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价值体会

2019-06-11王伟莹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慢性胃炎

王伟莹

【摘 要】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治疗价值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3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选择黄芪建中汤治疗,治疗组16例选择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治疗效果作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治疗组明显降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黄芪建中汤

慢性胃炎主要指的是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其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和实践证实[1],本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因素、日常饮食、用药因素以及胃食管反流、Hp感染关系密切,但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尚缺乏专业性解释,所以还未研究出特异性治疗药物,主要通过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和抗菌药物、改善日常饮食结构等方式进行治疗,虽然疗效较好,但具有较高复发率,再加上患者用药依从性不佳,会增加药物耐药性和治愈难度,甚至导致不良反应。中医对慢性胃炎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但单纯口服中药的方式效果一般。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3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西医诊断标准[2],同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辩证分型为脾胃虚寒型。通过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4例患者中男9例,女5例;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46.9±4.5)岁;病程1~15年,平均(6.8±2.1)年。治疗组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患者年龄28~67岁,平均(47.2±4.6)岁;病程1~14年,平均(6.9±2.0)年。两组基线资料作对比,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本次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黄芪建中汤治疗,药方具体组成如下:生姜、黄芪、桂枝各9g,白芍、饴糖、炙甘草分别为18g、30g、6g,大枣6枚,加水煎煮,给药剂量为200mL/d,早晚餐后各1次温服;辨证加减:严重腹痛者增加厚朴、佛手;严重反酸者增加海螵鞘、黄连;严重乏力者增加制附子。治疗组选择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1)药方构成:桂枝、五味子、补骨脂、丁香、花椒、肉桂、肉豆蔻各30g,制附子10g,将上述药物制成粉剂状;2)穴位选择:双侧中脘、神阙、足三里、脾腧、胃腧;3)贴敷方法:使用少许姜汁调制中药粉剂为糊剂,平均分成60份,1份/次,1次/d,在穴位上以胶布固定,贴敷时间为3h。两组患者的1个疗程为2周,治疗时间共计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患者胃脘胀满、胃脘疼痛、精神乏力、大便稀溏等中医证候评分,依据严重程度进行0~3分记分;通过中医证候评分、胃镜检查评定综合疗效,其中治愈:中医证候评分减少超过95%,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炎症完全消失,局部未出现充血水肿现象;显效:中医证候评分减少介于70%~95%之间,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炎症减轻,存在轻度出血、水肿现象;有效:中医证候评分减少介于40%~70%之间,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炎症、充血水肿基本改善;无效:中医证候评分减少在40%以下,胃镜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变[3]。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統计学软件SPSS 22.0统计处理有关数据,中医证候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分别选择(±s)、%进行描述,比较则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各自为64.3%、93.8%,经统计处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

2.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中医观点指出,脾胃虚寒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其主要是由饮食所伤、肾阳不足、疲倦过度等病因导致的。脾胃虚寒会严重损伤胃黏膜再生能力,长此以往形成慢性胃炎,治疗时应遵循补虚固本的原则。

黄芪建中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其主要功效在于缓急止痛、温中补虚。其中君药为饴糖和黄芪,两者分别具有补益脾胃、益气健脾的作用;白芍的功效在于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可对腹痛进行有效缓解;桂枝的功效在于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大枣、干姜分别具有补脾益气、温胃散寒的功效,甘草可对诸药进行调和,达到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中气强健的治疗效应。中药穴位贴敷主要是在某腧穴上贴敷上相应的药物,以达到局部刺激、穴位刺激、经络传导的目的,药物透皮吸收的方式可快速进入到血液中,将药效发挥出来,避免口服给药时的首过效应以及消化酶分解药物有效成分的情况,提高了用药安全性[4]。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从而表明,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晓广.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09):68-71.

[2] 施军.穴位贴敷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7):75.

[3] 冯艳彬.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5):2786-2788.

[4] 韦斯总.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6,39(05):38-39.

猜你喜欢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抑郁症中的作用
慢性胃炎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研究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作用探讨
关于对慢性胃炎的护理的研究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针灸治疗脾胃虚寒症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