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2020-07-23陈浩博

时代人物 2020年4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满族

陈浩博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到上海参加赛车比赛,同一房间住的上海同学问我:你是从内蒙古来的?你上学时是骑马还是骑羊?你是一年只洗一次澡?你们那里可以玩网络游戏吗?你们住的是用牛马羊的毛皮搭建的蒙古包吗?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听着他的话,目瞪口呆。穿越到成吉思汗的年代了吗?突然我捧腹大笑。明白了,这位小朋友没有去过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恐怕也不甚了解呼和浩特市这座充满生机城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满族文化。

本文就我喜欢的了解的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满族文化,做一些粗浅的介绍与探讨,以和上海这位同学交流,发表一孔之见,并向老师们请教。

一、呼和浩特市满族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1954年更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有很多人以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就是一个草原城市,其实,呼和浩特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都市,并非到处都是蒙古包和牛马羊。

在呼和浩特市有这样一个民族——满族。满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勇敢、而善于学习的古老民族,满族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就经历了二百六十七年的历史,满族对祖国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是创纪录的。

满族在呼和浩特市落户已有二百八十年的历史。清·乾隆(1736年)清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东北五华里,兴建军事驻防城——绥远城。清廷在全国各地军政要地和交通枢纽广布八旗驻防点,其中绥远城八旗驻防是北方长城沿线驻防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满族八旗兵由北京和右玉等地集中迁来3500人驻防,并携带家眷进驻绥远城。按一家五口计算,有八旗人口约17500人。这就是最早的呼和浩特市满族定居户。

二、呼和浩特满族文化面临的问题

我对呼和浩特的满族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人谈到满族的时候,大部分的印象多半来自清朝时期的影视剧当中,但不知道清朝是由满族统治,并对满族文化知之甚少。我调查的结果是满族普通民众的风俗习惯、服饰、礼仪、语言、文字等满族文化逐步消失并处于濒危状态。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满族文化逐步被同化,满族文化的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到目前来讲,呼和浩特的大多数满族人都基本上讲的是汉语。只有很少的老年人才会满语。并只有在大型满族文化的活动上,才有满语的翻译。

满族文字在清朝官方使用了二百七十多年。现在在国家档案馆存储大量满族文字的历史档案。呼和浩特的满族目前大多数既不会写也不认识滿族文字。只有满族文化的大型活动如横幅、请贴、 书画、视频等中才可以看到满族文字。满族文字面临快速消失的危险。

满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满族风俗习惯传承了好几百年,然而,呼和浩特的满族风俗习惯在与各民族的交流中逐渐被同化并消失。如满族婚礼,也只有在个别家庭的孩子聘娶时,才用传统的满族婚礼仪式举行。懂得满族婚礼仪式的主持人也是微乎其微,面临失传的边缘。

满族饮食习惯和饮食的制作技艺也在飞速的消失。满族的主食一般以小米为主,更喜欢吃粘食。春天喜欢吃“豆面饽饽”,夏季喜欢吃“酥叶饽饽”,秋冬二季刚喜欢吃“粘糕饽饽”。一年四季,早晚都有喝茶的习惯。满族饮食很讲究营养、科学、卫生。但是这些饮食习惯在现在的满族家庭中很少吃,只有老年人才会制作,因为不经常吃,所以年青人也不会制作了。只有逢年过节部分家庭由老年人制作一些。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满族文化的风俗习惯、服饰、礼仪、饮食、语言、文字等在社会快速发展变迁过程濒临消失。

三、呼和浩特对满族文化的抢救、传承、利用和发展

我一有时间会去博物馆做自愿者,就自己做一些关于满族文化的卡片发给来参观博物馆的人,这样可以让更多了的人了解满族文化: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节庆习俗、生育习俗、祭祀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服饰习俗、娱乐习俗等等。

我了解到呼和浩特市对满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做了许多工作。1956年在呼和浩特新城成立了呼和浩特第三中学,设满族学生班,同年成立了满族小学,1985年成立了满族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建立为培养满族学生,从小学习满族文化,了解满族历史,从小受到满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满族幼儿园、满族小学还开展满语授课的活动。我调查到每年大概近百余小学生入学,每周有三节满族语课,在升入初中时,满族学生免考全部进入呼和浩特市重点初中第三中学满族班学习。

我从调查资料中发现,呼和浩特对满族文化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多年来,保护了一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申报成功并列入自治区级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满族太平鼓舞、满族八角戏、满族婚礼、满族服饰、付氏传统推拿疗法共五项。这些抢救措施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延继了这些满族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我与亲戚的交流中了解到,呼和浩特还重视对满族干部的培养、配备、提拔。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是满族聚居区,在区级、科级领导干部中配备了一定比例的满族干部。这样有利于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3年呼和浩特注册成立了“满族文化促进会”,研究探讨如何保护传承满族文化,有三百多名会员参加了这个协会,有90%是各行业的满族人士。多年来“满族文化促进会”对满族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做了抢救性的工作。经常开展或举办满族书画展、满族文化座谈会、拍摄满族戏剧,考察见习等活动。为弘扬传承满族文化做出了努力。呼和浩特举办了两届满族“颁金节”,传承了满族这个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

呼和浩特在2017年建立了满族文化博物馆。满族文化博物馆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不仅是现代化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弘扬历史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满族文化博物馆加强馆藏资源的研究与开发。逐步把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建设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

上述种种措施,对呼和浩特满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几点建议

我了解到呼和浩特对满族文化抢救、保护、传承、利用做了一定的工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是我认为仍有很多问题急需采取措施,推动满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我在学校中作了调查,发现90%的同学对满族的文化不知晓也不感兴趣。同龄的人以及比我年龄小的同学他们并不了解满族文化,但我父辈们就很感兴趣,愿意了解,并也知晓一些满族文化。所以我感觉加大满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很有必要。我在学校组建成立了“满族文化社团”,招募了一些愿意学习满族文化的同学有十九名,利用每周在学校各种社团活动的时间。开展满族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我每次提前找好资料、讲给同学们听,有时会播放一些关于满族文化的视频。同学们说在班里学的是民族文化,在社团学到了从未接触到的满族文化。信心倍增的我要做一名满族文化宣传的“大使”。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我在了解满族文化过程中發现,为弘扬满族文化所需资金比较紧张。大部分资金是由呼和浩特新城区政府拨款。在我了解调查满族文化过程中也尝试着想募集一些资金来解决目前的困难,但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我想如果可以引进企业家的赞助,满族文化与产业链联系起来,会起到双赢的效果。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促进会作了探索,收到明显效果。

三是加大抢救满族非遗文化的力度。呼和浩特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并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的有五项,被列入市级的有一项。还有好多的如传统的戏剧、节日、饮食、民间故事、竞技项目等可申请非遗文化的项目需挖掘。我作为志愿者,愿意在下一次申请非遗物质文化的时候,参与申请工作中资料的收集、整理等,为抢救保护满族非遗文化尽绵薄之力。

综上所叙,本文谈了自己对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的一些肤浅看法,谈了对满族文化的热爱以及我对呼和浩特市传承满族文化的一点想法。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教,诚心欢迎与您一起交流。

 参考文献

1、呼和浩特满族简史(上册、下册);

2、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史资料(第一辑:满族专辑);

3、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史资料(第二辑:满族专辑);

4、宫门旗人;

5、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研究(一 、二);

6、归化城老街巷。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满族
呼和浩特之旅
对一道中考试题的研究
诗书画印
呼和浩特市将对部分公办、民办高中进行整合撤并
书画
“全国满族自治县文学创作展示”活动拉开序幕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