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思考与探索
2019-06-11李永清王子龙
李永清 王子龙
【摘要】本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措施,得出只有从“立足课堂活动,善待教材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优化校本资源”“注重生活体验,挖掘生活资源”等几方面出发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品德与社会,能够帮助学生美化心灵;品德与社会,可以帮助学生富足精神世界;品德与社会,可以帮助学生追求生活的幸福。整体来看,未来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内涵十分丰富,理论知识以形象具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质上每堂课的内容主要是由几幅图和简洁的文字构成,尤其是针对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其教材风格简约独特,以这样图文混排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同时能够让教师及时捕捉到课程的关键点,能够优化教学资源,从而不断丰富品德课程的内容。从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仍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村小学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希望可以提出独到的见解。
一、目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令人担忧的真实现状
一是教学资源匮乏,方法单一。 大部分教师都把品德课上成了讲授课、训话课,学生正襟危坐,对教师传授内容从不关注,倒是对教材的图文资源挺感兴趣。二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开发能力欠缺。大多数教师只认定“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很少具备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三是品德课专业教师队伍缺乏。目前“品德与社会”课基本上由主科老师兼任,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四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如区域内的风景名胜、民间习俗等,这些就近的、生动的资源往往被教师所忽视,造成课堂教学的空洞和乏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五是课程资源利用偏于极端化。部分老师授课照本宣科,甚至低年级上成了看图说话或读文讲故事,中高年级上成了知识大回放,学生缺少施展身手的机遇和舞台。
二、对品德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理性思考
(一)需要明确“用什么教,怎么教”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品德教师如何利用课堂中的几幅图画来丰富课堂内容,对素材性资源进行补充与完善以追求品德教学的目的,实现三维目标。
(二)一定解决“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的冲突
品德教材每节课大约有几百字左右,是由文本信息和插图、事例构建的,但实质上这种情况下所提供的文本资源以及插图示例等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难以找寻到相关案例,需要不断地开发资源,使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需求。
(三)必须摆脱“高素材低效率”的现象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越来越被重视的同时,部分教师缺乏深度思考,在具体操作时产生了“高素材低效率”的现象。
(四)亟须走出“空、假、泛”的误区
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如远离学生生活,缺乏针对性;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有效性;存在隨意性,缺乏适切性。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立足课堂活动,善待教材资源
1.做教材的对话者——“学习伙伴”。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必须要让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对话,只有让学生贴近教材,感受教材内容,与教材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换言之,我们鼓励学生将教材称为“伙伴”,当伙伴提出问题和诉求的时候,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进行反思议论、交流评价。伙伴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断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有助于利用课本教材激发学生的课堂情感和学习动力。
2.做教材的创编者——激活“二次生命”。本身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教材”应当推陈出新,从旧的内容中找新的知识,对教材进行创编,这样新的教材有其创新之处,有助于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便于理解。在教材创编的过程中进行“留白”,留白的作用在于可以为教材资源的开发留足空间,有助于师生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构建民主、开放、宽容的教学与学习氛围。
(二)拓展教育时空,优化校本资源
1.我们要对硬环境进行合理的布置与安排。在校园中,校本资源的开发必须要依赖于硬件环境的支撑,事实上,学生所接触的内容以及环境文化均可以称之为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之处。就是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注意硬环境的合理布置,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教育。我们学校会在墙上张贴一些伟人的画像以及名言名句,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与这些伟人穿越时空对话,这样便促进了校本资源的开发。
2.当然,我们还要重视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软资源主要涵盖文本资源、音像资源以及条件资源,例如网络资源、校阅览室、实验室,还有人力资源,以这样的软资源来激发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率性和趣味性。
(三)丰富活动内容,巧用社区资源
1.班级主题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重要的社会活动。如结合品德课《我爱家乡》的教学,可进行开展“游览庄浪河两岸的万亩玫瑰园,感知玫瑰文化”活动、《苦水,我可爱的家乡》 征文、家乡秋色摄影等,与课本中《我的家乡风光好》内容联系 起来。
2.少先队争章活动:可以将品德课程与少先队正常活动相联系,这样有助于学校发挥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在少先队争章活动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品德思想与知识,个人得到升华,提升学生的品德,有助于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
3.社会实践活动:实质上,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从社会中挑选有用的知识与案例,融进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之中。这样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品德社会学科相联系,有助于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4.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以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品德素养,这些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宝藏,例如端午节宣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阳节是关于孝敬老人的,清明节是祭奠先辈的,学生在这些节日之中感受节日的氛围,沉淀历史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开辟品德课程的课外资源。
(四)注重生活体验,挖掘生活资源
1. 体验生活,拨动心弦。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均不成熟,对社会知识的感知首先是从个人体验开始。由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在生活中挖掘社会品德课程的资源。例如我们学校举行了“当一天小农民”“做一次老师”“我当家”等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进入到社会之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体验,挖掘生活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感觉,获得个人成就感。
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从身边做起,开发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的案例,调查身边的事情,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知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对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富人文底蕴,这样既能凸显品德与社会教育培养的目标同时也进行了素质教育理念。
总而言之,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条较为漫长的道路,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魅力,使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