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视野下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浅析

2019-06-11张殿营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苏武思辨性辩论

【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学习任务群下的重要分支之一,思辨性阅读教学与其他鉴赏性教学不同,在理解时更重视独特性认知和探索,在表达时更重视辩论性立意及驳论,在写作时更重视严谨性推理和论证。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更需要老师形成良好的教学策略。本文基于具体的教学案例《苏武传》对教学中的理解、表达与写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性思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解的独特性,融入真实的生活语言

在教学时,采用真实生活语言融入其中,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转换思维,更好地走进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歌曲《苏武牧羊》,是我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民歌,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借助其让同学们进入课文情境。通过这种课堂导入的方法可以使得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气氛,这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同时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理解全文,通过分组形式进行思辨讨论,针对课文本身,提炼出针对内容的疑问。通过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文章分段,在正确理解人物和文章大意情况下进行准确翻译。阅读时,对比其他人物传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初步认识人物描述时的异同点,以此分析课文主旨。

最后,对课文情节和人物特征进行相关思辨教学。第一步,横向人物对比思辨。立足课本,分析李陵及卫律两个劝降之人之间的不同点,从而探究作者安排两个人物劝降过程的区别及用意。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劝降过程辩论再现,以锻炼学生思辨性思维和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第二步,纵向人物对比思辨。以小组模式搜索与苏武相类似的历史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小组阐述,其他组提出问题进行辩论,探究其人物的共性和异同,进一步分析苏武成为流传千古人物的原因。第三步,回归现实进行对比思辨。联系真实发生的现实案例,如基因编辑事件,学生自发提出辩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理性客观的事件分析,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第四步,深入全文展开性思辨。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或许对苏武人物已经形成固定印象,如坚贞不屈,但是思辨过程就是不断进行思维重组的过程。老师通过让学生搜集历史上有关于苏武的资料,如诗歌、文章、历史评价等,引导其进行苏武人物的重新认知,如《望乡》《告雁》等抒发其思君念母的情怀,《留别诗》记载对于妻子的感情,等等。通过不断提出观点和佐证,进一步有条理地推论及丰满苏武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阅读题材,在分层与全面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思辨能力。

二、表达的辩论性,情感与思维的交融

苏武整個人在历史上有极大的代表性,而通过深入解读文章内容,能够更深一步有所反映。这需要通过良好的口头表达进行思辨。因此,老师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观点,通过辩论的方式,将自身情感与思维和文章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例如论点一,在整个文章的描述过程中,提出苏武在被流放前有过自杀行为,而在流放后却一度想要活下去,文章描述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所不妥?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为两方,一方着重描述苏武自杀殉节较为容易凸显气节,另一方则着重描述苏武在流放后坚忍不屈更容易凸显其气节。双方就此展开辩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名人典故、文学描述等表达观点,从而深入分析文章安排的意义,进一步剖析苏武一系列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在初次面对威逼利诱时,苏武主要代表了汉朝的尊严和气节,本人受辱则代表国家受辱,而自杀不仅能够维护国家尊严,也能够避免造成更大损失。而其后匈奴发现,这种方式达不到所要目的,于是苏武处于流放状态,随时面临死亡,只有坚忍不拔、抵死不屈,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尊严。论点二,结合历史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分析苏武的忠义是否是绝对正确的做法。通过列举文天祥、岳飞、谭嗣同等一系列人物,同学们通过各抒己见,表达自身对忠义的认识。最后进一步拓展到现代生活,使同学们深入理解忠义在不同的年代不同背景下的深刻意义。

通过这一形式,引导学生在面对历史人物时更好地学会用辩证、系统的方式进行评论与思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为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法,而且对苏武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然,如今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引导学生认识到看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辩论性表达能力。同时在学习本篇文章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对苏武的个人情感,可以使教学更深化,促进学生的个人情感与思维的融合。

三、写作的严谨性,推理与创造的运用

阅读《苏武传》,我们能够学到人物的价值观,更能够学到作者的人物表现手法。而针对这两点,老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一是从当下的公共事件抒发公民情怀,把握客观评价人物及事件的技巧。二是联系经典著作阐释《苏武传》的文学价值,如参考相应的汉朝辞赋、历史人物、背景等。三是联系历史发展,理解人性及价值观,通过分析历史变迁,探讨“苏武”式人物及其忠义观可以为当下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而通过相应写作表达,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将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手法、情感表达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从而更有利于当下学生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理解及运用。例如,联系当下的感动中国人物,对其与苏武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主流忠义思想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爱国思想的发展变迁。也可以根据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描写手法,深层次地对人物进行艺术塑造与创新,提高学生人物描写的写作能力。

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教材,在与实际生活联系时更容易塑造情感价值,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合全文,主要分析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我们更应该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思辨思维,引导学生写作素养,进行听、说、读、写全面教学,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任务群视野下实现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及理解。

作者简介:张殿营,1975年生,安徽怀远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苏武思辨性辩论
苏武庙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