-06-11字文君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乡村振兴

【摘要】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是我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沧农业发展的原始之地,也是广大农民汇集之地。没有“直过民族”聚居乡域的发展与进步,无从谈及临沧、云南乃至全国的发展与进步。只有解决好“直过民族”聚居乡域问题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定、全面的实施,才能促进民族的繁荣与稳定,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为此,可采取振兴“直过民族”原生态旅游文化、振兴“直过民族”聚居乡域生态环境体系、振兴“直过民族”聚居乡域文化教育事业等措施促进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全面发展与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直过民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临沧是云南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聚居在临沧的“直过民族”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如此,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巨大差距,“直过民族”聚居乡域仍处于云南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低层次。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二、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特点

综合临沧“直过民族”及其聚居乡域基本情况来看,临沧“直过民族”聚居的乡域具有如下特点:(1)人口基数大且贫困户数多。“直过民族”分布于全省13个州市,总人口数232.7万人,而临沧的“直过民族”聚居乡域人口数接近40万人,占比为17%,所占比例大;全省“直过民族”聚居区贫困户数为187365户,临沧“直过民族”聚居区贫困户数为21235户,贫困家庭户数仅次于普洱市和怒江州;(2)涉及乡镇多且居住地域相对分散。云南全省有“直过民族”聚居区271个,临沧全市有44个乡镇居住着“直过民族”,“直过民族”聚居区域个数占全省首位,分散居住在219个行政村,1569个自然村;(3)致贫因素复杂。全省“直过民族”聚居区均有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中又以“直过民族”为贫困主体。临沧“直过民族”聚居区致贫因素主要有生活用电不通、广播电视不通、缺技术、不通汉语、行政村交通不便等,致贫原因较多。

三、促进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全面发展与振兴的措施

(一)产业兴旺 ——振兴“直过民族”原生态旅游文化

民族文化不仅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也是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吸引的重要力量之一。要想实现产业兴旺,必须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那么,围绕“直过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开展和打造“直过民族”的原生态旅游文化,势必能够在旅游产业兴旺上做出文章。

1.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及电子信息技术宣传手段

要想振兴旅游文化,那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宣传。当前,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的旅游文化虽然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影响力以及影响范围亟待提高。借力现代媒体及电子信息技术宣传手段,在“直过民族”聚居乡域打造一批網络宣传的队伍,把临沧佤族、拉祜族、傈僳族优秀的、原生态的的民族文化充分地展示出来,让这些优秀的、原生态的旅游文化散发光彩,并助推“直过民族”聚居乡域的旅游产业,得以实现产业兴旺。

2.充分挖掘“直过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着力打造“直过民族”文化品牌

以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带动乡镇社会经济发展,带动民族文化附属产品的营销。在打造“直过民族”文化品牌时,可以探寻“一带多”模式,即以打造“直过民族”旅游文化品牌为主,强调“直过民族”元素,同时带动以其他民族和其他民族品牌为辅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宜居——振兴“直过民族”聚居乡域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环境是取得发展与进步的载体,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才是长久的发展。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各“直过民族”聚居乡域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务必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设

由于“直过民族”聚居乡域的少数民族同胞受教育水平有限,故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同胞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例如,宣传画报粘贴、宣传小册子发放、环境保护相关题材的影视展播、环保宣传专门人员等方式。

2.注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引导

诸多造成环境破坏的现象多是不注意细节或者是发展中走捷径、图便利造成的。临沧“直过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为谋求一时之利而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可采取如下一些方式提升环保意识:一是设置自然村一级的环境保护达人,监督和及时反映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损害环境行为;二是对于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好的个人或者家庭要及时给予表扬或者褒奖,树立榜样并使其发挥先进模范作用。

(三)乡风文明——振兴“直过民族”聚居乡域文化教育事业

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要全面、高效地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切实加强文明乡村建设,大力提升少数民族精神风貌,铸造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

1.加强教育事业,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深刻地影响着其思想观念而最终体现在人的行为方向上。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涉及人口多,但在教育事业上仍有短板出现。据《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数据显示,临沧市的“直过民族”聚居区仍然存在行政村未开展学前教育的情况,涉及40个行政村。为此,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是提升和倡导乡风文明的有效方法之一。

2.加强思想引领,发挥示范作用

从日常教育管理入手,建立纪律约束机制,强化少数民族党员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带头作用,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这些少数民族党员和干部产生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四)治理有效——振兴“直过民族”干部队伍

1.强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法治意识

按照国家的政策和乡村治理的实际,乡村治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人的治理上来。要强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法治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就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找准治理的方向与方法。

2.加强培养锻炼,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综合素质

注重对“直过民族”干部的培养,以自学、集体学、党校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水平;积极建立民族干部近、中、远期培训制度,优先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到国家、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将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少数民族干部进行重点培训,提高“直过民族”干部的综合能力。

(五)生活富裕——振兴新型职业“直过民族”农民队伍建设

强化职业化教育与培训,建设新型“直过民族”农民队伍。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具体形式有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坚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努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以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保障。

四、总结

“直过民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过民族”聚居乡域是我国行政区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充分都将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只有区域间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临沧“直过民族”聚居乡域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谋求发展的道路上,不能单靠党和国家“输血”,也不能只靠兄弟民族帮扶,而是要实现自我“造血”。

参考文献:

[1]金炳镐. 民族理论通论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晓根,刘文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云南“直过民族”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李若青.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和谐与小康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4]李若青.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5]字文君. 云南“直過民族”聚居乡域发展研究——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为例 [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字文君(1986-),女,佤族,云南耿马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