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满月礼仪式变迁

2019-06-11高晶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满族变迁

【摘要】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它伴随着一些特定的仪式活动,诞生礼是人生礼仪的开端。本文选取诞生礼中的满月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搜集和实际参与访问等几种方法,对于满族传统和现代满月礼习俗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满族;满月礼;变迁;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2.21 【文献标识码】A

满月礼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仪式,满月是进入仪式,此仪式带有新生儿开始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满月礼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满族和汉族的仪式内容也逐渐融合,但是满族本民族最根本最具有特点的传统礼仪一直留存至今。这种源远流长的诞生礼仪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信仰,丰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满族传统满月礼

满族婴儿的满月仪式是在出生一个月之后进行,但其实在婴儿刚出生时就已经开始计划,因为人一生只有一次满月,因此十分看重。

婴儿满月之日,父母要发帖邀客,为其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亲朋各携礼物前来祝贺,礼物一般为金银饰品、小算盘、小如意等,也有送衣料和食品的。同时,人们一般会在礼品上刻写“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等吉祥、祝福的字样,赠送礼物之后大家一起吃满月酒、说祝福语。

满月礼这天是婴儿第一次去姥姥家,进门后年轻母亲把孩子的脑袋往房柱上轻轻一撞,表示孩子不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惯),而且长得壮。满族传统满月礼中最具有代表的物品就是“索”,即挂锁和换锁。“索”是满族家祭中的祈子之俗。“换锁”也称“索绳”,俗称子孙绳,一般在大祭“佛托妈妈”之日进行,为了孩子的健康,用蓝白二色线和碎布条捏成“索”,挂在孩子脖子上。“上索”,是指将“子孙绳”挂在祖先板和柳树枝之间,然后全家人向其叩拜,祈求祖先保佑孩子健康百岁。亲友前来祝贺时会馈赠礼品,多是长命锁、连心锁等。祭祀礼仪结束,将“索”从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妈妈口袋”里,挂在西墙神板下面。满族各家族祭祀不尽一致,但大致相同。

满月那天,娘家人要主持仪式,并在这天将悠车挂在房梁,悠车以被其他人用过的为佳。悠车育儿是满族独有的育儿习俗,带有满族人民传统朴素的狩猎文化,也凸显着满族人民的生存智慧。悠车一般都是由娘家人送,由舅和姨送悠车,这是一项传统习俗。悠车就是满族人家传统的育儿工具,悠车也叫摇车,一般是用桦树皮做成,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后世的悠车多用椴木薄板做成,边沿漆以红色,绘制花纹,书写有吉利话,十分美观。婴儿哭的时候方便母亲喂奶,平常时候悠着利于婴儿睡觉,还在悠车上装扮很多铃铛或者花朵来吸引孩子不哭不闹。悠车挂在房梁上,摇起来十分轻便,婴儿哭闹,就边推悠车边哼“悠悠调”(类似于现在的摇篮曲)。为了使孩子长大后胳膊平直、双腿端正,利于骑马射箭,也考虑到孩子翻身嬉闹时不至于从悠车里掉下来,老人们要将孩子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布带子绑起来,使孩子动弹不得,只能仰睡。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弯腰驼背。不过仰睡时间长了,孩子的后脑自然会变得扁平,久而久之,又演化为满洲的另一个育儿习俗——“睡扁头”。

主人家里为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举办“满月宴”,以表庆贺与答谢。对于满月的宴席笔者从老舍先生《正红旗下》寻到了比较生动形象的描绘:姑母催开饭,为的是吃完好玩牌。二哥高声答应:“全齐唤!”所谓“全齐婆”者,就是腌疙应续儿炒大蚕豆与肉皮炸辣苦都已炒好,酒也对好了水,千杯不醉。“酒席”虽然如此简单,入席的礼让却丝毫未行折扣:“您请上坐!”,“那可不敢当!不敢当!”您要不那么坐,别人就没法坐了!”直到二哥发出呼吁:“快坐吧,莱都凉啦!”大家才恭敬不如从命地坐下。酒过三巡(谁也没有丝毫醉意),菜过两味(蚕豆与肉皮苦),“宴会”进入紧张阶段——热汤面上来了。大家似乎都忘了礼让,甚至连说话都忘了,面条的响声,排山倒海,虎啸龙吟。①这段引述几乎还原了原生态的风俗描写和风俗画面。对于坐席上的繁文缛节、长幼尊卑都进行了详细刻画,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到宴席上的特色。中国人一向对于吃都比较讲究,在什么日子都有固定的必吃的菜肴以示重视。传统满族人的孩子满月时,外婆家要给孩子蒸“河咧”(长形的面驹驹),俗称吃了可多生发,用面条款待客人,象征着长寿如意。传统满月礼要求女客将两个馒头合在一起,拿着要让产妇咬一口,谓之“满口”。從这天起,产妇要增加饮食,没有什么禁忌了。

