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作文的有效教学

2019-06-11陈有娣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评改积累技巧

陈有娣

【摘要】作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对写作充满畏惧。所以,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丰富语言和习作技巧的积累,只有广博的积累,学生才能感到习作的快乐,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积累;技巧;评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小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他们中普遍存在谈“文”色变,对写作充满畏惧、排斥的消极心理,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感内容平淡乏味。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辟一条快乐习作之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想,在作文教学中还是离不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一、积累素材,不愁“无米下锅”

其实学生怕习作,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對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没有习作素材的积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仓库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认真积累生活体验。自然界中,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社会生活中的人情风俗,人际交往中的深情厚谊,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家庭气氛的温馨和谐……如果学生不会观察,一旦习作就感到“无米下锅”,没有生活之“米”,又怎能创作出习作“大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认识生活,用大脑分析生活,用语言解读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课堂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观察景物要调动各种器官,从形状、色彩、味道、动态等方面捕捉其特征;观察物要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法与功能;观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肖像、举止、言谈、神态;观察事情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后,让学生拿着“法宝”走向生活,并要求学生随时记录到准备好的素材积累本中。

其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其积累写作素材,如组织学生旅游、野炊,开展“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样,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贴近、感受生活,开展或参与各种活动,学生大量积累了生动真实的习作素材,还愁写不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来吗?

二、积累语言,无忧“词汇贫乏”

虽然有了丰厚的习作素材,但是,如果学生词汇贫乏,那将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满肚子话说不出”。所以,语言的积累也是学生快乐习作必不可少的。

(一)从文本出发,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语言堪称典范。因此,语文课堂是积累词汇的一个主要阵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除了要求学生读懂文本外,更应该引导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如课文的精彩片段、好词妙句、成语格言、古诗名句和名言警句等,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要求他们背诵,这样背得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自己的语言,学生习作时自然就得心应手。

(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笔下生花。教师应该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童年文学、散文等等。我要求每个学生上学都随身携带课外书,并每天至少读一篇课外文章,积累一句自己喜欢的富有启迪性的话;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两周安排一次读书交流会,让他们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用心留意生活,积累语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语文的世界里。无论是在生活小区、上学途中、街道集市、书香校园,还是看电视、听广播,只要用心留意,语言俯拾皆是,如对联、宣传标语、广告语、俗话、谚语等。所以,平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看到的、听到的美言妙语,都记录下来,并定期在同学中进行交流传阅。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学生习作之时还会担忧“词汇贫乏”,言而无词吗?

三、积累技巧,习作锦上添花

学生积累了素材、语言,没有一定的写作技巧也难以写出优美的文章。这就需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技巧。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习作教学新理念,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悟得习作的方法技巧。

(一)扎根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无论语言还是写作技巧都妙不可言,是小学生习作的很好范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的,并进行相关的片段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训练中积累习作的技巧。如教《索溪峪的“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总分式、并列式   的结构训练;学《山中访友》,可以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训练;学完《穷人》一文后,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结合相关课文进行写景、状物以及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等的片段训练。

(二)抓好习作指导,仿中有创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清题意,明确写作范围、内容、要求的基础上,掌握各类文章的一般写法与思路。如各类文章该如何开头、怎样点题、怎样过渡、怎样结尾等。模仿是提高学生写作技巧的一项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除文本外,还要从课外读物中有选择地找来范文,甚至是教师的“下水”文让学生“临摹”,要把引领的侧重点放在方法习得、思路拓展上。开始时,引导细一些,扶得多一点,让每个学生思有路、写有序;练习时要尽量放手,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他们“独立自主”地选择写作方法,确定写作思路,更要鼓励他们“创新”,把所学的写作方法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在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指导习作修改,提高能力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起着指导、分析、激励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当学生写完习作初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修改习作的:

1.实例修改。根据该次习作训练的重点,老师选三篇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为修改的例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对“例文”进行合作式的精批細改(是否切题;选材是否典型、新颖;是否抓住重点详细描写;思路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准确、   生动;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这样让全体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2.小组互评。学生自主选择伙伴组成小组(四人为宜),对照习作要求,根据实例修改的方法,对习作进行阅读交流、评议协商。意见不合时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来解决。

3.反思自改。通过小组评议讨论后,引导学生再认真读读、查查自己的习作,参考小组的意见,动脑动笔重新斟酌修改。

四、积累自信,习作乐在其中

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面面俱到,一般不给高分,总是挑不足,忽略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态度。长此以往,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没信心,最终导致了非常害怕习作。所以,教师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自己、对习作充满信心!

(一)赞赏性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习作无论长短、优劣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表达着他们的情感。作为老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在批语中不仅要输出知识信息,还要输出情感信息。在学生的习作上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进步非常快!如果坚持多看课外书,你会有更大的提高!”“看你的习作,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老师期盼着你更多的佳作!”等,尤其是那些很怕习作的学生,更要发掘他们习作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两个形象的词语,一两句精彩的句子,都要由衷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学生看到老师对他肯定、欣赏,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习作就自然充满了信心。

(二)组织习作交流活动

教师可组织“精彩片段品读、优秀习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老师听或拿给朋友、家长看,还可以在“习作园地”里张贴展览,甚至把最优秀的习作推荐给各种报刊发表,这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上光荣榜了,写作有了信心,习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好读书、读好书,丰富语言和习作技巧的积累,只有广博的积累,学生才能感到习作的快乐,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海.让学生有滋有味学写作[J].语文教学通讯,2011(11).

[2]刘凤霞.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3(9).

[3]陈丽.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方法[J].读与写,2017(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评改积累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作文要厚积薄发
培养小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试论作文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