二、满族的现代满月礼

现在的满月礼大多是亲人先在家里聚在一起看看孩子,送上祝福,然后去饭店吃饭,因此准备也不需太过提前,而且大多是由家里长辈操持和通知。来客送礼物的少了,多是直接给钱,或是比较亲近的亲戚给钱也送金首饰。产女多是送小金镯,产男则是送金锁的多。还有一些选择送糕点或者衣服等。一些传统的老人会拿出一串用白线串的以前的铜钱,挂在宝宝的脖子上,以前将这个称之为“挂钱”,有驱邪、让孩子事事顺利的寓意。孩子满月也代表着产妇“坐月子”的结束,产妇可以出门活动,长辈在满月礼当天也会对产妇嘱咐比较多的禁忌,比如仍旧要防寒气的侵袭、不能生气等。

婴儿撞姥姥家房柱这个习俗在现代仍旧保留着,不过家中有房柱的房屋渐少,根据笔者朋友所言现在多是用房间里承重的那面墙代替,轻轻一撞以示其意。

现代的满月礼虽然没有传统那么多繁琐的步骤,但是重要步骤仍旧保存,比如“上索”,从传统上讲这是一种祈求佛托妈妈保佑的祭祀仪式,现代还是会给孩子带上“索”,只不过是简化版的长命锁。

现代满族仍旧有“睡扁头”的传统,多存在于东北地区,枕头中填之以粮食。但总的来说,今天睡扁头习俗已经十分弱化,除个别乡村外,已经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现在家庭子女数量已经锐减,大多的城镇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照料孩子,会根据科学知识帮婴儿翻身等,因此,“睡扁头”的现象越来越少,大多数人则倾向于让孩子睡个圆脑袋。

陪孩子长大的悠车在现代家庭里面基本不常见了,能见到的场合多是在满月礼当天象征性把孩子放在里面悠悠。“悠车”育儿是聪明的东北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是东北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女人可以一边摇晃着,一边下厨做饭。尽管“悠车”方便、实用、安全,能使母亲的双手解放出来,但现在基本不会真正拿回家给婴儿用。其原因一方面是家人多在孩子出生不久就买好婴儿车,婴儿车更为便捷,出门也能用,而且安全系数高;另一方面,新婚夫妇家里悠车也没有地方可系。悠车大多只在老一辈那里还留存,但悠悠调却在口口相传,或许这就是歌谣的魅力,朗朗上口,代代传唱。

三、满月礼变迁的原因

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满族本民族的一些传统逐渐消失。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的确和五十年前有很大的变化。满族的很多习俗也逐渐向更简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的年轻人也没有完全遵守旧时满族的传统生活习惯,而是趋于汉化。

笔者在此分析一下其原因。首先,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许多习俗已经难以维存,当时的习俗多是跟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相结合,而今衣食住行变化发展太快,很多东西不复存在,有些以实物为依托的习俗难以保留;其次,笔者认为还有文明的过渡,一种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的过渡,在当时渔猎文明的背景下必定产生与之相契合的风俗习惯,而到了现代,必定又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发生风俗习惯的变迁。比如,现代都市生活多是以简、明、快为主,操办礼俗多是选择以繁化简,反对铺张,大多数习俗多以家庭聚餐的形式结束;再次,了解详细传统习俗的老人年龄过高或已逝世,习俗已经失传,而且随着科学发展对于育儿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一系列婴儿产品代替了原来的手工艺品;最后,随着民族融合,许多习俗受当地主要民族的影响,民族习俗逐渐趋同。

对于传统习俗变迁的研究,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能透过习俗的变化进而深刻感受时代的变迁。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难以传承的就努力去记录下来。事物都在向前发展,这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对于某些习俗的传承或者消亡我们都应该积极接受,不该因此而产生对其他民族的敌对情绪,要体会各民族之美,去享受美美与共的文化习俗。

注释:

①何联华.老舍《正红旗下》的风俗文化蕴涵[J].民族文学研究,1997(1):82-85.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佳生.满族文化史(修订版)[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3.

[3]吳凤玲.辽东满族的仪式与象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4]张雷军.论满族文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J].云南社会科学,2001(4):69-73.

[5]胡毛毛.礼物流动在中国社会的符号化意义——以《礼物的流动》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95-96.

[6]李丽达.试论满族育子习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4):97-99.

[7]郭莲纯.满族育儿习俗的嬗变[J].满族研究,2008(3):100-104.

[8]黄明乐.东北满族的睡扁头习俗起源及其利弊初探[J].科技视界,2013(10):205.

作者简介:高晶(1993-),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研究生,研究方向 :少数民族史。

猜你喜欢

满族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Destination Chinatown
“全国满族自治县文学创作展示”活动拉开序幕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